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案例 > 正文

O2O创业的理想与现实

来源:企业观察家  发布时间: 2016-11-17 16:42:12 编辑:诚富

导读:虽然目前O2O投资热,但要是技术门槛低、同质化严重,还一味地烧钱等,将难以持续下去。

云朋 某公司研究主管、对创新型工厂技术及未来方向有多年研究

虽然目前O2O投资热,但要是技术门槛低、同质化严重,还一味地烧钱等,将难以持续下去。O2O绝不是简单从线上到线下,或从线下到线下,它需创业者寻找成熟的商业模式。哪有那么多冬天,钱还是那些钱,只是在新旧中轮回着,资本的狂热早晚会回归冷静。

资本永远在追逐新的机会,这里有对新技术的认可,有对未来可预见性商业模式的尝试。

伴随一波波方兴未艾的技术、商业模式的潮流,有时我们说,资本的“冬天”来了。其实哪有那么多冬天,钱还是那些钱,只是在新旧中轮回着。如今在人工智能、VR、AR等领域,却依旧投得春花烂漫。从之前的火爆的投资项目,死亡名单一串串。股市不好,今天阳线,明天阴线,有人说:辛辛苦苦投大半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何止如此,一夜回到解放前的事更易发生在创投项目上,其中频繁倒下的O2O便是如此。

O2O投资热

所谓的O2O,即Online to Offline,意为线上线下的结合,这是移动互联网发展中诞生的新型消费模式:线下服务可通过互联网获得消费者,消费者同样可在线上筛选服务,达成交易。

不得不说,无论是在创业项目的选择上,还是资本的热衷上,前几年O2O绝对是不折不扣的“宠儿”。O2O的概念在2012年被大规模引入到中国的互联网创业圈。三年里,从餐饮、出行、家政、生鲜到教育、医疗、美业、房产等领域,O2O的战火染红了互联网的半壁江山,雕爷牛腩、西少爷、黄太吉等一大拨O2O创业者一夜爆红。如今回头来看早已是物是人非,曾风靡一时的项目,或黯然退场,或走在生死边缘。由万众创业的焦点沦为众矢之的,O2O身上的光环正逐渐褪色,至少与三年前的风口相比,当下被提及最多的却是倒闭。

O2O项目曾经可用泛滥来形容已不为过,曾几何时打开手机应用商店,搜索关键字“外卖”,除美团外卖、饿了么、百度外卖、口碑外卖等APP外,如果你有心再细数一下,竟有多达数十多种可能绝大部分人都没听说过的外卖订餐APP。不光如此,在诸如洗车、生鲜、美容美甲、旅游等领域的APP也不胜枚举。对比可发现,同类APP从外形到功能基本大同小异,都是线上选择、下单、结算,线下配送的模式,同一地区服务商家也大同小异,且都以发红包的形式吸引消费者,唯一不同的怕只有红包额大小罢了。

理想与现实

一个眼高手低的创业者,在融资时向投资者承诺一年内实现500万拉新,结果未能如期完成。在做出这个目标时不但没有严谨的市场调查,甚至对市场现状都缺少最基本的了解。到了正式实施时,不懂按时间、地区、团队能力分解目标,最后向投资者汇报时,连具体原因都找不到,往往以市场、团队、资金等各原因搪塞了之。当然,一旦资本对你失去耐心,大多数结局都是死亡。又有多少早期项目是如此收场的呢?

