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看点 > 正文

发挥河南根亲文化资源优势研究

来源:李立新 桑间濮上高山流水 发布时间: 2019-08-07 10:46:24 编辑:夕歌

导读:根亲文化是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纵贯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涵盖了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各个层面,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生命力最旺、凝聚力最强、普及面最广、感召力最大的人文情结,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桥梁纽带。

发挥河南根亲文化资源优势研究

发挥河南根亲文化资源优势研究

李立新

习近平总书记说:“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姓氏根亲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河南特有的文化资源。中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之源和血脉之根,中华民族就像一棵参天大树,她的树根深植于中原大地,所以说:中原根深,则华夏叶茂。河南应通过对姓氏根亲文化的研究、宣传、发扬、光大,到达培根、养根的目的,把中华民族的文脉血脉的根养护好,使中华民族枝繁叶茂,在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程中,让中原更加出彩。2016年9月,河南省委省政府颁发《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方案》,实施全球华人根亲文化圣地建设工程:发挥中原根亲文化资源优势,开展寻根拜祖文化活动,发展根亲文化主题旅游,建设根亲文化主题基地,确立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号,使河南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和心灵故乡的主要承载地。2019年1月,陈润儿省长在河南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所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叫响“中华源·老家河南”品牌。

一  根亲文化的概念和内涵

根亲文化既是一个新近产生的概念,也是一个历史存在的命题,它是在近年闽台宗亲到河南固始寻根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但是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它一直闪烁着耀人华彩。

(一)根亲文化的本质是基于文化认同的爱国主义

根亲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的产物,是中华民族血脉和文脉维系延续的保障。根亲文化的关键在“根”,包括中华民族的血脉之根和精神之根,正是对于“根”的文化认同,中华儿女才产生了“亲”的情感共鸣,形成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爱国主义是根亲文化的本质属性。

中华民族是一个特别注重乡情祖谊的民族,“尊祖敬宗”、“叶落归根”是全球华人挥之不去的文化情结。月是故乡明。对于海外华人,无论他们走多远,取得多大的成功,他们内心深处永远牵挂的的还是中原故土。正是这种对祖根亲缘的向往依恋、对故乡家园的魂牵梦绕、对中华文化的高度认同,在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情感中不断酝酿、发酵、积淀、升华,最终形成强烈而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根亲文化是连接海内外华人的纽带,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石。

(二)根亲文化内涵主要包括血缘之根和精神之根

根亲文化作为中原文化的特质,其主要内涵包括血缘之根和精神之根。中华民族的血脉之根在河南:文献中所称“三皇五帝”,即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大都出自河南或主要活动于中原。在依人口多少而排序的前100个大姓中有78个姓氏直接起源于河南,有98个姓氏的郡望地在河南,是中华姓氏的主要起源地。河南历史上名人辈出,群星灿烂,在中国被称为“圣人”的名人中,出自河南的就有:道圣老子、商圣范蠡、字圣许慎、医圣张仲景、科圣张衡、文圣韩愈、诗圣杜甫、画圣吴道子、乐圣朱载堉等。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根在河南:以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为代表的原始文化,夏、商、周三代文明,老学、儒学和墨学等中华元典文化,以及此后的汉代经学、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与佛教文化等等,见证了中华文化在中原不断孕育、生长,并最终达于成熟。中原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文化和母文化。

1.人文始祖遗迹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大都在中原生息繁衍,建功立业,并在这里留下无数的遗迹。开天辟地的盘古活动于今桐柏和泌阳,今天这里被命名为“中国盘古之乡”和“中国盘古圣地”。“定姓氏,制嫁娶” 的伏羲居于陈地,死后葬于陈地,今河南淮阳有太昊陵。炎黄二帝作为中华人文始祖得到广泛认可,新郑是黄帝故里故都,新密有黄帝宫,灵宝有铸鼎原。炎帝即是传说中的神农氏,又名朱襄氏,今沁阳有神农祭天坛、柘城有朱襄陵、淮阳有五谷台。黄帝之后颛顼居于帝丘(今濮阳),帝喾居于西亳(今偃师),今内黄有颛顼、帝喾二帝陵。

2.姓氏起源地

夏商周三代在河洛地区的封国、官职、名人等等,都成为中华姓氏的来源,中华姓氏在这一时期得到大发展,并基本定型,而司马迁《史记》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在当今依人口多寡而排序的300个大姓中,有171个起源于河南或部分源头在河南,这些姓氏起源地成为海内外宗亲寻根祭祖的目的地。

3.姓氏郡望地

郡望是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郡中显贵的家族,意思是世居某郡为当地所仰望。郡望成为一个姓氏一个家族引以自豪的标符,在家谱中都会在姓氏之前冠以郡望,如荥阳郑氏、颍川陈氏、陈郡谢氏、弘农杨氏等等。汝南(今河南上蔡)、荥阳、颍川(今河南许昌)、河南(今河南洛阳)、南阳、弘农(今河南灵宝)、济阳(今河南民权)、陈留(今河南开封)、顿丘(今河南清丰)、魏郡(今河南安阳)、黎阳(今河南浚县)、河内(今河南沁阳)、梁郡(今河南商丘)、睢阳(今河南商丘)等等,都是姓氏文化中比较著名的郡望,这些郡望保留在众多家谱中,是一个个家族引以为荣和魂萦梦绕的故土家园,也成为众多姓氏寻根的目的地。

