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投融资 > 融资 > 正文

决定PE投资成败的八大要素

来源:YOYO  发布时间: 2016-08-30 15:05:07 编辑:诚富

导读:“所有出了问题的项目,都如项目组此前预测一样,风险全面爆发了;而动辄赚了十几倍的成功的项目,则是以一种匪夷所思的原因而最终获得成功。”说白了,失败的必然性或许能够预计,然而,成功的偶然性却很难估量。正如业内流行的一种说法,投资是一门艺术,本身的不确定性才是PE行业魅力

“所有出了问题的项目,都如项目组此前预测一样,风险全面爆发了;而动辄赚了十几倍的成功的项目,则是以一种匪夷所思的原因而最终获得成功。”说白了,失败的必然性或许能够预计,然而,成功的偶然性却很难估量。正如业内流行的一种说法,投资是一门艺术,本身的不确定性才是PE行业魅力所在。
  YOYO  ·  3小时前
作者: YOYO  
PE机构如何慧眼识珠,在众多的投资机会中精准甄别出最具投资价值的项目?在做尽职调查的过程中,根据过往的投资案例,我总结了决定PE投资成败的八大要素:

就PE机构而言,需要从如下三大方面做好功课:

第一,PE机构要善于做减法,打造专业化的投资能力。目前,国内PE机构大体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大而全”的机构,这类机构往往不分行业、领域,从项目本身出发,只要被投标的存在投资价值就会投资;另一种是“小而精”的机构,这类机构往往只围绕两三个行业进行筛选。我认为,未来PE机构的竞争将是专业水平的竞争。围绕熟悉的领域进行布局,培养专业化的投资团队,积累细分领域投资经验,才能更深刻地理解行业,从中筛选出最具投资价值的标的。说白了,投资机构也需要“赚自己能看得懂的钱”,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

第二,PE机构要有政策敏感性。业内流行这样一种说法---做投资一定要每天看《新闻联播》,听党话,跟党走。虽是一种有趣的说法,其中却不乏道理。说到底,这句话的意思无非是PE机构要有政策敏感性。对于政策导向支持的行业,要深入挖掘投资机会;对政策限制的行业,一定要小心谨慎。当然,有时候政策大力支持的行业,也容易引起社会资本一窝蜂涌入,最终导致产能过剩。对此,PE机构也需要保持冷静、客观。

第三,尽职调查工作要深入,不能走马观花。PE机构到项目现场,主要围绕团队、管理、技术、市场、财务等五大要素展开尽职调查。其中最重要的是对“人”的考察,毕竟,投资主要是投人,对公司实际控制人以及核心管理团队的尽调工作切不可忽视。比如目标公司技术领先,市场占有率高,但是董事会形同虚设、董事长一言堂,这样的企业“投不投?怎么投?”等问题,都需要仔细考量。

就项目所处行业而言,PE机构需要重点关注如下两方面内容:

第四,精确理解被投企业所处行业的发展阶段及未来变化趋势。比如LED行业在2010年前后几年的发展就是很好的例子。乾照光电上市后,红杉一度实现账面浮盈20倍。在巨额浮盈的刺激下,各路社会资本纷纷涌入LED行业。据不完全统计,仅在LED照明应用端,就出现了4000余家企业;与此同时,在造富神话的刺激下,LED行业也备受PE追捧。然而,市场瞬息万变,投资环境很快便发生了巨大变化——投资后,企业业绩下滑,IPO进程不得不暂时搁浅,众多PE机构纷纷折戟LED产业。可见,如果投资前对行业没有进行前瞻性研究,不能对行业发展阶段及未来变化趋势有精准的掌握,再好的团队,再好的公司也难有大的作为。

第五,深入研究被投企业所处的产业链。PE机构对被投企业所处的产业链上下游进行全面分析,分析的角度包括上下游的谈判能力,上下游行业的发展趋势。比如某企业是为产能过剩的钢铁产业供货,下游驱动力正在逐渐萎缩,那么对这类企业的投资需要十分慎重。

就被投标的而言,PE机构需要从如下三方面做好尽职调查:

第六,就被投企业而言,打铁还需自身硬,最核心的指标是成长性。投资是为了未来而投,因此,被投企业未来是否具有持续的成长性至关重要。要想了解被投企业是否具有持续的成长性,需要搞清楚如下几个问题:首先,需要搞清楚“被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其次,需要弄明白“企业的技术储备、订单储备、市场开拓前景、管理团队水平如何?”;最后,需要理清晰“企业的财务状况如何?”。事实上,与VC投资不同,PE投资的标的大都具有较为清楚的盈利模式,盈利预测的依据相对而言也更加准确,比如看看企业储备在手的订单情况,增长态势,未来一年的盈利数据也就有了判断基础。

第七,高度关注管理团队。正如资深创业投资人陈玮所言,“项目投资后,由于各种条件不断变化,一些企业难免会出现各种问题,但那些最终影响企业生存的问题,90%以上都和管理团队紧密相关。”美国首家风投公司——美国研究发展公司的创业者也曾说过:“我更倾向于一流的创业团队有二流的想法,而不是一个二流的创业团队有一个一流的想法。”众多成功的投资人都不约而同地提到创业团队,可见,团队对PE投资的成败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那么问题来了,如何才能准备地判断管理团队呢?与财务数据、市场占有率等硬性指标不同,看人、识人没有精确的数学公式,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总结过往的投资案例,我发现成功的管理团队大都具有如下几大共性:首先,格局要大。格局大的管理团队更具有凝聚力,凝聚力强了,管理团队的稳定性、干劲都会大大提升。如果某项目为夫妻店,公司的董事会、监事会形同虚设,大股东一言堂,甚至大股东占款现象严重,那么,对这类项目的投资一定要谨慎;其次,要足够专注,耐得住寂寞。创业的过程不会是一帆风顺的,管理团队需要足够专注,“一根筋”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比起轻易动摇的人更容易获得青睐;最后,管理团队要与被投企业的风格相匹配。比如,A公司明明是一个崇尚创作力的文化传媒企业,那么,管理团队的风格就要与传统制造业推崇的精细化管理有所区分。否则,创作型团队也如同传统企业一样按部就班,朝九晚五,那么,创造力的发挥必然会受到束缚。

第八,厘清技术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在投资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技术性公司,动辄数十项发明专利,技术国际一流,独占鳌头。然而,投资人需要明白的一个道理是,技术不等于市场,我们投资的是一个企业而不是某研究机构。过度沉迷于技术,脱离了商业应用的基础,对被投企业而言未必是个好事。

PE投资是可以总结出方法论的,经验的总结,阶段性的领悟非常重要。然而,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投资人很难练就一双慧眼,获得百分之百的成功率。去年年底,我所参加的某次投资复盘分析时,大家开玩笑说:“所有出了问题的项目,都如项目组此前预测一样,风险全面爆发了;而动辄赚了十几倍的成功的项目,则是以一种匪夷所思的原因而最终获得成功。”说白了,失败的必然性或许能够预计,然而,成功的偶然性却很难估量。正如业内流行的一种说法,投资是一门艺术,本身的不确定性才是PE行业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