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案例 > 正文

它,在国际封锁中冲锋近40年,成山东最赚钱企业

来源:微信公众号:华商韬略 发布时间: 2019-06-03 16:47:10 编辑:夕歌

导读:“如果想都不敢想瞄准国际最领先的,那你永远不会成功!”

37年,丁建生只死磕一件事,并且,死磕出个世界第一。

2001年,万华化学(以下简称万华)登陆A股。也是在这一年,全球科技泡沫破裂,美国发生911事件,全球经济震荡,与万华主业强相关的MDI需求锐减。

MDI是制备聚氨酯的关键原料。聚氨酯具有橡胶、塑料的双重优点,在隔热、隔音、耐磨、耐油等方面性能异常独特,从皮鞋、皮包,到汽车、冰箱,再到宇宙飞船、人工器官制造……广泛应用于方方面面。

上世纪80年代,由于专利权多、投资金额巨大,技术难度高,MDI长期被巴斯夫、拜耳、陶氏等少数几家巨头垄断,严禁向第三世界国家和公司转让相关技术。在家门外受尽委屈的万华被迫自力更生自主研发,奋力追赶十多年,才在这新世纪的开端站稳了脚跟。

为摆脱困境,国际巨头开始向中国市场大量倾销MDI,2001年半年间就涌进10万吨,抢占了大部分市场,眼瞅着万华就要活不下去了。

为了生存,2002年8月,万华向国家经贸委提出申反倾销申请,成为我国入世后化工行业第一起反倾销案。

“必须用西方人的游戏规则打败西方人!”

这是一步聪明的棋。因为反倾销申请后的相关调查,为万华赢得了喘息的时间。

那段时间,万华加紧扩大产能,建成了宁波16万吨/年MDI项目。2003年底,做好了准备的万华主动撤诉,决意与国际巨头正面交锋,凭的是,“产量一上来,价格一摊薄,就有了打价格战的底气”。

巴斯夫、拜耳等对手一看倾销策略失效,也立刻改变策略,纷纷到中国国内建厂,产能同时迅速提高。

这时,万华董事长丁建生意识到,价格战若真打起来,万华还是很可能处于劣势,面对全球化经营的欧美寡头,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万华也同样不能只蜷缩在国内防守,需要主动出击。

丁建生选择直接插入MDI消费重地欧洲,设立制造中心,在全球层面对国际巨头进行战略牵制,同时,加速开拓新兴市场比如中东,以确保自己在中国市场的相对安全。

就在他决定到欧美、中东建厂时,又赶上2007年次贷危机,全球第八大聚氨酯企业匈牙利的博苏化学公司(BorsodChem)资金链断裂,面临破产危险。

这家成立于1949年的老牌化工企业,当时是中东欧最大的MDI和TDI(甲苯二异氰酸酯)制造商,业务范围包括欧洲、中东及非洲地区。

对丁建生来说,这是进入欧洲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这一役,他志在必得。

2009年9月的一天,经过十多小时的漫长飞行,丁建生一行兴冲冲地赶到匈牙利,与博苏化学的大股东代表面谈并购事宜。

然而没想到的是,对方只给了他们15分钟时间。

“他们拿着笔,一直在摆弄,对所谈的内容,根本不感兴趣。”

最大的阻力来自博苏化学第二大股东Permira——一家英国老牌并购基金。两年前,Permira刚以16亿欧元的价格坐稳博苏化学董事会的位置,屁股还没焐热,怎会拱手相让。

但丁建生和他的团队不甘心就这样回去。团队一番研究后,当晚,丁建生拨通了中行、交行、工行等国内几家银行老总的电话……

随后的几天里,在国内金融机构的支持下,万华吃进了博苏化学2/3的夹层债(mezzanine debt),获得了对博苏化学重组方案的否决权。

这下轮到匈牙利人坐不住了。

丁建生回国的飞机刚一落地,对方的电话就追了过来,要求万华重返谈判桌,“有事好商量!”

