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看点 > 正文

【期待曹雪涛】看这位“免疫学大牛”,引领南开跨越百年

来源:新闻117 发布时间: 2018-01-06 11:12:01 编辑:wendy

导读:曹雪涛1964年出生于山东济南,自第二军医大学博士毕业后,先后任该校免疫学教研室讲师、教授、免疫学教研室副主任、主任等职,2010年起赴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任职,直至调任南开大学校长。

1月3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在南开大学宣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的任免决定,曹雪涛任南开大学校长(副部长级)。曹雪涛的名字在业内并不陌生,他是我国蜚声世界的免疫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几乎每个医学生都在人卫版的《医学免疫学》上看过他主编的名字。同时,他也是一位没有国外学习经历,完全由本土培养的顶级科学家。

翻开其履历,曹雪涛1964年出生于山东济南,自第二军医大学博士毕业后,先后任该校免疫学教研室讲师、教授、免疫学教研室副主任、主任等职,2010年起赴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任职,直至调任南开大学校长。

曹雪涛一组彪悍的数据也同时在朋友圈内刷屏——他26岁时硕士论文太优秀被破格授予博士学位,28岁破格晋升为当时我国最年轻的医学教授。32岁晋升为博士生导师,33岁担任全军免疫与基因治疗重点实验室主任,35岁申报了中国工程院院士,2005年41岁时当选,成为当时最年轻的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指导的12位博士生入选全国优博,被称为“全国最牛博士生导师”。

【期待曹雪涛】看这位“免疫学大牛”,引领南开跨越百年

1月3日上午,曹雪涛在南开大学首次亮相。他在讲话中感谢党中央、国务院以及中组部、教育部、天津市委市政府的信任和支持。他说,深知南开校长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必定全心全力谋发展,撸起袖子抓落实,同魏大鹏书记和全校师生员工一起,为南开大学不断前进而努力奋斗。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实现内涵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南开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也迎来了历史上重要的发展阶段。曹雪涛表示:把握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战略定位和历史使命,认真履行好南开大学校长的职责。一是做南开人,传承“允公允能”的南开品格;二是行创新路,发扬“日新月异”的创新精神;三是成国家事,践行“服务中国”的建校使命;四是强国际力,实施“全球南开”的国际战略。为早日将南开大学建设成为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而不懈奋斗!

南开大学是文理并重的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去年入选我国首批42所双一流建设高校。此次,是南开大学自建校以来首次由医学家担任掌校人,明年也就是2019年,南开还将迎来百年校庆。人们不禁好奇,“为何协和的校长会来南开?”新闻117梳理相关信息,带您来认识这位南开新校长。

“天才”是如何诞生的?
又如何培养了更多人才?


“我没有留学背景,算是中国土地上长出来的原生态品种。”曹雪涛曾幽默地表示。

1986年本科毕业时,成绩优异的曹雪涛本来是可以免试读研究生的。不料,著名免疫学教授叶天星甚至没见他,甩过一句话:“我不要免试的,考上来算。”曹雪涛来了倔强劲儿,用不舍昼夜的两个月,以总分第一名走进了叶老的实验室。

在曹雪涛的硕士毕业论文答辩会上,他的《白细胞介素Ⅱ激活的肿瘤浸润性淋巴细胞抗肿瘤作用的实验研究》让专家评委一致认为,论文在四个方面有独到的创新见解,已达到博士生的毕业水平,建议他马上参加博士生入学考试以补修博士生第二外语等课程。

在1990年博士毕业时,曹雪涛和第二军医大学的其他11名医学博士一样,要选择到国外留学。但是当年近80岁的导师叶天星到医院看望正因胃出血住院的曹雪涛,并且挽留这位才华横溢的学生时,曹雪涛被打动了。后来一篇描写曹雪涛的报道说,叶天星老先生当时对曹雪涛说:“我一生有两大遗憾:一是没能把二医大免疫学科建成博士点,二是没把教研室建成全军重点实验室。你年轻,有才华,希望你留下来,完成我的夙愿。”山东人的豪气顿时在他胸中激荡,让这位年轻人一口答应这位他待之如父的导师,要留在国内,“干一干”。

