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创业 > 创业人物 > 正文

一个人 一座城——走近南通张謇

来源:中国宁波网 发布时间: 2019-08-07 10:38:24 编辑:夕歌

导读:新时期的南通精神“包容会通、敢为人先”,正体现了他的伟大精神。毛泽东曾这样评价,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搞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搞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

状元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清末民初的南通人张謇(1853年∼1926年)拥有很多头衔。我以前有所耳闻,但并未真正了解。11月28日下午,跟随“秋之韵--发现不一样的南通”长三角新媒体记者团,我首次来到海门常乐镇,才真正见识到了这位状元郎如同拥江揽海般的博大胸襟。

新时期的南通精神“包容会通、敢为人先”,正体现了他的伟大精神。毛泽东曾这样评价,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搞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搞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

迈步进入张謇纪念馆时,斯人已逝近百年。张謇,这位伟大的爱国者的形象,也逐渐在我们眼前鲜活起来。最让记者们欣慰的是,百年前国人所承受的屈辱,已经不复存在,先人念兹在兹的强国梦,如今正在成为现实。

自觉读书,已经成为南通人的精神气象

海门市常乐镇,是清朝末代状元张謇的家乡,现在虽不如启东市更为临近长江出海口,但在300多年以前,这里却是江口海域。随着长江泥沙的冲积,出海口也越来越向东延伸。南通就是一座不断成长的城市。

深秋的下午,阳光正好。步入张謇纪念馆大门,往前走约50米,就可以迎面看见一块正方形的石制屏风,上面撰刻着张謇的语录:“天之生人也,与草木无异,若遗留一二有用事业,与草木同生,即不与草木同朽。”

再往里走,是家乡人在他去世后特意建造的一层纪念祠,在他的座像上方,学生为他题写了“天民先觉”四个金色大字。

再往右侧走,有一方池水,少年张謇昂首踏在一个龙首鳌身的镀金动物上,寓意他的状元出身。跨过扶海桥,就可以见到现代人为他精心营建的张謇纪念馆。在馆内,一张“夜读三更”图片让人们停下了脚步,张謇少时读书非常刻苦,暑天为了躲避蚊虫的叮咬,就将双脚泡入坛子内,每每坚持到三更。

由此,我不禁回想起40多天前曾与一位作家网友的对话。她就出生成长在海门市的隔壁启东市,在80年代初,他们兄妹三人先后考上了大学,成为了南通农村最早一批飞出的“金凤凰”。我问:“你家的好家风是什么?”她答道:小时候家里很穷,爸爸对我们子女的要求就两个字--自觉!“如果不自觉读书,爸爸也不强求你们。如果自觉读书,爸爸我卖血也要让你们一直读书上去。”记得我读小学时,连3元学费都交不起,爸爸就这样卖了一次血。冬天天冷,我早早起床自己做好饭,然后穿上妈妈穿剩的破厚棉袄,步行十里路走到学校,到校时往往是冻得不行……

当时,我还不太理解她为何有如此强烈的“自觉”意识,时隔40多天,来到海门常乐镇,我才真切明白了好家风从何而来。受惠于张謇的努力,家乡南通成为江苏基础教育最发达的地区之一。2017年江苏高考全省理科前20名中,南通占得5席;全省文科前20名中,南通占得4席。

精诚办学,是张謇一生的最大追求

张謇如是说:“惟是国所与立,以民为天。民之生存,天于衣食。衣食之源,父教育而母实业”。

张謇也是如此做的,他在辞官归乡兴办实业起,就将一生所得全部捐献给教育事业和公益事业。在纪念馆内展现的照片和物件,深深地打动了记者们的心。每当企业遇到资金困难时,张謇就通过卖字筹措办学经费,勉力维持达十多年,真诚育才之心感天动地。

他的办学经历让人叹为观止,这是一项项前无古人的“中国第一”----

1903年,通州民立师范学校,中国最早的民办师范学校;1905年,他和教育家马相伯在吴淞创办了复旦公学,今天复旦大学的前身;1906年,南通新育婴堂,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新式托儿所;1906年,通州女子师范学校,中国第一所设完全科的女子师范学校;1913年,南通纺织专门学校,中国第一所纺织专科大学,第一所厂办大学;1909年,创办吴淞商船专科学校,后来并入大连海事大学;1914年,河海工程专门学校,中国第一所水利专科学校,1914年,南通县立女红传习所,中国第一所刺绣职业教育学校;1915年,盲哑师范传习所 ,中国第一所培养盲哑师资的学校;1916年,南通盲哑学校,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盲哑学校;1919年,伶工学社,中国第一所新型戏曲学校……

