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创业 > 资讯 > 正文

软银44亿美元押注WeWork,中国版众创空间前景如何?

来源:动点科技  发布时间: 2017-11-29 09:28:24 编辑:wendy

导读:进入中国的一年内,WeWork 打造了 9 个办公地点,积累了约 1 万名会员,并表示将在明年新开四个办公地点,这个增长速度虽快,但目前 WeWork 在国内的份额仍然远逊于本土企业。

我们采访到了WeWork 大中华区总经理艾铁成,大家可以听听他怎么说。

WeWork 大中华区总经理艾铁成:这是一个让你“坐下来”,帮你“走出去”的社区。

软银44亿美元押注WeWork,中国版众创空间前景如何?

今年 7 月,“中国 WeWork”宣告成立,同期公布的还有弘毅投资、软银集团注资 5 亿美元的消息。

3 个月后,艾铁成空降在 WeWork 大中华区总经理的位置上。让人多少有些吃惊的是,艾铁成此前并非“共享办公产业圈”中的人,甚至不是科技圈或创投圈的人。

在把办公室挪到 WeWork 之前,艾铁成曾任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市场部副总裁,领导和管理度假区的市场部、消费者洞察, 数字营销, 创意开发以及广播电视制作团队。在这之前,他曾担任洲际酒店集团公司大中华区副总裁一职。

艾铁成的到来让不少人议论纷纷。就在大多数媒体记者的专访稿还没写完的当月,WeWork 又宣布正式在华推出针对大企业会员的空间解决方案。三个月内动作不断,外界的各种猜测也达到了顶点。

WeWork 的目标用户群向大企业倾斜?

艾铁成表示他不会这么讲。

“我们的成分是 MIX(混合)的。”他的回答显得很谨慎,“WeWork 从设立之初,目标就是为各种创新者提供一个创新社区。无论属于何种类型、规模如何、处于哪个发展阶段的会员,都应该在 WeWork 得到成长机会。”

WeWork 官方给出的数据显示,自 2017 年 3 月起,在过去半年里,大企业会员已占据 WeWork 在国内 25%的销售额。 这其中包括美国探索频道亚洲频道,波士顿咨询公司,百度资本,阿里巴巴文化娱乐集团旗下在线票务网站大麦网、智联招聘以及这两年的创业新秀小黄车 ofo、猩便利 等等。

在北上广深四大创业热地,共享办公空间已经在资本和政策的推动力量之下呈现出了极大富足的态势,而根据创业数据库 IT 桔子和腾讯科技制作的《2017 上半年中国创投领域资金风向报告》的统计,2017 年上半年全国新成立的互联网创业公司数量下跌到了 2015 年同期的 1/50 左右。

2010 年成立于美国的 WeWork 可以算是最早开展联合办公业务的服务商之一,但直到 2016 年 7 月,才在上海开启了中国境内的第一处办公空间,不得不说 WeWork 已经被国内友商抢得了先发优势。

据鲸准数据库收录,自 2004 年起至今,我国共有 97 家联合办公相关企业成立,其中有近半数企业获得过融资。这些获投公司中目前处于 A 轮的有 14 家、Pre-A 轮的有 7 家、 处于天使轮的有 12 家。在头部企业中,存在已经独立上市或挂牌新三板的企业,如科技寺、快易民商和润具制造等。其余获数亿人民币融资的公司还有优客工场、方糖小镇等。

进入中国的一年内,WeWork 打造了 9 个办公地点,积累了约 1 万名会员,并表示将在明年新开四个办公地点,这个增长速度虽快,但目前 WeWork 在国内的份额仍然远逊于本土企业。

在这样的情势之下,吸引大企业客户也许是加速追赶的最好途径。大企业客户付费能力强,对企业服务要求高,而且因其员工数量多对工位的需求量也更大。今年无人零售领域风投最劲的创业公司——猩便利即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猩便利是我们的客户,今年刚刚成立的公司,一开始向我们要了 150 个座位,2 个月后公司迅速成长起来,现在要向我们预定 500 个座位。”艾铁成告诉记者,包括小鹏汽车等在内的创业公司正在复制这样的例子。

“但是我们不会刻意在目标用户上作倾斜,因为一个社区要有活力,一定需要创业公司与大企业共生共存。”艾铁成的回复很标准——中小型企业要成长扩张,要向大企业学习好的经验; 大企业要保持创新能力,也可以在 WeWork 的社区网络中得到。“只有多样性的会员构成,才能成就充满活力和创新精神的社区,所以我们的目标受众没有变化或者倾斜,无论是谁,都可以成为我们的会员,加入我们的全球社区。”

入驻 WeWork 与入驻其他共享办公空间有何不同?

共享办公空间之间比拼的标准无外乎两个:硬件条件和企业服务。前者其实大同小异,而后者就各有千秋。在大多数入局者都号称自己的服务水准高出同行一截儿的时候,WeWork 作为行业内前辈级别的企业,又能拿什么来吸引客户呢?