【期待曹雪涛】看这位“免疫学大牛”,引领南开跨越百年

(戴眼镜者为年轻时的曹雪涛)

如今,曹雪涛不仅把导师的“两件憾事”变为现实,还把中国免疫学带到了世界的前沿。

在这条通往世界前沿的道路上,曹雪涛付出的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好几年中,他几乎每天都工作12小时以上,有时候,他和同事们为了求得一个实验结果,一连几个昼夜奋战在实验室。时常是干一个通宵,回家打个盹,又硬撑着爬起来。

近年来,曹雪涛实验室一直持续产出着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曹雪涛说,这主要取决于团队的合作进取。在他看来,导师可分为三种境界:三流导师传知识,二流导师教方法,一流导师授理念。

“没有不想成才的学生,只有不负责任的导师。”他认为,学生的培养不仅在于传承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激发学生主动求知的内在动力与科研热情,最重要的是教会治学方法并传授治学理念。

曹雪涛不喜欢学生叫他“老板”,因为他从不把学生视为高级劳力。他认为,导师如父如兄,实验室应该有“家”的文化,充满亲情。曹雪涛对学生的总体要求是:兴其趣、壮其志、静其心、练其能、定其位、鼓其势、开其悟。他秉承因材施教的原则,“我把学生们领到一片有待开采的富矿,有的是学科制高点,有的是新的生长点,深浅难易不一样,人人都有作为。能力大可以深挖,能力小的可以浅挖,只要潜心钻研,出成果是早晚的事情,所以大家都能沉得住气。小失败是大成功之母,有的学生也许几年不出成果,但是厚积薄发,一出就是大成果。”

如今,他的学生中2位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4位获得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他指导的12位博士生入选全国优博,被称为“全国最牛博士生导师”……

2017年9月,在北京协和医学院2017年开学典礼上,曹雪涛寄语对协和新生有“学有所思、思有所行、行有所成”三个期待。曹雪涛觉得,中国不缺科学家,但缺科学家精神,缺少有家国情怀的大师级科学家,而大师级科学家的诞生是需要时间的。过去中国科研条件不好,依然诞生了屠呦呦这样的科学家。只要科学界有定力、不浮躁,再等10到20年,中国本土将涌现更多大师级科学家。

国际蜚声免疫学大牛
从中国哲学中获得启发


“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个‘气’,从一个侧面说,就是西医里说的免疫力。人不生病、不感染、不得肿瘤,主要是因为有正常的免疫力,而免疫力就来自免疫细胞。”曹雪涛介绍,作为人体的“警卫部队”,免疫细胞可以精准识别并杀伤外来入侵之敌。免疫学的主要研究课题就是免疫细胞如何产生、如何发挥功能等。

免疫细胞有十几种类型。1995年,曹雪涛在实验室里偶然观察到了一种形状像树根的免疫细胞——树突状细胞。当时,世界上很少有人研究,国内尚属空白。由于另一种免疫细胞——巨噬细胞常常和树突状细胞相伴相随,曹雪涛便将主攻方向锁定为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功能和作用机制研究。

人体的免疫力有一个平衡点。生病,就是因为免疫力的平衡点被打破了。“免疫细胞和人一样,需要有规律地作息进行平衡调控。如果总不睡觉,就会功能亢奋;如果总睡不醒,就会功能抑制。我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免疫细胞的平衡调控规律。比如,为什么有的细胞太亢奋?为什么有的细胞睡不醒?为什么亢奋的细胞会及时适度静息下来?”曹雪涛说。

“我很多创新性发现的灵感,来自中国哲学的启发。”曹雪涛认为,免疫学是研究动态平衡的,而阴阳平衡理论是“中国式智慧”。在太极图中,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生阳,阳极生阴。“对于复杂科学问题进行哲学思考,往往会孕育原创性突破,我边学习边领悟。”