当O2O概念出现在创业者脑海中时,不知道有多少人因头脑一热而投身其中呢。这种为了O2O而O2O的创业形式,早期的“画饼”或许可吸引投资者青睐,可一旦到项目具体实施,等待他们的只有淘汰。举个例子,从线上切入汽车后市场的互联网公司不在少数。中国的汽车保有量在2013年就已经突破两亿台,其中私家车数量接近一半。在洗车、保养、二手车等无论哪一领域,都有巨大空间。可结果呢?2015年10月24日,上门洗车O2O创业公司“功夫洗车”宣布关闭上门洗车业务。这也是继e洗车、赶集易洗车、云洗车等O2O之后,又一家在洗车领域受挫的O2O公司。在这之后,倒闭潮也蔓延到了养车领域。2016年4月5日凌晨,博湃养车在微信公众号上发布公告长文《认识这么久,第一次说再见》,正式宣布倒闭。博湃养车曾是养车O2O类的明星公司,论规模全行业第一,估值曾高达6亿美元,距离独角兽仅一步之遥。原因很简单,进军汽车后市场的O2O玩家大多是互联网公司,鲜有汽车行业从业者,里面的水很深,且95%的玩家最终“游”不到头。这也是大多数O2O项目中途退场的根本原因。

同几年前O2O概念刚兴起相比,如今O2O早已是万亿以上的市场。但对O2O创业者来说却走到了一个转折点,看前边的难兄难弟们纷纷倒下,在这个庞大蛋糕面前,O2O创业者为何仍旧步履维艰?事实上,在O2O各个细分领域,创业公司涌向的行业都是创业者和投资者一致看好的。那么为何倒闭潮如此密集?高增长是O2O项目企业继续进行巨额融资的关键说服力。为实现这样的目标,许多企业忽视市场需求调研,进入了不惜靠烧钱追求高增长的畸形发展形态,美国家政O2O鼻祖Homejoy在短短6个月时间,就实现了在30座城市的上线,最终也难逃一死。

对此,《福布斯》杂志刊文指出,依靠烧钱,技术门槛低,同质化严重,这种高增长将难以持续。以生鲜市场为例,继2016年4月初,老牌生鲜电商美味七七宣告破产倒闭以来,生鲜O2O领域的大玩家都频传负面信号,天天果园陆续关闭线下门店,本来生活旗下O2O项目“本来便利”业务终止,果食帮因补贴大战伤了元气,弹尽粮绝后停业收场。中国农业生鲜电商发展论坛上透露的数据显示:全国4000多家生鲜电商企业中,大部分公司提供服务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多数创业者往往选择一个切口切入,业务模式单一,消费者很难对某个平台产生使用黏性,所以不少公司选择“高补贴”和“狂烧钱”的商业模式。最终形成了整个市场88%亏损,7%巨额亏损,4%持平,而实现盈利的仅有1%。

商业模式在回归理性,用户还是那么多,可烧的钱却越来越少,O2O行业的合并序幕正式拉开。或许能引起人们关注的只有携程+去哪儿、58+赶集、美团+大众点评、滴滴+Uber中国等大宗合并案,O2O行业的合并早已成为一种必然。

从汽车后市场到餐饮娱乐再到生鲜、洗衣、美甲等垂直细分市场,在一批批同行倒下后,合并无处不在。导致合并的原因很多,或资本寒冬之下烧钱补贴越发得不现实,抱团取暖成为必然。或是业务和市场高度重合,通过合并形式,优化线上运营并集结线下优质资源,从而赢得更大市场竞争力。不管是什么原因,O2O创业者普遍认识到,即便是再小的垂直细分市场,类似的创业公司多达几十家甚至更多,在这种情况下要么做大做强,要么等待的只有死亡。毕竟在O2O领域,成王败寇的事每天都在发生,媒体也屡屡无私的为我们奉上一页页的死亡名单。

当互联网企业在O2O领域的盲目跟风热潮中过去,资本的狂热开始回归冷静,人们也逐渐认识到O2O绝不是简单地从线上到线下,或从线下到线下,它需要创业者寻找更为成熟的商业运营模式,例如地域性优势而不是陷入同质化竞争中,需创业者们打造适合本行业的一套O2O营销手段而不是一味地烧钱,需创业者绞尽脑汁发现自己独有的竞争优势,而不是盲目扩张,需创业者在遇到运营困难后能拿出解决方案,而不是被大风浪卷走。

标签:O2O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