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投融资 > 产业 > 载体秘籍 > 正文

光谷生物城:五大大路径打造全国排名第二的生物园

来源:园区中国 发布时间: 2017-04-28 13:51:38 编辑:夕歌

导读:光谷生物城是光谷以“千亿产业”思路建设的第二个国家级产业基地,起步于2007年,总规划30平方公里,定位为“中部地区重要的生物产业研发、制造和出口基地”,围绕各细分领域建设了生物创新园、生物医药园、生物农业园、生物制造园、医疗器械园、医学健康园六大子园区。

园区中国2017中国产业地产30强调研

走进武汉光谷生物医药园

园区中国将武汉定义为中国产业地产的“麦加圣城”,除了因为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个孵化器东创中心之外,也因为武汉产业园区模式的繁杂多样、丰富多元。各地有的模式武汉都有,各地没有的模式这里也有,完全就是中国产业地产市场的浓缩版。“敢为天下先”很好的概括了武汉的城市精神,这也是对产业地产研究者来说最为着迷之处,这座城市似乎总能为行业提供创新案例和思维路径。

近日园区中国产业地产30强调研团队来到武汉,与光谷生物城生物医药产业园总经理周戆、副总经理余杨进行了深度交流。在我们看来,生物医药这个产业地产细分领域,其提出的“化无形为有形”的资本操作思路,对于同类园区破解资产盘活难题,是一个不错的启发。

光谷生物城是光谷以“千亿产业”思路建设的第二个国家级产业基地,起步于2007年,总规划30平方公里,定位为“中部地区重要的生物产业研发、制造和出口基地”,围绕各细分领域建设了生物创新园、生物医药园、生物农业园、生物制造园、医疗器械园、医学健康园六大子园区。光谷生物医药产业园即为其中之一,占地6平方公里,重点发展基因工程药、化学药制剂、诊断试剂等生物医药创新领域。

目前,武汉光谷生物城集聚的生物健康产业产值达到千亿元级别,集聚企业超过1000家,其中包括美国辉瑞、德国拜耳、森费尤斯在内的8家世界500强,中牧实业、丰乐种业等32家上市公司,国药集团、华大基因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均在这里落户,园区产值年均增长率超过30%。2014年科技部发布的一份白皮书中,光谷生物城在全国108个专业生物园区中排名第二。

生物健康是武汉市新打造的产业增长极,光谷生物城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所以近年来增量能连续保持在30%以上。武汉本身越发重要的国家战略地位以及本地丰富的科教人才资源,也都在支持光谷生物城的爆发式成长。但从总量和质量来看,距离上海、山东、浙江等沿海大省,湖北生物医药产业还有不小差距,需要辩证的看待。

从一片荒地到全国名列前茅的现代化生物医药产业园,只用了不到10年。多位业内人士也在不同场合向园区中国提及过,光谷生物城在生物医药产业集聚方面做得颇有成效。那么,光谷生物城以及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生物医药园在产业布局和招商运营方面究竟有哪些独到之处呢?

光谷生物医药产业园总经理周戆从五个路径方面给出了解答:

一是功能性平台。

实际上,医药行业从头到尾有一条很长的产业链,从前端的研发、仪器共享,到中端的孵化和技术转化,再到工艺层面的药政审批、临床评价,以及之后的渠道、物流和临床应用,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园区的服务能力来支撑,换言之,每一个环节都有很大的市场空间。

在功能性平台搭建方面,光谷生物城2009年就成立了武汉生物技术研究院,这是一家囊括了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科院等科研院所、湖北科技厅等政府部门以及阳光凯迪等企业在内的新型研究院,由专家委员会经过评议,选取科技水平高、市场前景广的项目入驻,研究院为其免费提供实验设备和生产厂房,以及紧缺的实验器材。

如今,该研究院已成为生物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人才引进和企业孵化的公共平台。生物城还耗资1亿元打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引进国家GLP药物安全评价中心、湖北省食品药品监督检验研究院、湖北省药监局东湖高新区直属分局等。

“生物医药产业链长、环节多、专业性和复杂性也高,像我们园区,单单一个孵化环节就有体外诊断试剂的孵化、化药的孵化、大分子药物的孵化等细分领域,园区为入园企业提供各类功能性公共服务平台的能力至关重要,没有这些服务,即使花再多钱去买商,也很难支持其继续发展。”周戆表示。

这也是为什么北京、上海的生物医药行业更加发达——那里集聚了相当多的科研院所、央企的公共性平台,能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实验数据收集、临床处理等综合多元的服务,这些公共性平台服务对于新兴产业成长集聚而言至关重要。

