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案例 > 正文

“野蛮人”入侵便利店——伪风口还是潜力股?| 功夫观察

来源:功夫财经 发布时间: 2017-06-21 09:17:13 编辑:诚富

导读:据《2017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显示,中国连锁品牌化便利店门店接近10万家,销售规模高达1300亿元。2016年便利店行业增速达13%,市场规模超过1300亿元,开店数量及同店销售双双增长。便利店行业成为了资本眼中的“风口”,但这只“猪”何时才能被吹起来呢?

据《2017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显示,中国连锁品牌化便利店门店接近10万家,销售规模高达1300亿元。2016年便利店行业增速达13%,市场规模超过1300亿元,开店数量及同店销售双双增长。便利店行业成为了资本眼中的“风口”,但这只“猪”何时才能被吹起来呢?

人均收入提高和消费升级带来无限商机

2014年,中国人均GDP达到了7485美元,其中有7个省市进入“1万美元俱乐部”。以日本等便利店行业发展领先的地区经验来看,当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时,便利店企业将进入快速成长期。而当人均GDP达到1万美元时,行业竞争将加剧。

彼时,中国便利店行业出现了明显的“冒头”趋势。7-Eleven在进京11年后首次决定大幅增加北京的开店数量(一年开了32家店),而日资三大便利店巨头的罗森和全家也相继进入北京形成鼎立之势。

便利店企业的销售额增长不仅在2014年出现了双位数的增长,还高于连锁百强销售增长12.6个百分点。(便利店企业销售额增长17.7%)在2015和2016两年内,面对连锁百强的销售额增幅持续下滑的窘境,便利店依然保持了双位数的高速增长。

与日本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的便利店是年轻人的天下。根据7-Eleven中国做的顾客调查显示,20~30岁的顾客占比为56.1%。而另一家日本便利店企业(全家)的会员系统显示,80后和90后会员占比高达92.2%。新一代消费群体的工作态度和消费行为,与过去有很大不同。新的消费习惯和结构的变化令便利店行业迎来更多的可能性,这不仅让业内的资本看到契机,也引起了业外资本的兴趣。

资本为何迟迟不来敲便利店的门?

经过了多年互联网大潮的洗礼,如今线上的流量红利基本消失,对用户争夺的战场逐渐转至线下。便利店则因其网点密集、贴近消费者的特性,被看作是连接线上线下的绝佳场景。然而,事实上站在门外观望看热闹的资本居多,真正敢下手的几乎没有。造成这一奇怪现象的原因可以被归纳为以下两点:

① 资本无法快速获得收益并退出。就目前的市场情况和所掌握的消息来看,资本还是很认同便利店行业的商业模式和经营现状的,但相对来说他们更关注短期收益和退出机制。

站在便利店行业的角度来看,资本的进入意味着短时间内把店铺迅速开出来,但这样存在着很多隐患。例如,快速开店会导致没有好好选址,从而导致盈利困难。与资本的思路不同的是,便利店行业更多关注的是资本可以帮助他们完善自有供应链,而不是快速发展实现短期盈利。

② 便利店行业缺乏“一统江湖”的独角兽企业。目前,资本尚未发现任何一个全国性的便利店品牌具有独角兽企业的资质。尽管三大日资便利店企业在中国形成了割据的状态,但没有任何一方可以形成一定的规模。除了一些省会城市外,便利店的发展几乎为零。

面对如此割裂的状态,资本无法找到一个可以快速复制的商业模式。换个角度来说,中国的城镇化发展尚不足以支撑便利店行业的大面积快速发展。因此,谁可以率先进行全国性的规划,谁就可能产生爆发性的增长。

本业和创新,哪个才能让便利店成为真正的“风口”?

就目前的市场情况来看,便利店的运营成本在不断的提高。这就令便利店企业面临更为严峻的现实,如果不能让毛利飞起来那么就只能等待死亡。《2017中国便利店发展报告》显示,2016年便利店运营成本快速上升,其中房租成本上升7%,人工成本上升6.5%。
  
通过业内资深人士介绍,鲜食的毛利在众多便利店品类里占比最高。(据不完全统计,鲜食毛利约为40%。)与大大小小的餐饮店、烘焙店甚至咖啡店竞争,便利店的优势在于随时随地为消费者提供美味与安心。而做好鲜食的关键,在于“看不见的竞争力”——供应链后台。

尽管大部分从业者都意识到了鲜食的重要性,但真正行动的并不多。最主要的原因是包括工厂在内的前期投入高,而中国大多数便利店,尤其是区域型便利店刚刚过了死亡期,他们需要时间再等待一下。本土便利店品牌在鲜食的保质保鲜上,与外资品牌还有不小的差距。但相对来说,本土品牌则更愿意通过技术手段来增加自己的竞争力。

其中,最能引起注意的就要算年初出现的新型便利店“便利蜂”了。其与传统便利店最大的区别在于,其核心是以互联网技术来驱动业务。“便利蜂”的创始人庄辰超认为:“通过互联网技术获取顾客的消费数据,这才能更好地进行商品开发与销售订货。”投放共享单车、尝试无人购物等行为让外界不知道“便利蜂”要做什么,但谁也不敢随便对他进行否定。(毕竟互联网创业讲求的就是快速试错。)

相对于“便利蜂”的无厘头,日资便利店在技术上的尝试就显得保守的多了。这有可能是因为它们仍然对于中国的市场“水土不服”,也有可能是整体的经营理念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事实上,无论是关注便利店的本业(鲜食)发展,还是大力发展互联网技术,其最终目的都是趋向于“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产品和服务”。

很多时候创投市场就像一个围城,站在外面的人想进入,待在里面的人想出去。而对于便利店行业来说,业内的人想拥抱外部的资本,并借助科技的力量来打造出“完美”的产业链;业外的人则想借助城镇化的力量进入到行业内,并利用其行业特点来获得新的流量入口。双方都在谨慎地进行相互试探,这令便利店行业成为了那只尚未被“吹起来的猪”。

小师弟说:便利店是不是“风口上的猪”跟你关系大吗,你少吃了!

每 日 早 课

近日,工信部在其官网上发了一份针对所有运营商的“整治”通知。要求在11月30日以前,所有企业明码标价,禁止误导用户。亲爱的用户,你是否也经历了“独享”还是“共享”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