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看点 > 正文

曹远征:人民币只是相对美元贬值 本币在升值

来源:凤凰财经  发布时间: 2016-11-16 16:50:28 编辑:诚富

导读:近期,中央经济会议正在紧锣密鼓调研筹划。这个会议将对来年宏观经济发挥指挥棒作用。那么,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和国际市场动荡的环境下,中国经济是否筑底、人民币是否持续贬值、是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等讨论最多的问题,权威答案在哪儿?

近期,中央经济会议正在紧锣密鼓调研筹划。这个会议将对来年宏观经济发挥指挥棒作用。那么,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和国际市场动荡的环境下,中国经济是否筑底、人民币是否持续贬值、是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等讨论最多的问题,权威答案在哪儿?凤凰财经专访了中银首席经济学家曹远征,从宏观到微观慢慢渗入,了解当前经济局势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1.中国经济已经筑底了吗?

“中国经济基本触底,但不能轻易说拐点”

曹远征:这个不能确定,但是基本已经筑底。GDP增速6.7%背后,更重要是一些经济数据的变化。如PPI,54个月以来首次转正。这是个微观指标,它意味着销售环境转好,销售收入转好。这对控制杠杆非常有意义。这代表企业恢复产能能力在提高。在工业企业利润方面,无论民营还是国有企业都呈现了14个月以来转正增长。这意味着还本付息能力在提高。从宏观经济增速6.7%到微观上的数据变化来看,可以认为中国经济基本触底,或者相当接近底部。

尽管不能轻易说中国拐点到了,但预示意义变了。这表明在宏观政策上不需要大规模刺激,包括市场预计的降准降息,更宽松货币政策。政策重点应该转到供给侧改革上,通过改革调结构来创造中国可持续增长的基础。

2.人民币汇率贬值背后问题是什么?

“中国居民资产配置渠道过分狭窄”

曹远征:从去年股市的变动到今年房市的变动、汇率的变动,这都表明了一个事实:中国居民资产配置渠道过分狭窄。正因为如此,居民的现金容易集中到一个市场,资金冲入任何一个市场,都会引起大幅增长。长期来看,居民收入越来越高,对资产配置渠道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应该扩大资产配置渠道,除了在国内金融市场进行配置外,在应该打开国际上资产配置空间。深港通和沪港通政策,也是一种打开方式。

3.人民币真的贬值了吗?

“人民币只是相对贬值 本币在升值”

曹远征:人民币真的贬值了吗?其实,人民币汇率问题涉及两个因素,一个是本币是否贬值,第二个是相对价值变化。关于“本币是否贬值”,至少短期内人民币本币的贬值压力并不大。CPI数据并没有很快增长,为什么?这说明人民币购买力没有发生太大变化。另一方面,人民币资产利率是高于国际资产利率的,大概在3个百分点左右。所以,持有人民币资产也是划算的。所以,人民币本币贬值并不可信。

人民币汇率发生变化如果不是其内在价值的影响,那一定是相对贬值,只是相对美元贬值。反过来说,人民币对美元相对其它货币都在升值之中,升值速度更快,所以,相对美元贬值。

此外,人民币定价机制也在发生改变。人民币过去总盯着美元,跟着美元变化,现在更多盯着SDR一揽子货币。特别是今年10月份加入SDR一揽子计划之后,人民币国际化更进一步。人民币是独立的货币,不能盯着某一种货币变动,这是与SDR一揽子计划挂钩很重要的原因。

长期来看,人民币构成独立货币的话,将成为世界货币中一员,它的核心问题不是汇率问题,而是利率问题。是利率决定它的本身价值,然后和其它货币挂钩。更极端的例子,比如美元,美元是没有汇率的。大家讨论美元涨不涨、降不降,都是讨论的利率问题。

在看香港市场的变化,从去年到今年人民币的变化都是利率和汇率同时影响的结果。当离岸人民币市场利率上升时,汇率往上走。它充分证明利率和汇率还是平价关系。从长远来看,人民币国际化,是人民币利率的国际化,影响汇率的因素是利率。人民币加入SDR,它意味着国际上的各种机构、主体都会配置人民币资产。

那么,开放人民币资产市场是很重要的。比如这两年,银行间的债券市场对外资开放了,这便于外资机构配置人民币资产。如果发展下去,上海变成很重要人民币中心。人民币国际化之后,国际各机构都在上海配置人民币资产,上海就成了人民币中心。这个发展和纽约市场发展是一样的,各国配置纽约资产,所以纽约资产成了国际金融中心。

4.中国是否跨越了中等收入陷阱吗?