二是市场化的资产闭环流动逻辑。

园区中国认为,当前产业地产虽有土地一二级开发联动、住宅配套补贴产业培育等不同运作模式,但其终极发展形式,必然要是通过带动一个区域产业的良性发展,分享区域开发和产业发展的成果。这就涉及到一个资产流动闭环的问题,必须构建好孵化与投资这两个抓手。这也是周戆及其团队近几年主要思考的问题。

“生物城和生物医药园在最初规划的时候,就考虑从资产与资本运营的角度做成一个闭环——如何使有形的资产与无形的服务,最终通过证券化达到流动的目的?”周戆表示。

“我们的强项在于价值挖掘,比如安全性评价平台、体外诊断试剂平台、第三方临检中心等,既是公共服务平台,也是一块盈利能力可观的业务。培育到一定规模以及服务能力跟上之后,将其进行拆分并注入一些物业和资产,就是一块轻重资产皆有的优质资产包,具备了资本运作的基础。”周戆的思路是,未来会将这些资产包选择合适的时机进行资产证券化,最终完成园区资产流动的闭环。

据了解,目前光谷生物城构建了立体式的投融资平台,成立创业投资基金,聚集16家金融机构,获得银行贷款140亿元。最终,园区要走向用金融资本的手段,不仅使有形的重资产流动起来,还要使无形的轻资产有形化,以市场化的逻辑去良性运转循环——当然,这还需要体制因素的突破和金融市场成熟度的配合,道阻且长。

三是组织机构、体制机制的独特性。

湖北省层面专门设立了生物产业领导小组,由一位省委副书记任组长,统筹协调湖北省资源。武汉市则设立了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管理办公室负责政策落实,生物城下面再分别设立运营公司负责园区运营。

“以我个人为例,就是社会化招聘来的,国有园区在用人机制上有所突破,体现了体制的灵活性。”周戆表示。

四是资源应用体系化。

光谷生物城利用近年来湖北省和武汉市先后出台《促进生物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新兴产业投资贴息补助实施办法》、《武汉“城市合伙人”计划认定实施细则》等支持政策的有利背景,在园区设立了中国医药技术交易平台、武汉光谷生物城成果转化及产权交易平台等4个技术交易平台,并与法国巴黎基因谷、阿尔萨斯生物谷、瑞士日内瓦园、新加坡生物园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生物领域行业协会、科技园区签署合作协议,使自身成为各类资源汇聚和对接的端口和枢纽。

五是开放式的精准孵化路径。

光谷生物城搭建了光谷新药孵化器、光谷生物医药加速器、中法生物中心等11个孵化加速平台,其中4个国家级孵化器,孵化加速面积112万平方米。周戆表示,生物医药园对孵化器做了一些模块化设计,分为体外诊断模块、药政模块等一个个细分领域,再交给专业团队运营,这样可以做到更加专业和精准,为整个园区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脉动能量。

但这不是单纯的外包,因为购买服务大多数时候是同床异梦。光谷生物医药园的做法是先梳理有哪些功能需求,基于需求再在全国去找排名靠前的团队,通过股权收购、利益让步和交换等发方式,使双方先成为一家人,再交给他们去做孵化。

“孵化器不求大,哪怕我们园区做10个孵化器都行,但必须钻到一个个细分领域,做精准孵化。对于孵化器运营团队,我们要求他应该具有目标客户的痛点解决能力。比如做实验,企业做不了,孵化团队能马上帮企业做出整套实验方案,以最快速度定下实验供应商和实验机构。当企业需要钱的时候,孵化团队能够帮企业分析估值水平,提出融资方案等。”周戆说。

这种“但求所在,不求所有”的理念颇具新意。在目前大多数孵化器还停留在提供基础服务的情况下,光谷生物医药园不是打造一个大而全的孵化器,而是在生物医药这个产业领域进行二次细分,将“外力化为自身内功”,关注入园企业的痛点解决能力,对于产业地产领域的孵化加速业务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从全国来看,生物医药园区几乎成为各地新区标配,已有过剩势头,但依托于武汉堪称世界第一的人才优势——120万在校大学生,每年6万名生物类专业毕业生,以及九省通衢的地理位置,光谷生物城的客观条件决定了其在资源禀赋和发展后劲上已经好过大多数同类园区。其打造功能性平台和市场化运营逻辑,也与园区中国一直强调的轻重资产动态平衡不谋而合。因为无论是招商还是服务,最终都是基于能力的交换,这些能力包括产业能力、服务能力、行业影响力等。

光谷生物城及生物医药产业园,都是典型的国有平台企业。这类企业既肩负区域产业培育的政府任务,又有市场化运作下的企业任务,如何在两者之间求得平衡是同类型园区平台公司面临的共同难点。在生物医药这个专业性较强的细分领域,周戆及其团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逻辑上看来走得通的案例,其后期实践园区中国也会密切关注。我们也希望行业中能够涌现出更多在产业园区资产闭环打造方面进行创新的企业和园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