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投融资 > 产业 > 载体秘籍 > 正文

粤港澳大湾区以创新驱动为核心,为产业园区奠定发展方向

来源:园区大会  发布时间: 2018-08-09 13:41:51 编辑:诚富

导读:单一城市向都市群转型,金融中心向“金融+科技”中心转型,已经成为世界一流湾区发展新潮流,能否实现“双转型”,关系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愿景。

单一城市向都市群转型,金融中心向“金融+科技”中心转型,已经成为世界一流湾区发展新潮流,能否实现“双转型”,关系到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愿景。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研究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发展规划”。在“双转型”国际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可谓正逢其时。以新都市群与创新驱动为核心的“双转型”,将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让我们通过粤港澳大湾区城市发展方向,预测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园区未来发展趋势。


“双转型”是世界一流湾区发展新潮流

(一)单一城市向都市群转型,打造新都市群

湾区都市群的构成。都市群通常不是一种行政建制,而是指以某个或几个中心城市为核心,同与其保持着密切经济联系的一系列中小城市共同组成的城市群。
通勤都会区:交通基础设施硬件支撑。公共交通的轨道网络及相配的其他交通工具的配套体系是重中之重。一个都市群,一旦轨道交通把各组成城市和地方整合在半小时、1小时生活圈,溢出效益和外部效益便唾手可得。
发展动力:市场化配置要素资源。市场是湾区都市群发展的主导力量。湾区形成的动力在于优越的经济地理,经济结构的开放,要素资源的多样和丰富。湾区内的中心城市在这些要素支撑下得以形成并发展和提升,反过来辐射带动其他城市发展,形成经济和产业的分工布局并持续优化。

(二)金融中心向“金融+科技”中心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

创新科技是社会“稳定器”。较之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业,创新科技产业链条更长,产业关联度更高,能够吸纳更多人员,提供更多优质优酬的就业职位。创新科技的发展,有利于解决金融中心、单一服务经济中心通常存在的较为严重的收入差距、贫富差距、青年就业、阶层流动等社会问题,有利于形成创新驱动模式,将促进经济社会均衡协调发展。
大都市是发展创新科技的沃土。拥有充沛的人才、资金等要素资源,是创新科技的必要条件。纽约、伦敦和东京等国际大都会和全球金融之都,是大学、科研院所、大企业研发中心等的集聚区,各类高端人才丰富,商业环境成熟,这些都是创新科技发展不可或缺的天然优势。
世界上的金融中心都在努力发展创新科技,向“金融+科技”中心转型。纽约提议“继续发展知识经济,成就科技纽约城市”,引入外部机构共建纽约科技城,建设“硅巷”,打造美国东岸科技重镇,力求成为美国的“新科技首都”。伦敦近10年来打出技术创新的“新招牌”,打造属于英国的“硅谷”。伦敦老街逐步发展成为“硅环岛”,是伦敦技术创业核心地带。

 

有“硅环岛”之称的伦敦技术创新核心地带。图片来源:新华网

(三)“新都市群+创新驱动”的双重变奏
   
湾区新都市群不仅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引擎,更是国家经济融入全球经济的重要凭借。湾区新都市群竞争力的关键是创新科技能力强、活力足;营商环境硬件好、软件优;宜居宜业。湾区新都市群汇聚了高端人才、顶尖技术和丰富资源,是全球创新能力最强的地方。湾区新都市群交通和信息网络发达,运转高效,公共产品和服务完善,高度开放包容,具有文化多样性和创造性。

以“双转型”引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

(一)打造新都市群:构建体量最大的世界一流湾区

1.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是世界级湾区

与三大世界一流湾区比较,粤港澳大湾区颇具实力,已经是世界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GDP是东京湾区的3/4,与纽约湾区不相上下,是旧金山湾区的1.8倍,增长潜力最大。GDP占全国比例为10.8%,高于纽约和旧金山湾区。机场旅客吞吐量在四大湾区中列第一,且领先优势明显。

2.粤港澳大湾区“一国两制”的机遇和挑战

“一国两制”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最大特点和优势,是粤港澳大湾区不同于目前所有国内外湾区的本源性因素。在贸易、金融方面,港澳特别是香港具有领先优势,内地还有不小的差距。在创新科技方面,内地比如深圳具有领先优势,港澳存在差距。差距就是潜力,湾区城市各有潜力,如能在大湾区框架下彼此学习,互相促进,将化挑战为机遇,实现更好发展。

3.湾区的国际化、市场化和开放经济

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具世界竞争力的生产要素和产业集群,是亚太地区首屈一指的现代服务业中心,具有相当的国际竞争力;粤港澳大湾区珠三角9市一直是全国市场导向改革的先行者和试验田,是内地市场意识最强和市场体系较完备的地区,而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则是世界公认的市场经济制度和自由经济体,是中国市场化水平最高的区域之一;粤港澳大湾区对外开放度不但在全国领先,在亚太地区也令人瞩目,粤港澳大湾区已经形成开放型国际网络。