【期待曹雪涛】看这位“免疫学大牛”,引领南开跨越百年

曹雪涛说,在医学领域,免疫学是支柱性学科、前沿性学科、实用性学科,在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方面都有重要作用。目前,临床上很多疾病都与免疫有关,但由于人类对免疫的认识不够,很多医学难题还无法解决。多年来,围绕着天然免疫识别机制与肿瘤免疫治疗,曹雪涛带领其研究团队做出了系统性、创新性的研究工作,推动中国免疫学走向了世界。

2004年,《自然-免疫学》杂志发表了由曹雪涛领衔的研究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发现的、具有重要免疫调节作用的新型树突状细胞亚群的创新成果。这是该杂志创刊以来第一次刊登由中国科研人员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

从树突状细胞中自主发现了数十种新型基因并开展了相关的免疫学与肿瘤生物学功能研究;发现和鉴定了树突状细胞等数种新型免疫细胞亚群并研究其免疫调节功能;提出了天然免疫识别与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调控的新分子机制;揭示了肿瘤免疫逃逸新方式并研究了数种肿瘤免疫治疗新方法……

在天然免疫的识别与调控机制的研究上,曹雪涛成果突出。据不完全统计,以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220 多篇,其中包括在国际一流学术杂志Cell、Science、Nature Immunology、Cancer Cell、Immunity等发表论文;获国家发明专利16 项、国家Ⅱ类新药证书2 个;研究成果4次获得“中国高校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并曾入选“2011 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
尽多大责任才能有多大成就


2017年,南开大学与天津市12家医院开展实质性战略合作,分别为: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天津市眼科医院、天津市口腔医院、天津市人民医院、天津市胸科医院、天津市环湖医院、天津市南开医院、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天津市中心妇产科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五四医院。南开大学与这12家医院确立全方位战略合作关系,在医疗技术服务、科研平台建设、教学研究改革、医学人才培养等方面紧密对接、深度融合。

毫无疑问,在人们的期盼中,曹雪涛的到来将为年轻的南开医学带来大发展。

【期待曹雪涛】看这位“免疫学大牛”,引领南开跨越百年

南开医学院

事实上,曹雪涛校长的到来如果深究其含义,绝不仅仅于此。

在担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期间,2017年底,曹雪涛曾两次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分别为《建好医学科技创新体系核心基地》和《培育高水平医学领军人才》,创新和育人对于曹雪涛来说是两条腿并重的工作。

其中,酝酿四年之久的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简称“医学创新工程”)于2016年正式启动实施,该工程通过关注重大疾病防治新方案新策略和疾病诊治新技术新产品研究、医学重大新兴交叉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服务等,一年来,对提升院校科技创新能力切实发挥了“助推器”和“火车头”的作用。在顶级医学刊物《柳叶刀》上同时发表2篇论文,阐明了我国高血压亟待改善的防治关键环节;包括小檗碱用于降血脂的新用途等在内的7个新药获得临床批件,更适合预防我国毒株感染的新型腮腺炎减毒活疫苗进入II期临床试验,人工熊胆等6个新药申报临床试验。曹雪涛对此表示:“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能有多大成就。”

【期待曹雪涛】看这位“免疫学大牛”,引领南开跨越百年

曹雪涛与饶子和

在培养人才方面,曹雪涛认为,“目前,我们的国际交流多为向国外学习,如采取派留学生、青年医师出国进修,或请国际上的专家来指导等方式,鲜少在世界一流水准的医学高地上建立自己实体化机构。”而中国医学科学院经过五年准备,终于在牛津大学建立了中国医学科学院牛津研究所。曹雪涛表示,“我们要积极融入世界医学研究的大家庭和主流行列之中,而只有和高手并肩作战,才能成为领跑的高手!”

