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看点 > 正文

发改委就业司司长蒲宇飞:创业平台不能打乱仗

来源:中国新闻网 发布时间: 2016-01-16 10:37:42 编辑:诚富

导读:国家发改委就业和收入分配司司长蒲宇飞近日在第19次文津圆桌论坛上表示,今天的“双创”绝对不是一种简单的运动,而是一种顺应历史、顺应时代的大潮流。各地都在响应“双创”号召,搞大量创业服务平台。

各地都在响应“双创”号召,搞大量创业服务平台。搭建好的创业平台非常重要和必要,但是也要避免两个问题:一是创业平台不能打乱仗,二是要避免平台建设同质化。

第19次文津圆桌论坛由中国政府网、中国新闻社和国家发改委国际合作中心联合主办,主题为“双创”政策与创新创业热潮。

以下为蒲宇飞发言实录:

2015年,我曾经和大概一百位创业者进行了座谈,其中既包括农民工,也包括千人计划等海归人才;既有五十多岁的,也有二十多岁的;既有搞高端技术的,也有卖粉条、米线的。今天我用三个视角概括我这一年的体会和感受。

第一是历史视角,第二是现实视角,第三是未来视角。

一是历史视角。根据一百个创业者的座谈,我把创业者分成四类。

第一类叫开拓型创业者。这些创业者天生不安分,天生就要当老板、天生要创业。

第二类叫追随型创业者。这些创业者自己不会主动跳出来,但是有榜样在前面,他会跟着学,有领头羊他会跟着走。而且用创业者自己的话来讲,他们通常都是“上山打虎结伴而行”,要一起创业的。

第三种叫机遇型创业者。这类创业者基本上是先就业,再创业,往往是在一些大企业工作几年,甚至成为高管,后来向机而动,有了市场机会再创业。

第四种类型是压力型创业者。这类创业者往往都是工作中、生活中遇到点困难和困境,要换一种活法。

总结创业类型,可以初步形成这样一个简单的分析框架,进而可以用这个框架来看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历史,特别是创业历史。三十多年来,我们经历了几次大的创业热潮。

第一次创业潮是八十年代。八十年代主要是农民在创业,是压力型创业者主导,就是在农业劳动力出现剩余甚至是吃不饱、穿不暖的生存压力下,不得不去跑市场、办企业,客观上创造了当时以乡镇企业为重要动力和特征的增量改革。

第二次创业潮是九十年代初。那时候“十亿人民九亿商”,主要是机遇型创业者主导。从小平南巡,到党的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了真正的市场化进程,创造了无比巨大的发展机遇。我前年曾经到云南调研,和七彩云南的老板任总一起聊过四五个小时,他跟我聊他的创业故事,讲那一代人不少都是在小平南巡的精神鼓舞之下、感召之下走进了市场。

第三次创业潮是九十年代末新世纪初。那轮创业潮跟美国的新经济有一定关系,是追随型创业者主导,是在追随全球互联网、信息化热潮。

因为开拓型创业者只要有机会就要创业,所以三十多年来随着市场化进程不断深化,他们在历次创业潮中都是引领者。

我们历史上每一轮创业大潮背后其实都有两种力量。一个是创业者,总有一类创业者主导了这个时期的创业大潮。还有一种力量就是政府的力量、政策的力量。每一次创业潮背后都有制度红利、政策红利的供给。八十年代主要是农村改革。九十年代初是市场化改革大幕开启。九十年代末很重要的就是要素参与分配,从管理到技术、到资本参与分配,再加上2001年加入WTO,推动了当时的改革红利形成。

回顾历史,可以说我们一直都有着创业基因,而且背后都是创业者内在驱动和政府政策推动两种力量在同时提供动力。

二是现实视角。有前面的历史视角之后,我们就可以更好地把握现实视角。我们今天的“双创”现在看是势如破竹,势不可当。这个“势”背后其实也是有两种具体的“势”在支撑。

第一个“势”是创业者的乘势而起。今天的创业者和历史比较起来,不像历史上几次创业潮每次都有一种主导的力量。今天的“双创”应该说四种类型创业形成了一种叠加,形成了一种共同主导的态势。比如对于开拓型创业者来说,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化,他们的动力更足了、更强劲了。对于追随型创业者来讲,马云们的创业“神话”使他们有了更多的梦想和更大的勇气。对于机遇型创业者来说,互联网时代的痛点特别多,解决痛点的办法也多,这使他们的创业空间更加海阔天空。对于压力型创业者来说,现在新旧常态在快速转换,产业结构在快速调整,就业结构在快速变化,他们在各种变化中感受的压力可能更多,更容易求变,也更有机会求变。所以四种类型创业者在今天这样的一个时代,都蓄足了势,借助互联网和大数据,形成了厚积薄发的强劲态势。

