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投融资 > 产业 > 产业看点 > 正文

美宝莲逐步撤离商超 渠道调整迎来阵痛

来源:中国经营报 发布时间: 2018-09-01 10:02:11 编辑:诚富

导读:由于在卖场撤柜的消息,近日美宝莲成为了日化业内关注的焦点。

美宝莲逐步撤离商超 渠道调整迎来阵痛

由于在卖场撤柜的消息,近日美宝莲成为了日化业内关注的焦点。

根据相关媒体报道,从今年5月开始,美宝莲已从北京家乐福等大卖场的柜台撤出,只保留少数几家业绩较好的商超柜台。对于撤柜,欧莱雅中国发布公告称是主动调整渠道,“部署以电商、 化妆品店、百货公司、购物中心及新型精品店等为重点的渠道策略。”

事实上,不仅是美宝莲,近年来外资以及部分本土化妆品品牌的商超之路越发艰难。一方面受累于商超渠道的发展困境,进驻商超的各项费用逐年上涨。另一方面,相比线下气氛的低迷,化妆品品牌开始越来越追求线上的发展机会。

错位竞争首先比不上欧美大牌的专业彩妆以及日韩平价彩妆,再加上国产彩妆品牌的围追堵截,这些都导致了美宝莲目前的尴尬处境。如今逐步从商超撤离,转战线上,也被认为是美宝莲在品牌定位上的优化。那么,背靠欧莱雅,且曾在中国彩妆市场占有领先地位的美宝莲,如何借助百货、购物中心和线上续写“芳华”,目前看来似乎并不轻松。

商超渠道优势不再

作为欧莱雅集团大众化妆品部的彩妆品牌,美宝莲于1997年进入中国市场。发展初期,美宝莲依赖于布局商超、百货等主流渠道,快速打开了市场。根据英敏特数据显示,在2010年,美宝莲以超过20%的份额占据中国彩妆市场,不过这一局面已经发生了改变。“在消费升级的今天,彩妆市场的变化,传统的商超卖场渠道已不能适应品牌形象升级、消费者体验的转型需求了。”熟悉日化行业的上海博盖咨询公司董事总经理高剑锋对记者说。

高剑锋认为,美宝莲逐渐从商超撤柜,最直接的原因是这一渠道不断在走下坡路。“首先是商超卖场自身的问题,作为传统渠道,近年来销量下滑、关店发展小业态的消息接连不断。再加上随着线上电商、海外代购等新兴渠道的崛起,化妆品在商超渠道的份额被逐渐压缩,受到影响的不止美宝莲一家。”

来自天风证券的报告同样指出,从2011年到2016年,化妆品在超市卖场(通常称之为KA渠道)的份额从34.1%下降至26.9%;而显著上升的渠道是电商以及专卖店(通常称之为CS渠道)。其中,电商渠道占比由5.2%提升至20.6%,专卖店渠道由15.8%提升到了18.2%。

北京京商流通战略研究院院长赖阳指出,“网络渠道的发展使得消费者对超市日化类产品的购买需求在下降,现在去超市消费,基本都是蔬菜水果肉食类,非生鲜产品在传统渠道的成本会比电商的成本要高,流程环节要多,投入产出比受到压缩。”

高剑锋也认为,“从日化产品看,洗护类、基础护肤类的产品在超市其实没有受到太大影响,但美宝莲这种彩妆类的、需要体验的产品,放在超市卖并不是最合适的,所以需要淡化这一渠道。”

同时,品牌们还受制于商超进场费的困扰。高剑锋表示,“在过去,渠道比较单一,商超的表现比较强势,品牌进驻商超是为了广告效益、打品牌形象,其实就是赔本赚吆喝,亏损也愿意承受。而商超从中获取的利润一般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就是赚取差价,往往不是采取买断的方式,而是在卖掉之后才结算,库存货损是品牌供应商自己承担;另外一部分包括条码费、促销活动费以及特殊的堆头费等。这对品牌商、供应商等来说较为苛刻。”

曾经在某大型超市工作的韩晨(化名)也告诉记者,“一般来说,超市就会收商品进场费(开户费),之前我了解到的一个超市进场费就是8万元,然后再收取条码费,少则几百元,多则几千元,要看这个超市品牌的规模。如果商品想陈列在超市比较显眼的位置,还会收取端头费或者堆头费,按照月份收。”