虽然重开谈判,但双方仍缺乏信任。匈牙利多名政府官员质问中国使馆的商务参赞:“你们中国人想干什么?”当地媒体也大肆渲染,称万华要偷取技术。

谈判拉锯战持续了9个月后,实力的天平开始倾向万华。

博苏化学的大股东承担不起继续拖延下去公司破产的风险,匈牙利政府也认识到万华作为投资商,对匈牙利的经济复苏和增加就业或许会有很大帮助。

终于,在2011年1月,万华以近13亿欧元收购了博苏化学36%的股权;一年后股权比例提高到96%,成为该公司实际控制人。

这也成为当时除吉利收购沃尔沃外,中国企业在欧洲最大的一笔投资。

就这样,来自渤海湾一角的万华,成功杀进竞争对手的老巢,MDI产能也立刻跑进全球前三。

这场收购大战,还被《国际金融评论》评为2010年度欧洲、中东、非洲地区最佳重组交易奖。英国《金融时报》评论说:“中国人从来都是非常温和,没有想到万华这帮家伙,完全是西方的打法,非常强悍!”

万华的底气,崛起于最初的受气。

时间回到改革春风刚刚吹起的1978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先念在一份设备进口立项文件上批示,“应当把它作为重点建设项目,因为人们太需要了”,“不建则已,一建必成”。

这个让国家高层如此重视的“它”,就是有关聚氨酯的生产项目。

彼时中国,10亿人连皮鞋都很难穿得到。为解决穿鞋问题,国家决定建立烟台合成革厂,从日本引进聚氨酯合成革生产装置,并配套引进了一条年产一万吨的MDI生产线。

李先念批示的就是这个项目,它耗资近5亿元,相当于当年我国财政收入的4‰,是当时全国最大的轻工业项目。

日本公司卖给中国的这套MDI生产线,是对方60年代从英国进口的,技术早已过时,设备也已老化。即便如此,日方也只转让操作规程,不转让核心技术,并在转让合同中设定了苛刻条件:10年之内不得在国际市场销售产品。

饶是这样,英国人听说自己的设备被卖给了中国,还是大发雷霆。

1983年8月,MDI装置投料成功,中央领导专程到现场剪彩庆祝。

可洋专家一走,设备就不灵了。投产后,由于不掌握核心技术,运转异常艰难,经常停车检修,还时不时发生爆炸,每年只能勉强生产几千吨。

80年代末,中国百姓对皮鞋、服装、冰箱等产品的需求增长迅猛,MDI的市场需求正井喷式增长,工厂产能根本满足不了市场需求,跨国巨头趁机攫取了在华大部分市场和利润。

为摆脱困境,烟台合成革厂找到原来转让技术的日本公司,提出再次引进技术。可对方明确表示:“新技术不给,只能考虑转让旧技术,产能最多提高到1.2万吨。”

被日本拒绝后,烟台合成革厂又把目光转向几家欧美公司,提出用市场换技术,引进4套MDI生产线,但在历时四年的艰难谈判中,对方均拒绝提供核心技术。

一家跨国公司的高管指着窗外的夕阳对中方代表说:如果把技术转让给你们,我们就成了下沉的太阳。

甚至当中方技术人员到欧洲工厂考察时,只能远远地看看装置,靠近一点就被制止。

有一家跨国公司还称,烟台合成革厂如果能提供中国市场调研报告,就可以考虑合作。可当烟台合成革厂组织80多人、半年多跑遍大江南北,把调研报告拿出来后,这家公司却一脚把万华踹开,在中国设厂自己生产MDI了。

前后五年,烟台合成革厂不仅无法从跨国公司换来技术,还饱受屈辱。这段刻骨铭心的经历让烟台合成革厂上下意识到:以前太傻太天真,如果不自主创新、自我发展,只有死路一条。

1993年,当时还只是烟台合成革厂MDI分厂总工程师的丁建生明确提出,要自研MDI技术。

“要想不被人掐脖子,就必须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MDI装置!”

丁建生1982年青岛化工学院毕业后,被分配到烟台合成革厂MDI分厂。他痴迷技术,经常拆解装置设备反复研究,常常几个星期不回家,凭着一股勤奋钻研的劲头,最终当上了MDI分厂总工程师。

当他提出要自研,很多人认为他是头脑发热,就连总厂研究院也反对。

但丁建生不信邪,“如果想都不敢想瞄准国际最领先的,那你永远不会成功!”