(二)强化创新驱动:提升粤港澳大湾区综合竞争力

1.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驱动前景可期

前景之一,成为全球工业革命策源地。粤港澳大湾区是我国制造业门类最全、产业链最丰富、市场化最活跃的城市群,具备担当中国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弯道超车”的转型力量主体,应该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策源地之一。

前景之二,成为全球高端科技汇集地。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快推进,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深入发展,创新要素和跨国资源流动愈发活跃,开放合作创新已是大势所趋,争抢国际高端创新资源成为各个国家的共识。

前景之三,成为全球数字经济生成地。数字经济是在信息技术最新发展基础上,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经济活动相融合形成的全新的经济形态。

前景之四,成为全球创新生态系统培育地。创新生态系统是指创新要素相互支持、促进、协同以及深度、有机融合。企业是创新生态系统的主体,粤港澳大湾区既有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创新巨头,也有创新动力十足、能力较强的小微企业。

2. 粤港澳大湾区强化创新驱动的主导路径

一是拓展新空间。以香港、深圳、广州为节点,构筑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走廊和科技产业带。打造深港科技走廊、广佛科技走廊和珠澳科技走廊三大科技走廊。

二是打造新动能。加快规划建设国际信息网络核心节点,优先在粤港澳大湾区推进第5代移动通信(5G)研发和应用。

三是培育新主体。培育容纳高端人才的国家级科研工程中心和高等院校。

四是构建新机制。探索建立大湾区科创联席会议协调机制、科技创新战略框架、科技创业合作框架、标准体系合作机制,建立符合创新规律的跨区域政府管理和协调制度。

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双转型”的政策建议

(一)粤港澳大湾区新都市群:国际化与合作深化

建立“港澳+自贸试验片区”联盟,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借鉴港澳自由贸易港的发展经验,以深圳前海、广州南沙、珠海横琴三个自贸试验片区为主体,探索建立“2(港澳)+3(自贸试验片区)”联盟,率先探索“一国两制”下粤港澳体制机制、法律法规等制度层面全面对接,全面提升粤港澳大湾区对外开放水平,为推动我国主导的更大范围的自贸区提供经验借鉴和制度框架。

加快推进跨境基础设施和综合交通的紧密合作。一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规模的轨道交通网络,辅之以普通公路和高速公路等其他交通方式,形成综合交通网络,为居民出行、生活、工作提供便利。二是协调粤港澳大湾区5大机场,争取扩大湾区空域使用空间;协调5大机场之间的分工协作,更有效地错位发展等。三是借鉴纽约—新泽西港区合作模式,组建粤港澳大湾区港口协作委员会,统筹港口群海岸线资源的规划、开发,协调作业标准和专业分工,共享信息、后勤保障和技术资源。

促进粤港澳大湾区要素自由流动。一是加强通关便利化硬件建设。在粤港澳陆路口岸加大硬件设施建设,大幅增加E通道,提高自助通关能力和水平。二是提升粤港澳货物通关便利化和科研资金跨境便利化。推进粤港澳“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大通关建设。

在粤港澳大湾区落实港澳居民的同等待遇。对在珠三角工作和生活的港澳居民实行同等待遇,包括子女受教育机会、医疗服务、社会保障、公积金缴纳、税制税率、购买住房资格等方面的待遇。
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委员会。借鉴京津冀协同发展领导小组的做法,建议建立由中央政府主导、港澳特区政府和广东省政府参与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委员会,负责湾区的规划建设。

(二)粤港澳大湾区创新驱动新模式:要素自由整合

加快国家级研发中心进驻粤港澳大湾区。引进国家级研发中心进驻粤港澳大湾区,对新进驻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或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研发中心,给予资金支持。
加强香港研发与其他城市产业的对接。一是推动香港的纳米材料/纳米级结构器件、光通信及智能消费类电子产品技术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与湾区大型科技创新企业对接。二是结合香港发光二极管技术、薄膜太阳能光伏技术、云计算、生物医学、纳米材料等方面的研究优势,与湾区其他城市共同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支持港澳青年“走出来”,引导内地公司进入港澳。鼓励和支持香港有关机构与湾区内的华为、腾讯、中兴、华大基因等高新科技企业合作,接收港澳青年(学生)前往实习,培养创新意识,提高技能水平与实践能力。
发挥港澳科技创新综合信息服务中心功能。强化电话网络数码化,加强宽带上网设施建设,推广多媒体信息服务(MMS);发挥港澳网络信息自由流通的优势,收集世界顶尖核心技术信息情报,为湾区创新科技的原始研究与前沿技术开发提供更广泛、更有力的支撑等。
强化香港创新科技“超级联系人”作用。发挥香港在研发设备、研发材料、中间产品等环节的物流功能;发挥香港适用香港法律、与国际市场直接对接的优势,规避部分国家对向中国出口技术产品的限制。

【结语】在粤港澳大湾区全力发展新都市群和创新驱动“双转型”的大背景下,科技创新产业将成为未来产业园区的重要发展方向。如何通过创新产业生态打造和产业服务,集聚创新产业链,将成为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园区现阶段最需要考虑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