“随着商超影响力下降,销量下滑,为了追求盈亏平衡,对进驻的品牌增加各项费用并不意外,正如此前蓝月亮从一些卖场撤出,后又重返。这也从侧面说明,商超对这些品牌而言越来越不重要了,一些品牌可能不会像过去那样妥协了。对美宝莲来讲也是如此,如果没办法维持日常收支平衡,自然会撤出。”

品牌定位调整

公开报道显示,美宝莲从2016年年初起就开始针对大卖场、百货、屈臣氏等渠道进行调整,试图优化零售网点,包括将单产不够标准的柜台撤掉,不达一定单产的柜台不配给人员,缩减低产出柜台的形象升级费用等。

据了解,这些动作来源于欧莱雅中国大众化妆品部团队管理架构的调整。据《化妆品财经在线》报道,2014年开始,巴黎欧莱雅与美宝莲的两大销售团队合并,形成以百货渠道、现代渠道、化妆品专营店(CS)分销渠道为导向的三大销售团队;2015年3月,欧莱雅中国大众化妆品部CS独立运作团队组建成功,随后,又把现代渠道和CS渠道合并。管理组织的精简,意味着要提高渠道质量,减去低产且高耗能的网点,将资源集中到少数网点上。

在8月22日发布的声明中,欧莱雅中国同样表达了渠道战略调整的概念,称公司是主动调整美宝莲渠道,为迎合市场及消费趋势,部署以电商、化妆品店、百货公司、购物中心及新型精品店等为重点的渠道策略,同时发展新零售以提升消费体验。

从目前来看,彩妆在整个美妆行业是线上增长最为显著的品类。天猫的数据显示,2017年彩妆品类在天猫获得了约70%的增长,其中粉底液的增长高达178%。

记者留意到,美宝莲早就转移了更多注意力到线上。目前,它在天猫和京东的官方旗舰店粉丝总和超过600万,去年“双十一”期间,在彩妆品类的销售上拔得头筹。同时,在线上营销方面也显得比较热烈,此前曾邀请过明星艺人陈伟霆、Angelababy以及刘昊然等进行新品的推广。

除了线上渠道,美宝莲正进一步在单品牌精品店上加码。据美宝莲此前给出的数据,自2015年以来,美宝莲共计开出55家直营单品牌精品店,选址多在购物中心。

渠道的侧重调整之后,一些传统的日化连锁店逐渐不被美宝莲重视。曾在某日化连锁店工作过的李玉(化名)告诉记者,“在一些化妆品连锁店,美宝莲的柜台位置很小,早期货架会进行升级和翻新,货品看上去比较丰富。但是最近一两年开始,上货比较慢,也就是产品更新慢,往往新品在其天猫推出过一段时间后,专柜才能拿到货。还有,新品推广的培训也没有什么了。”在李玉看来,其实这是美宝莲对于资源分配的不均,“应该是把更多投入放在了线上等重点渠道。”

“加码线上和购物中心店,还有在商超撤柜的动作,无非是美宝莲希望能够改变品牌的定位和形象,让之更高端,或者说往中高端方向发展。因为美宝莲的定位是大众化的彩妆(价格偏高的一类),现在所处的位置比较尴尬,既有MAC、NARS等专业彩妆品牌,也有香奈儿、雅诗兰黛、迪奥等大品牌加大布局的美妆产品线,还有日韩平价彩妆的围追堵截。”高剑锋说,同时,国产彩妆品牌卡姿兰、玛丽黛佳也在不断追赶。

从事化妆品代购的王珊(化名)对记者说,“美宝莲其实算是中国消费者在彩妆方面的启蒙者,但是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下,消费者对彩妆的专业性、丰富度等有了更多特色的追求,可选的品牌也越来越多。在购物中心可以看到,YSL、MAC等彩妆品牌柜台人气最旺,而且柜员也多,从试用、服务上来满足消费者。这些大牌也很会做营销推广,包括影视植入、找小花小鲜肉带货、微信微博大V推广,还有小红书上的推广合作等,在刚刚过去的七夕节点里,就有不少活动显得来势汹汹。”

王珊认为,“美宝莲想把自己变得更高端化,也一直在努力。因为其他品牌也在进步,它可能没办法忽视这种竞争带来的压力。个人认为,虽然线上彩妆表现势头不错,但体验型的消费最后还是要回归到线下。未来美宝莲可能要更注重店内的服务和体验,彩妆非常讲求试用过程中的整体感受,包括门店人员的培训、美容顾问的培养等方面的投入,这样才能拥有自己忠实的客源体系。”

标签:美宝莲 商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