艾铁成的到来让媒体之中出现了一种声音,就是 WeWork 要走“酒店化”的路子。这种猜测最直接的灵感来源是他早年从事酒店行业的工作经历,除此之外更多的则是缘于 WeWork 最近推出的针对大企业会员的“空间定制解决方案”。

艾铁成笑笑说,关于这种论调自己还是第一次听说,因此也无法明确表示支持或反对。“WeWork 一直把自己定位为会员社区提供者,而不仅仅是个提供办公空间的服务商。”艾特成说,不论是来自大企业还是创业公司的年轻人,都越来越追求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不论是在对硬件环境的审美上,还是对服务水平的要求上——他们的需求是共通的,而这些 WeWork 都能够满足。

另外,说起 WeWork 与同类竞品相比的差异化竞争优势,就不得不提到本月才推出的“大企业空间解决方案”。

“这个方案包括定制、现有产品直供(Off-the-Shelf)以及个性化上门定制及运营(Powered by We)。”艾铁成说道,WeWork 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和它在全球庞大的办公室布局是分不开的。

简单的来讲,在 WeWork 遍及全球超过 50 个城市的 170 多家办公空间里,任何人都可以成为会员并立即成为 WeWork 全球会员网络的一部分。“我们对会员的支持包括线上和线下两部分。”艾铁成拿出手机向记者展示 WeWork 的 App,在这个全球通用的平台上,会员可以发布各种需求或邀请,大到寻求合作伙伴,小到租借桌椅板凳。

“我们的会员之间 70%有过互动,有 50%有直接的生意上的交流。”艾铁成举例说,MediaMonks 是一家总部位于荷兰的数字创意代理公司,曾参与大热剧《权力的游戏》的后期制作。2016 年,MediaMonks 决定开拓中国市场,并在 WeWork 延平路开设了办公地点。

“他们来中国不久推出了新的项目,需要一个团队做执行。”艾铁成说,很巧 WeWork 办公室内部就有一家符合标准的公司,MediaMonks 发出邀请后不久,两家在平台上一拍即合,合作顺利达成。

另外,不可否认 WeWork 在全球化布局上已经体现出了先发优势,这一优势主要应用在帮助会员企业“走出去”,迈出国门,发展海外业务上。“对于很多有出海计划的企业来说,WeWork 无疑是解决海外办公问题最直接的解决方案。”艾铁成说道,对于一个创业公司来说,在国内找到一家合适的办公室尚且不易,更不用说去国外了。“但是作为 WeWork 会员,出海后可以直接联系并入驻国外的办公室,加入当地 WeWork 社区,甚至谋求当地与 WeWork 有合作关系的第三方企业服务。”

“小黄车 ofo 出海业务就可以算作 WeWork 在这方面的一个典型案例。”艾铁成表示,因为涉及到对方的商业策略,所以自己不太好透露是具体的哪个国家和城市,“但他们作为 WeWork 会员,确实利用这个全球社群系统,在出海后更便捷的解决了包括‘寻找当地办公地点’等在内的多个问题。”

在帮助会员“走出去”的业务上,艾铁成称 WeWork 为“不可复制的全球社区”,在过去十年内其积累下来的全球化布局可睥睨几乎同一赛道上的所有友商。与这位前辈“170+办公地点、56 个城市、18 个国家、15 万会员的规模”相比,国内企业优客工场目前在 30 个城市有 100 家办公空间,吸引了 4000 余家企业共 5 万名会员加入,在总量上仍然存在较大差距——而且这 30 个城市中有 24 个在国内,甚至包括了襄阳、拉萨等地。受制于部分欠发达地区需求的限制,优客工场有些办公室的入驻率并不高。

“我们不太好评价友商,但是我可以说 WeWork 从来没把优客工场当作竞争敌人。”艾铁成似乎不愿过多对两家业务做比较,不过他透露称,WeWork 目前的平均入驻率达到了 90%左右。

最后,关于从创立之初就一直在倡导的“社区精神”理念,WeWork 将它原模原样地从美国带到了中国。对于聚居模式极为不同,强调家族观念而缺少社区感的国人来说,“社区精神”是否太超出于他们的固有认知体系了?

同样身为华人的艾铁成看起来并不担心。“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本土文化和特点,中国也不例外。但是社区这个观点,对我们来说其实并不陌生,”他举例豆瓣上的小组,大学宿舍,高中班级,甚至各种兴趣俱乐部 ,“都是以拥有共同价值观或者共同理念为前提的,对年轻人来说,社区的概念其实从很年幼的时期就已经产生,而社区也是 WeWork 从设立之初,就开始重点打造的一个观念,是我们业务的根基。当然,我们也会用更多本土的方式去阐述这个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