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而不平等,幸而有教育
导读:上周先生分享的主题是「教育」,对着最后一张高三毕业即撕书的照片我也是感慨万千,各种滋味在心头萦绕。一篇随想,聊以慰藉。
上周先生分享的主题是「教育」,对着最后一张高三毕业即撕书的照片我也是感慨万千,各种滋味在心头萦绕。一篇随想,聊以慰藉。
▼
战神小时候面对同班同学的欺负时,在书中累积智慧。相同的年龄相同的事件,我在别处寻求温暖,一念之差,两个世界。我曾旷课逃学,也曾做过三好学生;我曾考试不及格享受爸爸的皮带,也曾名列前茅成为他们的骄傲;我曾逃避读书做作业,也曾每个周末泡在图书馆;我曾和好学生为伍,也曾和流氓拜姐妹;我曾为自己的记忆力沾沾自喜,也为背不出单词而苦恼不已。优秀过就难以承认平庸,只是时过境迁,我能坦然面对自己。
有多少人能往上数几代并知道每代人都过着怎样的生活?我只能数到两代,我的妈妈,我的外婆,至于外婆的妈妈具体是做什么的,外婆已经记不清了。解放前,外公外婆在黄浦江边卖草鞋为生,解放后进入工厂做一名普通的工人。他们从江苏的小地方到上海安身立命已是不易,而今我有机会接触大千世界。
教育促使阶级流动,只是改变很慢,一代又一代。
人生而不平等,幸而还有教育。
▼
从希腊人使用荷马史诗做教材开始,教育在统一意识形态和巩固民族文化上的作用就是毋庸置疑的。教育能提高生产力,自然也促进了社会经济。除此之外,教育还能稳定社会安宁。
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不平衡,如果矛盾加剧就可能造成暴力革命。人们需要一种渠道来抹平阶级差异,这个渠道就是完整的教育体系。
受教育者在当代社会享有普遍的尊重,一般而言,社会尊重能够满足知识分子的心理需要,免除了革命动机。
学位等级成了不同工作职位的基础和区分阶级的上下限,在人人享有教育机会相对公平的情况下,较低阶级的人能够适应并接受阶级分层。
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有改变社会的能力。相对的,他们也会固化社会对高等教育的需求。
经济发展带来社会分工,社会发展导致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数量暴涨,进入高等教育的各种种群人数随之增长,个人用于教育的时间极度延长,分工越来越精细,沟通语言越来越狭窄,人与人之间越来越难以交流。在这种情况下,个人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暴力革命。经济、政治以及教育互相推动,形成稳固社会发展的三角。
*根据上课笔记整理,潦草汇总,推荐查阅帕森斯的相关文献
学校是将学龄人聚集在一起接受教育的场合,其原始作用是为资本家提供具有相应技能的劳动力。而学校也是社会的缩影,人们自小在学校中就面对各种情景调节心态,逐步适应步入社会后可能面临的各种情况:如固定的学校上课时间使人们适应朝九晚五的工作安排;奖惩措施使人们逐步适应权威;成绩分级使人们从小就适应等级划分;行为教导使人们产生统一的社会价值观念。学校通过预先设计的课程向学生灌输既定的技能和知识。
人生而是有思想和自我意识的,但是在模式化的教育过程中,想象力被一步步扼杀,思想越来越趋同,有越来越多的对外部的依赖和对自我的怀疑。更危险的是,毫不粉饰的做作扭曲了孩子真正的道德观,教育的方式抹杀了孩子好奇的求知欲,趋同的价值观抹杀了孩子应有的自我认同。这样的孩子成人,便成就了人生百态社会喧嚣。
我相信面对这种现象,老师们是无力的,挣扎的,愤怒的,无奈的。最抱有理想的一批人,最尊重学识的一批人,却比我们面对更无力的情境。
▼
前阵子上海小学入学面试对家长的考核题目在网上传播地沸沸扬扬,有觉得荒谬的,也有觉得合理的。教育是缓慢的上升渠道,却也是强者恒强的阶级壁垒。
这种情况并非现在才有。在我的小学三年级时,有一回我去我们的班长家。在进门前,她必须用英文来问她的爸爸:「我可以进来吗?」当时的我非常惊讶:啥?爸爸还能说英文?我另一个同学的父亲是知青,在我们六年级时和她谈论贾平凹。我很难想象我和我的父母讨论哪怕是「离离原上草」。我们读书时都是就近入学,学校资质较差,有些家长们在初中就带着孩子转学了。小时候的我根本没有意识到孟母三迁这种事情就发生在身边,只当它是书本上的内容。
我的父母给了我他们能给的最好的,只是他们不知道应该怎样去关心除了成绩以外的学习。初中时老师对我们的唯一要求就是考上高中。我常常困惑:为什么要背书?考进高中又如何?到了大学又如何?我总是抱着对现有生活的感恩,只觉得过地比「旧社会」好就很知足。好在到了大学突然找到了理想,职场上摸爬滚打试错并前进,也杀了一条自己的路。只是越成长越能清晰地感受到那不可逾越的思维鸿沟,看见地越多越感受到自己的无知,再次成长的过程中被幡然醒悟的痛苦所折磨而寝食难安。
先生提的问题是,在贫困的山区面对两个同样贫穷的学生,应该资助聪明的还是资助资质平庸的?我的问题是,优秀的教育资源,应该是资助家教良好的,还是给予那些父母平凡的孩子们?对有些孩子来说,也许一句话就能改变一生。
然而我也终究无法做出选择。苏格拉底被告原因之一是因为他教导一个青年人听从本心,却被他的父母指控毒害少年,不信国教而崇拜新神。面对无知的父母,老师们也有种种无奈和痛心疾首。人与人之间既然平等,各有难处,又怎好互相指责。作为父母,如果不成长,只能寄托希望于外部世界,依赖匮乏的教育资源,最终只得将焦虑深深转给下一代,循环往复,始终在迷惘中前行而不知方向。
我在工作到五六年的时候,就开始被各种疑问困扰着,我越来越看不懂这个世界,但我也越来越想看懂这个世界。
这种疑问曾经被家庭打消掉,安心工作相夫教子才是重心。只是这种安慰仍旧没有抵消我内心的困惑,心里始终有个声音在告诉我好像不应该是这样的。我将学习重心从应试教育,技术教育转而到了语言学习、人文学习上。这几年走过弯路无数,但每一步都在前进。这些学习一步步地唤起了我沉睡的求知欲和探索欲,也一步步减轻了我的痛苦,平息了我的焦虑。我惊喜地发现,原来我的困惑都隶属于哲学范畴,这个在我原本概念里玄而又玄的东西,却原来是最懂我最能产生共鸣的良师益友。
▼
前夫总是说我把时间倒着过,为什么以前不好好学习现在拼命读书。这些话一次次问地我哑口无言,戳着我的心窝。如果能够选择,我也不希望把时间倒着来过。只是谁都知道,我们不可能带着现在的智慧去判断过去的决定。
然而谁又规定,过了读书的年龄就得对时间认输。
教育也许不能改变社会,但能影响个人,个人的改变终究会将社会推向良性。如燎原学院的愿景一般,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学习不能改变外部环境,但能充实内心世界。也许是到了而立之年,我更愿意做那潺潺的流水,叮叮咚咚,欢流不止,平息内心的痛苦与不甘,享受生命的流动与欢畅。
如船长所说,若思想不成长,我们终将是披着成人外壳的少儿。好在,我想学,你想教,最幸运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