1920年,美国教育家杜威应张謇邀请到南通考察,说“南通者,教育之源泉,吾尤望其在为世界教育之中心也”。

了解越多,佩服越深。张謇的办学理念非常超前,时至今日也不过时。他的教育实践,改变了封建教育脱离实际、坐而论道的陋习,具备了近代教育实用性的特点----

首先,“以实业辅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实业”。基于这一认识,张謇身体力行,在南通兴办实业,辟垦牧,兴水利,筑交通,开医院,一生创办了二十多个企业,有了财力后,他把更多的精力用在了兴办学校上。

第二,“立学校须从小学始,尤须先从师范始。”他把整个教育事业比作一条源远流长的江河,“师范启其塞,小学导其源,中学正其流,专门别其派,大学会其归”。

第三,“学术不可不精,而道德尤不可不讲,首重道德,次则学术。”状元出身的他曾经赴日考察,因此深知君子人格养成和现代道德教育是最重要的。他在所办的学校里安排了伦理课,以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传统来教育和陶冶青年学生。有这样一则故事:张謇每到通州师范视察,必定查看厕所。他认为国人缺少良好的卫生习惯,尤其是公德行为。他强调“教道以严”,亲自拟写校训,如南通大学农科的“勤苦俭朴”、盲哑学校的“勤俭”、南通中学的“诚恒”、南通师范的“坚苦自立,忠实不欺”、附属小学的“爱群、爱亲、爱已”。

第四,“在实践室内,当锻炼一种耐烦劳之习惯”。在张謇的眼里,同样重要的是教育实践,他要求学生“负责任,知实践,务合群,增阅历,练能力”。他在自己的企业中设立了手工操作室,不惜重金来购买设备。在师范教育中,亦必立一小学校,为师范生实践教授之地。

第五,张謇提倡塑造国民健康体魄,强调学生要具有“武备精神”(体育),将来能承担起捍卫国家的重任。为此,他出资兴建了体育场,举办运动会,这在我国近代史上亦属罕见。

第六,爱校护校,持之以恒。张謇的孙子张绪武先生回忆其祖父在师范办学时,讲了这样一段故事:临近开学了,老人总会亲自掌着油灯,去查看每一间教室的门牌,并亲手将其钉牢。在清末民初这个风雨飘摇外忧内患的艰难时刻,这位手执灯烛的老人,他释放出的光亮照耀后人。

早在百年前的张謇,已经用高瞻的目光洞悉了现代教育的真谛。而他一生精诚办学,又为家国培育了一大批最宝贵的财富--“人才”。

实业救国,堪称近代中国儒商第一人

在我的书房内,放着一本书《右手论语 左手算盘》,其作者涩泽荣一(1840∼1931),是近现代日本工商业发展影响最大的人之一,被誉为“日本实业之父”,他对日本近现代的经济现代化商业历程,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张謇和涩泽荣一处于同一时代,辞官创业的经历也极为相似,他就是我心目中的“中国实业之父”。义利合一,谁说书生不能从商!张謇是一位有着“大”情怀的实业家,他的企业不少都是以“大”为命名的,如南通大生纱厂,上海大达轮步公司、大聪电话、大生南仓库、大储一栈等等。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戴鞍钢这样评介:“张謇是近代中国最伟大的儒商”。

让时光倒流到张謇高中状元那一年,恰逢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清政府战败签订了《马关条约》。他满腔愤懑,认为只有发展民族工业,尤其要发展棉纺织业和冶铁工业(即“棉铁主义”),才能抵御列强侵略。

他上书辞去官职,表示:“愿成一分一毫有用之事,不愿居八命九命可耻之官。”他怀着实业救国的想法,回到家乡南通,经过四年艰苦的筹资,大生纱厂于1899年正式投产。他从状元郎,变成了实业家。

他在海门家乡谋划办厂,在各地奔波协调,风雨艰辛,不改其志。年年花开花落,时时奔波途中,我们不能想象短短二三十年时间,他竟能做成如此多的大事。我注意到,张謇和近代“宁波帮”群体一样,创造了多个“第一”,但他几乎是以一人之力成之。他的创业史,堪称一个奇迹:

