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投融资 > 融资 > 正文

创投圈少数企业频放“融资卫星”:夸大三五倍很常见

来源:工人日报 发布时间: 2016-03-26 09:21:31 编辑:诚富

导读:近期,主营虚拟现实(VR)产品的创业公司蚁视科技,因可能存在融资、估值造假引起了业内的关注和热议。但对创业投资圈来说,这只是近年来融资造假频发的一个缩影。

人民币变美元,数字夸大三五倍……成本低、甜头多

创投圈少数企业频放“融资卫星”

没有相关的监督约束条例出台,仅靠行业自律难刹造假之风

自称估值8.3亿元,但真实估值仅3.7亿元。

近期,主营虚拟现实(VR)产品的创业公司蚁视科技,因可能存在融资、估值造假引起了业内的关注和热议。但对创业投资圈来说,这只是近年来融资造假频发的一个缩影。

成本低、风险小,既可以震慑竞争对手,又能吸引更多资本与业务的关注,《工人日报》记者近日采访了多位业内人士,发现在创业界,融资造假已成为少数企业“多快好省”的经营手段,而由此产生的信任危机,也对创业环境产生了不可低估的破坏。

潜规则:夸大三五倍很常见

3月初,上市公司昆仑万维(34.580, -0.26, -0.75%)发布公告称,以其全资子公司宁波昆仑点金为投资主体,以400万元的价格获得东方富海持有的蚁视科技1.0714%的股份。这本是一次普通的股权转让行为,但却在创投圈引发了“蚁视科技融资造假”的议论。

蚁视科技主营业务是穿戴式显示及虚拟现实技术领域的服务,随着虚拟现实风潮的兴起,它获得了众多资本的青睐。2015年底,蚁视宣布获得上市公司高新兴(14.350, -0.09, -0.62%)3亿元的融资,并将公司的估值调高至8.3亿元。但根据昆仑万维400万元获得蚁视1.0714%的股份的消息,可以推算出蚁视科技的估值应约为3.73亿元,远低于公司公布的数据。

创投圈的多位业内人士认为,蚁视很可能在融资和估值上存在造假行为。蚁视科技的相关负责人表示,昆仑万维投资蚁视发生在3亿元融资之前,当时公司的估值确实未到8亿元。

互联网联合创业平台星河互联联合创始人牟敏向本报记者表示:“融资造假在整个创投行业里已经极其普遍,是一个公开的秘密。”

腾讯科技去年9月发布的创业公司融资造假调查报告称,国内科技公司实际融资额很少能达到1亿美元以上,2015年A轮融资真正达到1亿元人民币的公司也很难超过15家。但据统计,当时对外宣称A轮融资亿元以上的公司已多达60余家。

北京一家小型科技公司的创始人张磊(化名)向记者透露:“创业公司拿到融资后,把单位从人民币换作美元,或直接夸大三五倍,都是很常见的事情。”

甜头多:震慑对手吸引关注

在大众创业风起云涌的当下,为何创投圈一些企业频频在融资数据上出现“放卫星”的现象?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由于成本低、易操作、效果好,融资造假一直是创业者和投资者都很偏爱的经营手段。

“夸大融资金额只需发布几篇公关文章,成本基本为零。”牟敏告诉记者,创业公司需每季度向投资者提供运营数据和财务数据,从这些资料中可以了解公司实际融资情况。但按照行业惯例,投资人也不会将这些数据对外披露,这就使得融资造假变得更加容易操作。

创业近两年,由于同行业企业数量众多,张磊明显感到了竞争的压力。他向记者表示,震慑竞争对手,往往是融资造假最直接的目的。“如果我拿到了500万元的投资,但竞争对手宣称拿到了1000万元,普通用户不会去分析这一数据的真假,只会简单认为对方发展得比较好,从而选择他们的产品。” 此外,夸饰过的融资数据也可以为公司提高投资和业务这两方面的关注度。“对投资人来说,创业公司此前的融资情况是评判这个团队是否值得投资的重要标准,漂亮的数据自然会赢得资本更多的关注。”牟敏解释道,如果有足够的融资和估值,公司在寻求业务合作伙伴时也会占得先机。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包括360、迅雷在内的许多互联网企业,在上市前都曾有过虚报融资额的行为。创业前辈们因造假获得了甜头,后继者自然纷纷模仿,融资的泡沫也因此越来越大。

显弊端:泡沫多信任少

相较于融资造假的低成本和高收益,创业公司为此付出的代价却很小。

实际上,要证实创业公司融资造假本身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除非拿到增资协议和财务报表,或者得到公司高层的亲口确认,否则即使是内部员工也会被蒙在鼓里。”牟敏说。

尽管如此,创投圈少数企业愈演愈烈的融资造假之风已经开始遭遇阻力。去年,真格基金创始人徐小平就发起倡议,抵制创业公司虚报融资。随着去年年底资本寒冬的到来,融资泡沫的弊病也开始暴露出来。 张磊告诉记者,由于资本热度退却,很多创业公司需要寻找新的资本来扩大乃至维持规模。“如果此前在对外宣称的数据上大量造假,那么此时如何向新的投资人解释数据与实际情况的差距,便成了让创业者头疼的问题。”

头疼的背后,折射出的正是融资造假带来的信任危机——投资人不信任创业者,合作伙伴不信任创业者,创业者之间也很难互相信任。“

甚至逼着一些创业公司在融资战略发布会上当场晒出账面余额,以示自己没有造假。”牟敏无奈地说,这已经极大地破坏了创投环境。

据了解,在美国,创业公司正式融资时要向监管部门递交融资材料以及相关法律文档,律师也会介入融资的每一个环节。一旦被发现造假,不仅信誉全失,创业者还将承担法律责任。而我国在创业公司数据披露方面,暂时没有相关的约束办法。

随着资本日趋理性,国内融资造假多年形成的泡沫正在逐渐被挤出。但可以预见,如果仅仅依靠行业自律,没有相关的监督约束条例出台,创投圈的“卫星”还会不断放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