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看点 > 正文

德国巨头“卖身”中国已成定局,死撑24年终于认怂

来源:逸马连锁圈 发布时间: 2019-07-12 12:03:04 编辑:夕歌

导读:如果对比家乐福的60亿元作价,这意味着买家至少要花买两个家乐福中国的价钱,才能买到麦德龙中国。

德国巨头“卖身”中国已成定局,死撑24年终于认怂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2019年注定是实体零售业的整合大年,同时也是外资零售业的“告别”之年。继家乐福中国以作价60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卖给苏宁易购后,早在去年就传出出售消息的另一外资零售企业——麦德龙最近被外媒曝出消息,称关于麦德龙的竞购目前已进入最后一轮,潜在买家的范围逐渐缩小,目前只剩下两家本土零售企业物美和永辉在角逐。

值得注意的是,报道称,鉴于潜在买家们的竞争激烈,交易对麦德龙中国业务的估值在20亿美元左右。如果我们按照今日人民币兑换美元6.88:1的比例换算一下,则麦德龙现在的估值大约在137亿人民币左右。

如果对比家乐福的60亿元作价,这意味着买家至少要花买两个家乐福中国的价钱,才能买到麦德龙中国。

根据目前能掌握的资料,麦德龙在中国的59个城市开设了95家商场,2018年营业收入为30.3亿美元,净利润不到3000万美元。与之对比下,刚刚被卖掉的家乐福中国坐拥210家大卖场,尚有一年接近300亿元的营业收入,家乐福中国2018年息税折旧摊销前利润为人民币5.16亿元(数据来源于双方公告)。从一般的公众认知中,家乐福的名气也比只做会员制销售的麦德龙大得多。为何麦德龙在中国买家这里还是香馍馍?

麦德龙背后的价值

虽然花落谁家还没有最终官宣,但是麦德龙中国业务的估值为何能高达137亿?

要知道,家乐福在中国拥有210家大卖场,还有24家便利店,在规模上甩了麦德龙几条街,但是苏宁仅仅花了48亿人民币,就拿下了80%的股权,也就是说,家乐福总共也就值60亿人民币。

麦德龙在B端鲜有敌手

自从麦德龙传出“卖身”消息以来,阿里巴巴没少“撩”人家,三番五次地献殷勤、抛橄榄枝,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麦德龙的客户主要是单位、中小企业等B端客户,麦德龙中国总裁康德表示,麦德龙40%销售额来自专业B2B销售。

而且,麦德龙B端用户多,粘性高,再加上会员制政策,让麦德龙在B端占据了优势。

阿里巴巴几次三番地求合作,也就是想利用麦德龙在B端的优势,加速布局To B业务。

麦德龙具有供应链和采购能力优势

虽然受到电商的冲击,业绩有点下滑,但是,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麦德龙怎么说也是一家拥有55年历史的跨国公司,在全球35个国家,拥有760多家批发商场及食品配送业务。

这就是麦德龙的全球供应链,其采购能力强、运作成本低,能为客户提供低价高质的商品,其中拥有大量符合国内消费者需求的进口商品。

而在这方面,国内的零售企业,显然被甩了几条街。

麦德龙最大的王牌——地产

跟其它同行不一样,麦德龙到中国来,坚持买地而不是租门面,虽然花了不少真金白银,还被同行嘲讽“沙雕”。

但是,根据最新的行情,麦德龙的这些地产价值,已经翻了几十倍,光是卖地都能赚得盆满钵满。而在最近曝光的8个竞购者中,就出现了万科这样的地产巨头。

所以说,麦德龙标价137亿,还是物有所值的。

24年95家门店,麦德龙为何这么慢?

麦德龙,德国第一大超市,昔日全球第三大连锁超市。在金融危机席卷欧美的2008年,集团实现历史最高营收655.29亿欧元。这一年,麦德龙在中国市场有38家门店,销售额10.52亿欧元,同比增长15%。

自此之后,危机渐临。十年时间,麦德龙业绩增速严重放缓并开始下滑,中国市场销售额增速则在2014年开始放缓,2017年回升至10.5%,2018年为11.4%。

麦德龙目前仅有95家门店,同期进入中国的沃尔玛、家乐福等外资品牌已有几百家。入华24年,平均每年拓店不到5家,麦德龙慢得有些尴尬。

据统计,95家门店分布在中国59个城市,二线城市是目前的主要市场,门店占比超过一半,一线城市反而最少。

麦德龙中国扩张路径,是由上海向周边江浙闵区域,完成各个城市层级市场布局。其于2005年开始进入三线城市,一线城市直至2006年才完成布局。

值得一提的是,麦德龙入华至今的扩张高潮是在2012-2013年。当时,电商发展迅猛,中国零售业市场份额受严重挤压,一时间,外资零售纷纷放缓脚步。

麦德龙的扩张节奏如今看来十分反常,不仅没能抓住外资超市在华圈地的“黄金时期”,还差点错失重点发力电商渠道的时机。

过去10年,中国零售业风云变幻,总体趋势是从线下转移至线上,如今逐步回归线下。对许多外资零售商来说,跟不上这种变化,哪怕慢了一点,都很可能被淘汰。

麦德龙的反应不算慢,它在2011年开始布局电商,但是发展并不顺利。以天猫“麦德龙官方海外旗舰店”为例,上线三年多,粉丝数仅有70万,在这个巨大流量平台上,存在感实在算不上很强。

“电商目前在营收里占比还是很小的,还是实体销售的补充”,康德表示。

如今的麦德龙,遭遇业绩与渠道的双重压力。而压力源,或许在入华之初就已埋下。

小结

目前看来,虽然能卖个好价钱,但毕竟是卖身,小命保住了,自由却没了,那么麦德龙能不能再挣扎一下、自我救赎一番呢?

其实,麦德龙早就意识到,仅仅依靠B2B业务,是很难维持业务增长的,毕竟,现在都流行跨界,甚至是无边界经营,看看中国最大的两家互联网公司就知道了,一招鲜就想吃遍天下的路子,早就行不通了!

于是,麦德龙开始打C端的主意。

2016年,大卖场起家的麦德龙,破天荒地在上海开起了合麦家便利店,面积为100平米,商品覆盖生鲜、熟食和零食等。不过,开了4家店后,第二年7月,这些门店就全部关门。

也就是说,“红颜薄命”的便利店,在麦德龙中国的历史上,只存在了一年。

便利店业务“英年早逝”,2017年12月6日,麦德龙又在上海普陀商场开设“美食汇”,折腾起了餐饮+卖场模式,主打以麦德龙优质食材和调味品制作的套餐产品。

2018年,麦德龙在上海又开了一家紧凑型商场——麦德龙优品汇上海虹口江湾店。与之前动辄一万多平的大卖场不同,这个紧凑型的门店,营业面积仅有2500平米,麦德龙在店内首次尝试自主收银机和电子价签。

除了自我创新外,麦德龙还抱上了阿里的大腿,2015年,麦德龙入驻天猫国际,与阿里在商品供应链、跨境电商和大数据方面展开合作。

阿里不愧是带货大师,当年的天猫双十一活动中,麦德龙卖出235万升进口牛奶,线上销售和毛利实现双增长,整体销售增长近300倍。

不过,麦德龙似乎看不上这点成绩,在电商业务上只是蜻蜓点水,并没有真正重视起来。

而且,做惯了B端业务的麦德龙,是真的学不会怎么搞定C端用户。

也正是这个原因,让麦德龙痛下决心,决定卖身:与其自己穷折腾、走弯路,还不如趁着值钱的时候,找个接盘侠,卖个好价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