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投融资 > 产业 > 创意产业 > 出版 > 正文

真情时代——辽大学府老照片

来源:今镜头 发布时间: 2019-08-14 10:23:09 编辑:夕歌

导读:近期《辽宁摄影》期刊征集我的作品,恰逢毛泽东逝世四十周年之际,现将我上世纪70-80年代的毛泽东时期、改革开放初期拍摄的辽大学府老照片呈现给大家分享。

作者:刘志超

近期《辽宁摄影》期刊征集我的作品,恰逢毛泽东逝世四十周年之际,现将我上世纪70-80年代的毛泽东时期、改革开放初期拍摄的辽大学府老照片呈现给大家分享。

我与辽宁大学已有悠悠四十四载学业、事业、志业之姻缘,感恩、眷恋之情让我用镜头浓缩、积累了近十万张母校照片。1976年9月9日,毛泽东逝世那天,我第一时间拍下了当时校园降半旗的苍天云涌之景,用镜头记录了学校老红军战士悼念领袖忆长征的情景,纪录了师生参加追悼会、创办歌颂领袖的专题板报以及校幼儿园小朋友们的动人场景。

影像中也留下了追悼会场我亲笔书写的“伟大的领袖和导师毛泽东主席永垂不朽!”的会标。

悼念毛泽东、缅怀周恩来的影像已成为校园学人骄子永恒的记忆。照片中还重现了学校恢复招生、高考、函授、夜大、开办社会成人自学考试的学生活动场面;重现了师生到工厂、农村调研走访、社会办学、文艺下乡演出场景;重现了师生在海城地震期间参加抗震救灾的辽、浑、太三河大会战,毕业学生援藏务农,校园内外学雷锋义务服务活动;重现了师生体育竞赛、学生民兵训练等的实地影像。

照片还纪录了原苏联战场二战战斗英雄、原辽大副校长唐铎带领学生入党宣誓的场景;还记录了梁启超的弟子我校著名历史学家周传儒教授、著名古典文学家张震泽教授的风采;还记录了早年从英国留学回国的博士、原全国人大常委、辽大副校长、著名经济学家宋则行教授的肖像。

这些图片已成为学校重要历史节点的珍贵文献。当下重温老照片,让我温故而知新。诸多影像清晰可见,留下了当时以摆拍为定式,以解说性影像为特征的时代印迹。

摄影是见证历史、审视现实、展望未来、追求美好的文化载体,它与作者的思想倾向、人文情怀、价值取向以及相关文学艺术不可分割。

我儿时就喜欢画画,小学时代学习书法,中学时代的1967年开始迷恋照相,大学时代酷爱摄影至今,几乎是无间断沉淀了近五十年学习与摹仿、探索与赶超的自学过程。逐步使我对摄影有了更多的感悟:其一,摄影是观察和思考事物的阅读与传播方式。摄影与其它艺术门类既有排它性、独特性,又有其相融相通的兼容性、借鉴性。作者不仅要注入思想、文化、价值判断要素去记录影像,更重要的还要以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品质去创作影像。

其二,摄影是一门感观性、应用性很强并交叉于多专业领域的科学。依据摄影各门类的属性,需要真正构建具有摄影本体、本质、本真、本色而独到的视觉语境和系统的理论体系。摄影理论与实践可以广泛借鉴与物化国内外相关科学与技术。但终究要凝练为较成熟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品质、中国气派而又不可替代的独立学科。

其三,摄影人需要摄影基础、摄影前沿的综合历练、理论创新与原始积累的自觉能力。作品的多重价值、社会意义与魅力要靠思想激活、靠文化滋养、靠修养提升、靠艺术呈现、靠创新求进。

其四,摄影人要担当社会责任,与时代同步、与主旋律同鸣、与人民同行。摄影人身入、心入、情入民心、民生、民意,是创作的源泉;弘扬真理、启迪人生、促进时代进步,是创作的灵魂;理论与思维创新、观察与传媒创新、呈现模式与艺术手段创新,是创作的动力。

让我们共同努力,深入生活、寻根溯源、专注方向,与时俱进打造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有高峰的精品力作。

注:刘志超,现为辽宁大学教授、辽宁省文联副主席、辽宁省摄影家协会名誉主席、辽宁省旅游摄影协会名誉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