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i~上市 > 上市 > 正文

让企业“带病上市”成为历史

来源:上海证券报·评论 发布时间: 2017-06-14 15:47:35 编辑:诚富

导读:证监会6月9日集中公布了今年1至4月35家终止审查(申请撤回)和18家未通过发审会(被否决)的IPO企业情况。

证监会6月9日集中公布了今年1至4月35家终止审查(申请撤回)和18家未通过发审会(被否决)的IPO企业情况。据报,35家终止审查IPO企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经营状况或财务状况异常,会计核算的规范性存疑,业绩下滑,股权或战略调整等;18家未通过发审会IPO企业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内控制度的有效性及会计基础的规范性存疑,经营状况或财务状况异常,持续盈利能力存疑,关联交易及关联关系存疑,申请文件真实、准确、完整和及时性存疑。概而言之,业绩包装是这些企业企图蒙混过审的共同伎俩。

上市包装,原本是股市初始阶段一个正能量术语,即上市公司在股票上市时的形象设计和推介,以便投资者全面正确了解公司、认识公司,进而认同公司,愿意成为公司的投资人。

可是渐渐地,包装上市在沪深股市被演绎成投机上市的代名词,成了IPO的顽症,近几年尤甚。其主要表现为:资产包装,将问题资产剥离,组建一家优质资产关联公司上市,其实与问题资产还是藕断丝连;财务技术包装,在资产负债表上做文章,任意调整拔高,直到符合上市标准;内控制度包装,突击订立若干防范企业风险制度,其实是墙上功夫;业绩包装,通过短期缩减人员、降低工资、减少费用、放宽信用政策促进销售等方式包装业绩,丑小鸭被包装成大明星。

上市包装不是一般的功夫,需要广告轰炸,系列报道推介,老总访谈自我表扬,上市恳谈会表忠诚,知名人士卖力鼓吹,投资价值分析报告评估。上述包装形式中,最主要、最全面、最有说服力的当数“投资价值分析报告”。因为投资价值分析报告是由专业投资咨询机构或专业证券经营机构研究部门精心制作的。也就是说,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评估公司等机构都可能是上市包装最专业、最上心、最有鼓动性的角色,经过专业合作,想方设法把企业包装成金光闪闪的IPO申请人。而机构从中获取十分可观的劳务费,有的还与IPO挂钩,一旦企业IPO成功,机构跟着沾光,获利丰厚。

剥去企业“带病上市”的包装画皮,把住IPO关口,让过度包装的企业在审查阶段就被甄别出来,谨防其混入股市兴风作浪,这对监管部门来说,是一种职责考验,需要责任担当和技术集成。

严格IPO审查,首先要严格审查审核者对股市、对投资者的忠诚度,严厉打击利用IPO审核权营私舞弊,寻租自肥。沪深股市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是,年年说严格审查,可年年总有一批靠过度包装混入股市的不良企业。足见,除了加强监管,更须建立相应的责任追究体系和制约机制。把对发行人、保荐人的责任追究列为重点,严厉打击IPO制假贩假、为虎作伥者。

想必大家都还记得,一年前,证监会通报对欣泰电气及中介机构违法违规案件查处情况,认定欣泰电气在申请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创业板上市时存在欺诈发行行为,上市后披露的定期报告存在虚假记载和重大遗漏,依法对该公司行政处罚,董事长、实际控制人温德乙、总会计师刘明胜被终身禁入证券市场。

在技术集成方面,要加快IPO人才队伍建设,并以先进的技术严把IPO质量关。企业为了上市,不惜花费巨资精心包装。单靠职业良心还不能识别,还需要一定的技术手段。其中穿透术尤为重要。在股市,有的企业刻意拔高业绩,掩盖其软肋。有的股东受让资金来源不清,幕后实际控制人没有露出水面。有的收入利润与同行业变化不一致且披露理由不充分。“穿透”则像一柄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于资本市场之上,矛头直指层峦叠嶂的包装上市迷雾:核查企业的真实业绩,防止泡沫业绩;核查清楚投资人的真实身份,防止“大忽悠”;核查收入利润的真实水平,防止水分充斥其中,以减少资本市场的风险。穿透就像外科穿刺术一样,由表及里,从外到内,层层剥笋,步步渗透,让企业包装无处遁形。

我们坚信,随着审核环境的净化,中介机构责任的强化,通过反馈、检查、初审、发审等审核流程和审核机制的有机配合,问题苗头和“带病申报”情形将被有效遏制,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终将得以正常发挥,并由此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服务实体经济。

标签:带病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