1899年,大生纱厂,中国第一家棉纺织股份制企业;1901年,通海垦牧公司,中国第一家农业股份制企业;1903年,同仁泰盐业公司,中国第一家盐业改革试点;1904年,天生港码头,长江航运史上第一座中国人营建的近代化港口码头;1905年,港闸公路,中国最早的公路;1920年,南通绣品公司美国分公司,中国民族资本经营的第一家海外公司;1921年,大生三厂至青龙港铁路,中国民族资本经营的第一条铁路……

张謇创办的颐生文博园,茵陈酒比茅台酒更早荣获世博会金奖

“状元办厂,很不靠谱”?“要为书生争名”的张謇,是如何做到商场致胜的呢?他的很多做法,至今都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首先,他拥有现代管理学思想。为了管理纱厂,张謇亲自拟定了《厂约》作为企业管理的基本规章,明确职责。也正是因为这些制度,“大生纱厂”才能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存活了30年。

其次,他还拥有“生态化经营”的理念。除了棉纺织业里头的生产制造环节,张謇还延伸到了产业的上下游。向上延伸到农业领域,在江苏南通围海2万亩种植棉花。向下延伸到加工领域,打造了“皮棉→纱厂→织布厂→纸厂→书局”的产业链。甚至后来为了把棉纱运输出去,张謇做了轮船公司。

第三,他本人精通时务,有政治和管理智慧。考上状元前,他曾经在淮军首领吴长庆军营中任幕僚,内政、外交和军事眼光独到,对朝鲜局势洞若观火,力主对日本强硬,奏文一出,深受翁同龢、张之洞等赏识和器重。如果你走进张謇纪念馆大门右侧的男厕所,就会发现墙上挂有“练胆以知敌之犹是人,练心以图胜敌之必是我”等张謇语录,他的胆识才干由此可见一斑。

管理出效益,管理需要文化底蕴。身为近代中国儒商第一人,张謇的创业之道值得当今中国企业家认真研习,其高超的思想境界尤须学习。

以一人之力建一城,城市治理眼光超前

读懂张謇,也就读懂了南通这座“中国近代第一城”。他的倡导的城市建设和城市自治,至今仍给人以启迪和激励。 据介绍,张謇在利用当地棉花资源,创办的第一家企业大生纱厂很快盈利后,就吸引了大量投资。在之后十余年间,他陆续开办了垦牧公司、油厂、面粉厂、冶铁厂、发电厂等,在镇与镇之间建起了公路。他还建设了中国第一座民间博物苑和第一所气象站,南通经济迅速发展,成为中国轻纺工业的龙头,赫然出现在当时国外的世界地图上。

南通的现代化转型之路,走在多数城市前面,几乎是靠张謇一人之力。他所在乎的,是实业救国、教育兴国、国强民富。后人纪念的,是他革新鼎故的大智大勇、大公无私的高尚情怀。

纵观张謇一生,他付出甚多,而索取甚少。他说:“有志气,能勤苦,然诺不轻,取与不苟,此能成业与不能成业之界也”。他也是这么做的,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1966年他的坟墓被红卫兵当做“四旧”砸毁时,墓中的陪葬品仅有一顶礼帽、一副眼镜、一把折扇,还有一对金属小盒子,分别装着一粒牙齿,一束胎发。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

此次我从苏州转乘客车前往南通时,正值大雾天,有汽车排成长龙堵在苏通大桥收费口前后,有乘客感慨“南通不通”“这个收费站应该取消掉”;来到南通后,我也发现一些市民对建造地铁引起的行车不便颇有怨言;此外,近年来南通房价涨幅较大,遂被市民吐槽“收入太低”;与苏南城市相比,南通有实力的企业相对较少,人才存在一定程度的外流现象……

种种现象,均为发展中的问题。作为与南通遥想呼应的长三角南翼经济中心城市,宁波也曾经有过类似担忧。“末代状元”张謇的故事告诉我们,解决问题的钥匙就在自己身上,革新鼎故,勇举大业,是必然的选择。

提起宁波和南通两地精神资源的融会交流,我首先想到的,就是明朝时的宁波先贤王阳明,他以文武兼备、知行合一著称于世,但其心学较难学习掌握,流弊亦客观存在;南通张謇(字季直)则以实业教育为本,更易为当代人所模仿和研习。 “南有王阳明、北有张季直”,有这两位超级“网红”的感召和激励,两地市民当更有信心和奋发有为!

当前,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若能更好地宣传、弘扬和传承好先贤们“知行合一”“致良知”“实业救国”“教育兴国”的精神实质,就一定能更快更好地推进长三角乃至祖国的建设发展。

我们期盼,这一天早日到来,以慰籍先贤的殷殷期盼!

标签:南通 张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