“讨论是否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意义不大”

曹远征:“中等收入陷阱”是个统计结构问题。

新兴市场国家突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00美元的“贫困陷阱”后,很快会奔向1000美元至3000美元的“起飞阶段”;但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3000美元附近,快速发展中积聚的矛盾集中爆发,自身体制与机制的更新进入临界,很多发展中国家在这一阶段由于经济发展自身矛盾难以克服,发展战略失误或受外部冲击,经济增长回落或长期停滞,陷入所谓“中等收入陷阱”阶段。

比如拉丁美洲,100多年前和美国同时期补,属于相对发达的地区。但拉丁美洲100年来发展一直徘徊在之前的水平。这也只是一个经验描述,并不没有理论模型。经验证明,有国家成功跨越了之前的收入水平,比如韩国,它不仅成功越过了中等收入陷阱,而且进入高收入社会。其它发展的国家能否跨越?陷阱是否存在?这是学术探讨的问题。

对于中国来说,如果仅从一个指标衡量,比如按照人均收入超过10000美元的标准来看,中国可能已经跨过中等收入陷阱,目前中国人均GDP达到8000美元,如果经济继续维持6以上的增长速度。到十三五期间,人均GDP就超过10000美元了。

即使按照这个标准来看越过了中等收入陷阱,这并不代表核心问题就解决了。应该讨论更核心的问题是人均收入会不会持续增长。而持续增长有待于技术进步、有待于创新、有待于劳动生产提高,这是核心问题。尽管我们说成功越过中等收入陷阱,但你能不能维持持续增长,这依然具有挑战性。这需要结构调整,结构调整需要改革来推动。这就是为什么供给侧改革变得很重要,它是奠定持续增长的基础。

5.供给侧改革是否达成一个共识,为什么出现中央急地方不急,地方不急企业不急现象?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全球潮流 地方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机制和体制改革”

曹远征:供给侧改革是一个趋势。金融危机至今8年了,各国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尽管可能成功防止了衰退,但是并没有有效提速经济增长。

我们把所有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都叫做总需求管理政策。宽松货币政策实行到今天,欧洲都变成了负利率了,经济还没有有效增长。这对经济政策提出了很大挑战。过去经济学基本研究需求问题,因为供给是自动匹配需求的,可能出现的问题是供求不足,达不到供需平衡。所有宏观政策都是提高总需求政策。但是费了牛劲,经济效益不见好的话,就需要采取其它手段。

经济问题无外乎是需求问题,如果需求都出了问题,无外乎从供给进行调整。这也是全球无一例外都提出了结构性改革。

今年G20杭州峰会,各个国家高层都达成了最重要一个共识,即把供给侧改革列入宏观政策中的同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同等重要地位,而且要进行全球协调,并规划9个领域,制定出指标,然后评估生产。从这个角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个全球潮流。

关于中央、地方、企业共识问题,这个是政策执行问题。其实,很多地方不会讨论什么叫供给侧什么叫需求侧改革。在政策执行中,地方更多从其它角度考虑和入手。

对地方来说,供给侧改革就是鼓励创新。创新、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技术进步又是随机的,经济学家不知道哪儿领域会有新的技术产生。地方需要做的是给技术进步创造环境,通过制度和体制变动为技术进步创造适宜的温度,进而加快技术进步。因此,这是改革问题,改革一切阻碍发展的体制和机制常态。

中国供给侧改革是有经验和成功案例的。比如深圳,这个城市全是创新的。国有企业很少,活力很足,有着大量先进技术企业。东北问题更说明了改革的重要性。地方如何进行供给侧改革,就是创造一个适宜经济增长和技术进步的体制和机制。

6.中国负债率到底高不高?

“债务高低不重要,关键是否具有还本付息的能力”

曹远征:债务高低不重要,债务能否可持续是最重要的,即是否具有还本付息的能力。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资本不足,要发展就需要负债。因此债务高是自然现象,但这不是核心的问题,核心问题是你是否有还本付息能力。比如企业来说,你的产品是否能卖得出去,能否卖上价钱,能否盈利,这才是核心问题。

如果经济转好,销售转好,利润转好,杠杆问题就能维持,负债率高低问题就相对小。但如果负债高,对外部环境会变得更加敏感,外部稍微有风吹草动,就会出现问题。因此,也需要降低杠杆,不能太高。但首先是是否有还本付息的能力,是否可持续,其次才是能不能减少风险。

中国经济现在在企稳,收入在增长,高杠杆可以维持。此外,可以通过改革来创造各部门全面去杠杆的条件,降低负债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