“在吸引人才方面,要搭建一个长期稳定支持保障科技人员全心全意干事业的舞台,否则待遇再高也难吸引到有事业心的人。”曹雪涛表示。

他提出,构建创新文化生态体系非常重要:通过交叉融合形成1+1+1>3的效益;把医科院的优势资源和地方区域发展相结合,同地方院校展开交流合作与联动发展;营造宽松的创新文化氛围,重视年轻人的创造潜力与活力,着重看其工作状态、创新意识,而不是比拼过去发表了什么论文;积极开展临床科研,除了鼓励临床医师与基础合作从蛋白、基因水平研究疾病之外,积极引导临床医师的转化理念,把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开展诸如创新药物临床效果的观察、疾病转归与危险因素的多中心随访分析等工作。

在履历中还能看到,曹雪涛还担任了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新一任理事长。

医学家和工程师,这两种看似差别很大的职业,正在融合和交叉的道路上越来越近。“生物医学工程是一门高度综合的交叉学科。它的每一步发展,都离不开医学和工程技术的紧密结合。”曹雪涛指出,“当前,‘互联网+’、工业4.0等先进理念的提出,对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事业的发展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在谈到学科交叉融合时,曹雪涛指出,当今社会,各个领域各个学科都在不断发展,医学与这些学科发展的大融合使其成为知识流的融合点和创新的爆发点。

医学与电子、工程类学科交叉发展促使新材料、新设备在医学领域不断应用,如微创治疗、人工器官、分子影像、外科机器人等;医学与电子、工程类学科的融合促使新方法、新技术不断突破,使人们能够从分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的多维度观察人体。医学与IT、大数据等信息科学融合促使大数据收集解析不断突破,使人们能够从生理、病理、遗传、环境、个体、群体的多时空聚焦健康保障模式。未来的智慧医疗模式将利用最先进的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设备之间的信息化,一切以患者为核心,实现智能化医院、区域医疗中心、家庭健康管理的有机融合。

去年12月28日,南开大学正式公布了“双一流”建设方案,确定了以质量和特色为基点、着力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公能日新”内涵式发展战略,确定了“7+8+X”的学科建设布局,确定了十大建设与改革任务,提出了2019建校100周年时基本建成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2030年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行列,到本世纪中叶整体实力进入世界一流大学前列的建设目标。而在学科建设等具体内容中,就明确提出了要促进学科交叉融合,要推动医学和工科跨越式发展等主要举措。

【期待曹雪涛】看这位“免疫学大牛”,引领南开跨越百年

【期待曹雪涛】看这位“免疫学大牛”,引领南开跨越百年

现在,建设“双一流”高校的重任已经交到了曹雪涛等南开人的手中,即将跨过百年的南开也更加令人期待……

曹雪涛同志简历

曹雪涛,男,汉族,1964年7月出生,山东济南人,1985年1月入党,1981年9月参加工作,博士研究生学历,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院士、德国科学院院士。
1981.09-1986.07,第二军医大学海军医学系学习,获医学学士学位
1986.07-1990.12,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免疫学专业学习,获医学博士学位
1990.12-1992.07,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免疫学教研室 讲师
1992.07-1995.10,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免疫学教研室副主任(1992.12,晋升教授)
1995.10-2000.04,第二军医大学基础部免疫学教研室主任(1997.01兼任全军免疫与基因治疗重点实验室主任)
2000.04-2004.05,第二军医大学免疫学研究所所长、免疫学教研室主任
2004.05-2010.08,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2005.07授专业技术少将军衔,2005.12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2010.08-2011.08,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副院校长
2011.08-2015.11,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副校长
2015.11-2017.12,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北京协和医学院校长
2017.12-,南开大学校长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

长期从事医学免疫学基础研究和肿瘤免疫治疗应用研究。目前兼任中国科协生命科学联合体主席、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长、亚太免疫学会联盟秘书长、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杂志主编、Cell等杂志编委。以通讯作者在Nature、Science、Cell、NatureImmunology等发表SCI论文230余篇,SCI引用1万余次。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 (2003年)、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4项、国家发明专利16项、国家新药证书2个。获得中国工程院光华工程奖、中国科学院陈嘉庚生命科学奖、教育部长江学者成就奖、中国青年科学家奖、全国十大杰出青年等。培养的11名博士生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荣获首届中国研究生教育特等奖(2014年)、Nature杰出导师终身成就奖(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