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政府违规举债卷土重来 央行旗下媒体警告风险
导读:在审计署上周五发布公告称部分地方政府存在债务增长较快、违规举债的问题后,央行旗下媒体《金融时报》今日发文表示,在严控金融风险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依然要高度重视。
在审计署上周五发布公告称部分地方政府存在债务增长较快、违规举债的问题后,央行旗下媒体《金融时报》今日发文表示,在严控金融风险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依然要高度重视。
在规范的发债融资渠道之外,一些地方存在违法违规融资行为,且花样不断翻新、方式不断“变种”。
比如一些地方政府继续通过融资平台公司变相举债;
个别市县政府仍存在违法违规举债担保行为,一些金融机构仍违法违规向地方政府提供融资或要求地方政府出具担保承诺;
部分地方政府通过虚构政府购买服务、政府投资基金等方式,变相举债、明股实债等。
对此《金融时报》评论称,要加强跨部门联合监管,防范地方政府变相举债和违法担保,规范金融创新行为,避免金融风险与财政风险交叉传染。
此外,《金融时报》还援引社科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表示:
只有实际经济增长率大于实际利率,政府部门杠杆率才会出现收敛。因此,从长期看,化解债务风险的根本因素是经济持续增长。
同时,在制度上,如果要进一步硬化政府预算约束,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设施投资领域,理顺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具有关键意义。
审计署报告:地方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增长较快
上周五,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八次会议上,审计署审计长胡泽君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2016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情况。
审计公告显示,部分地方政府债务增长较快,有的还违规举债。
截至2017年3月底,审计的16个省、16个市和14个县本级政府债务风险总体可控,但政府承诺以财政资金偿还的债务余额,较2013年6月底增长87%,其中基层区县和西部地区增长超过1倍;
7个省、6个市和5个县本级2015年以来,通过银行贷款、信托融资等形式,违规举借的政府承诺以财政资金偿还债务余额有537.19亿元;
同时,有4个省、2个市和2个县尚未成立政府性债务管理领导小组。
不过报告认为,从规模与占比上看,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总体风险仍处于较为安全的范围。
据财政部数据,截至2016年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务15.32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率(债务余额/综合财力)为80.5%。
社科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前不久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底,中国政府负债率在37.8%至43.1%之间,这不仅距离国际警戒线的60%仍有较大空间,而且其均值距离穆迪A级主权政府2016年债务负担的中值(40.7%),也有一定距离。
尽管地方政府债务总体风险可控,但兹事体大,需要高度重视。胡泽君在本次审计报告中建议,重点防范地方政府债务、不良资产、债券违约、影子银行、互联网金融等风险隐患,强化风险评估、预警和应急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