第二个势是政府的谋势而动。这两年中央围绕“双创”出的政策,核心都是“降门槛、清障碍、搭平台、聚合力”。比如在降门槛方面,2015年11月工商注册登记的户数达到了1321.5万,其中企业389.5万,平均每天登记注册是1.17万,这在历史上是不可想象的,说明和历史比较起来,今天政府提供的政策支撑其实是更精准,更系统,也更有力。

今天为什么说创新创业是个热潮?热潮的背后就是因为创业者的乘势而起和政府的谋势而动,这两种“势”已经合二为一。从这样一种“二势合一”来讲,我们应该有一种很自信的判断,今天的“双创”绝对不是一种简单的运动,而是一种顺应历史、顺应时代的大潮流。

三是未来视角。未来视角也就是下一步双创往哪儿走。双创有两个重要的走向。

第一是要进一步走向大众化。走向大众化包括供给端,也包括需求端。从供给端来讲,我们双创的大众化主要体现在众筹、众包上。去年9月我带一个团到美国GE访问,GE的副总讲了一个非常有趣的例子。GE是航空发动机的主要制造商,他们这几年一直遇到一个难题,就是航空发动机重量太重,要想办法降低重量。他们自己组织一个专门的研究团队攻关两年,一直没有攻破,于是决定采取众包的办法,在全球发了一个众包的邀请。最后是印尼的一个非发动机专业的小伙子参与了这个众包,提供了一套计算公式,最后使发动机重量降低到84%。借鉴GE经验,下一步我们供给端大众化的关键,是怎么通过众筹、众包,使我们的供给由原来的小团队、精英变成一个大众的供给。需求端的大众化,核心就是我们现在消费结构已经在升级,所以要瞄准升级的大众化需求,按照需求导向来开发市场。

第二是要进一步走向创收创富。双创大潮总要有一个方向和落脚点,就是创收创富。瞄准创收创富现在有两个很重要的点:第一是把点子变成方案,第二是把大数据从虚拟财富变成现实财富,否则会出现创业疲劳。我最近到一些地方调研,有很多创业者都在讲大数据的故事,讲他们掌握了几十万人、几百万人、几千万人的数据信息,下一步价值连城。但是如何把这种虚拟的数字开发成真正的、可实现的财富,目前还没有可行的路径。我想一些地方反映创业投资出现热情降低的情况,与此有很大关系。所以下一步的重点就是要找到有效的渠道,把虚拟的财富变成现实的财富,把创新创业引向创收创富。

围绕两个方向,下一步还要明确四个着力点,既有怎么看的问题,也有怎么办的问题。

第一,怎么来看创业主体。今天双创的创业主体一定是两类,一个是所谓的“高大上”,还有一类是“草根”。对草根创业,尤其不应忽视。

第二,怎么来看创业成本。我知道最近有些媒体在炒一些说法,比如说有的大学生创业可能导致他的家庭甚至是中产家庭破产。对这个问题应该怎么看呢?我和一些创业导师聊过,我觉得他们有一些看法还是很理性的。比如有的创业导师讲现在大学生创业很多是借助互联网创业,互联网创业是“轻资产”的创业,所以创业的成本没有那么高,导致中产家庭破产是小概率事件。下一步的政策导向要努力降低创业者的真正成本,比如税费和物流成本、人工的成本。

第三,怎么看创业平台。现在各地也都在响应“双创”的号召,搞大量创业服务平台。平台建设确实对创业非常重要。我上个月刚到武汉调研,他们讲了一个例子,就是没有专业辅导机构辅导的创业,成功率大概是6%;创业辅导之后,创业者成功率大概能达到30%。从他们的经验来看,搭建好的创业平台确实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但是也要避免两个问题。一是创业平台不能打乱仗,不能七八个部门,一个部门搞一个平台,互相抢资源,还是要整合相应的平台资源。二是要避免平台建设同质化。创业企业有的是胎儿期的,有的是幼儿期的,有的是少年期的,不同时期的企业对政府的服务需求不一样,只有提供差别化、有针对性的服务,对他们来讲才有意义。

第四,怎么看创业成败。成败率对创业企业来讲固然是很重要的一个指标,但不是关键指标,是不是上市更不是最重要的指标。太关注成败,就会使整个社会缺乏包容精神;太关注上市,会使创业者急功近利。创业本身应该是创业者乐在其中的过程,超越创业企业成败的是创业者们永不熄灭的创业精神。有创业精神在,迟早会有成功的企业。所以我们在舆论引导上应该更多关注这样的创业精神,这是我们社会最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