市场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技术突围需要先组建一支科研队伍。

按照当时的规定,厂里给硕士毕业生的工资只有650元,很难招到人才。于是丁建生委托国内高校定向培养,每3万元培养一人,终于建立起一支10人科研小组。

带领着这只年轻的队伍,丁建生首先向洋设备“开刀”,对着犹如黑匣子一般的装置反复拆装零部件,边拆边修边琢磨。

但硬件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工艺流程和其中复杂的化学反应。

在中科院计算机所等多家单位的支持下,丁建生带领研发团队,运用当时计算速度已经突破1亿次/秒的银河计算机,最终建立起了MDI工艺过程计算机模拟和MDI核心化学反应计算机数学模型,并开发出国内首套MDI制造工艺技术软件包。

正是这个软件包,让快要报废的1万吨MDI装置实现了正常运转,产能也提高到1.5万吨。

随后两年,烟台合成革厂又与国内高校开展联合攻关,经过上万次试验,先后攻克缩合反应、光气化反应、分离精制3大关键技术,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五个掌握完整MDI技术的国家,打破了西方对我国近40年的技术封锁。

为了精干主业,1995年万华由“烟台合成革总厂”改制为“烟台万华合成革集团有限公司”,32个子公司只留王牌主业MDI,其余全部剥离,4000人下岗分流。

1998年底,集中了MDI优势资源和近400名业务骨干,烟台万华化学聚氨酯公司(2013年更名为万华化学)正式挂牌,丁建生出任总经理。

股改前,万华旧的僵化体制束缚了科技人员的积极性,薪酬待遇也很难吸收顶级学术带头人,技术创新步履维艰。

股改后,丁建华重金招聘高端人才,为博士开出10万元年薪、150平方米海景房的条件,而当时他自己年收入只有2万元,住70平方米的单元房。

为鼓励企业创新发展,他还做出承诺,只要研发出新产品并形成利润,就拿出20%-30%的利润作为奖金。

一次,一套装置技改后为公司盈利1200万元,按新的奖励办法,科研团队的总奖金高达92万元,而当时万华全厂的工资总额才200万元。

奖?还是不奖?

丁建生拍板:“奖!现金从银行取回马上发放!”

带队的工程师独得21万元,当他把奖金拿回家时爱人吓坏了,“你从哪儿弄来那么多钱的,别有什么事吧?”弄清原委后,爱人开玩笑说:“以后你天天加班都行,家里的一切我都包了!”

以重奖激励人才,以制度保护创新,让万华在行业内名声大噪,陆续吸引来一大批优秀人才。

30年来,面对国际巨头的技术封锁和嘲笑,万华自力更生,让技术从有到无,让企业从山东走向世界,并肩巴斯夫、拜耳等国际化工巨头,成为全球技术领先、产能最大的MDI生产商。

《福布斯》近日发布的2019年“全球上市公司2000强”榜单上,中国化工企业有7家跻身,其中就有万华化学(820),排名仅次于台化(609)、南亚塑胶(649)、台塑(758)三家老牌台企。

2018年,万华化学营业收入达到606亿元,净利润106亿元,相当于每天产生三千万元纯利润,高居山东上市企业之首。上市18年以来,其营收和净利润涨幅均超百倍,这种高成长和高盈利在A股化工企业当中绝无仅有。

任正非说:“一个人如果专心只做一件事是一定会成功的……如果我专心致志养猪呢?我可能是养猪的状元;专心致志磨豆腐呢?我可能也是豆腐大王。”

这种“磨豆腐”的精神成就了华为,同样也成就了万华。

多年来万华埋头研发加苦干,持续将营业额的3.5%-5%投入研发,研发支出始终排名行业第一。

2012年万华的研发开支有5.7亿元,而当年A股医药研发最多的恒瑞医药是5.3亿。2015年,万华的研发支出超过7亿元,而当年它的盈利不过16亿。

到了2018年,万华的研发投入达17亿元,是研发投入最高的100家中国企业之一,拥有6个研发基地,超过1800名研发人员,其中仅博士就超过110人。

这,就是万华如今敢与国际巨头鼎足而立、并在不久的将来与之可以全面较量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