4.历史名人遗迹

北宋以前,河南一直是中华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涌现出许许多多有广泛影响的历史文化名人,如老子、庄子、墨子、范缜、程颢和程颐等思想家,郑庄公、管仲、范蠡、吴起、苏秦、信陵君、商鞅、韩非、李斯、陈平、贾谊、桑弘羊、谢安等政治家军事家,蔡邕、蔡文姬、阮籍、谢灵运、谢眺、江淹、杜甫、白居易、刘禹锡、元稹、韩愈、李贺、李商隐等文学家,还有民族英雄岳飞、史可法、吉鸿昌、杨靖宇,科学家张衡、一行、李诫;高僧玄奘,等等。这些历史文化名人是家族的骄傲,他们在河南留下了大量的名胜古迹,成为后人祭祀、缅怀的圣地。

5.历史移民集散地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数次大规模的移民运动,如西晋末年的“永嘉之乱”、唐代的“安史之乱”、北宋的“靖康之乱”,都造成大批中原士人南迁,他们由河南向东南沿海一带迁徙,使河南成为中国历史上移民的主要迁出地。而河洛、洛阳桥、开封珠玑巷、光州固始等这些历史上的移民集散地,便成为闽台人、粤港人心目中的寻根圣地。

    6.标志性文化符号

河南在历史上是中华民族元典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原创地,形成了不胜枚举的标志性文化符号。比如河图洛书、甲骨文、古都文化、农耕文化、礼制文明、商业文化,以及夸父追日、大禹治水、愚公移山、红旗渠精神等等,均承载着中华

民族的精神基因,是引发海内外华人共鸣的文化因子,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的精神财富。

(三)根亲文化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

根亲文化是传统文化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纵贯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涵盖了海内外炎黄子孙的各个层面,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生命力最旺、凝聚力最强、普及面最广、感召力最大的人文情结,是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桥梁纽带。全面系统地研究挖掘根亲文化,对河南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根亲文化是增强中华民族文化凝聚力的重要载体。近年来,海内外华人的寻根热持续升温,中华大地出现了根亲文化热,在首届全球根亲文化盛事颁奖大典上,还评出了“全球华人最向往的十大根亲文化圣地”和“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根亲文化盛事”。这是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华民族文化凝聚力和文化向心力的具体表现。充分挖掘根亲文化优势,可以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搭建一个富有包容性的平台。

根亲文化是扩大中原文化对外影响力的重要平台。利用河南丰厚的根亲文化资源,凭借其特有的文化亲和力和感召力,进一步增强海内外华人对中原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进一步扩大中原文化在海内外的影响力,宣传河南,提高河南在海内外知名度和美誉度,为加快构建中原经济区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撑。

根亲文化是实施开放带动主战略的助推器。利用河南的根亲文化优势,开展大公关战略,吸引更多的海内外华人企业家到河南投资兴业,促进经贸交流合作,推动旅游产业的发展。以寻根为纽带,深入挖掘更多的人脉资源,将文化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促进开放带动主战略的实施,加快河南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推动河南文化强省建设,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

根亲文化是统一战线工作的重要抓手。利用根亲文化所产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吸引港澳台、东南亚及欧美华侨来河南寻根谒祖,通过“寻根、育根、培根”, 加强同海内外华人华侨的联系,可以建立更为广泛和稳定的爱国统一战线,使之成为我党统一战线工作的有力工作载体和手段,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二  河南根亲文化开发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

随着20世纪80年代寻根热的兴起,河南作为根亲文化资源大省,为适应海内外华人来河南寻根谒祖的需要,对根亲文化进行研究与开发,取得了显著成绩,扩大了中原文化在海内外的影响。但是,在根亲文化的开发利用方面,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根亲文化开发利用取得的成绩

1.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奠定了理论基础

为满足海外华人寻根谒祖的需要,河南积极开展姓氏文化研究,成为中华姓氏文化研究的主要基地,全国姓氏文化的专家也主要集中于河南。1994年,出版了由谢钧祥主编的《中原寻根:源于河南千家姓》,对河南的姓氏资源作了第一次全面的整理。此后,河南专家和学者出版姓氏专著上百部,发表论文数百篇。其中《当代百家姓》、《周口姓氏考》、《百家姓解读》、《中国姓氏文化》等较有影响。全省数十位姓氏专家参与编纂的《中华姓氏河南寻根》,共涉及起源于河南的80个姓氏,四卷280多万字,是中原姓氏研究的集大成之作。其他如《河图洛书探秘》、《河洛文化概论》、《中原移民简史》、《颛顼帝喾与华夏文明》等有关中原根亲文化的著作,为中原根亲文化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2.组建了一批姓氏文史研究机构,确立了组织架构

“河南省中原姓氏历史文化研究会”1995年正式成立,负责组织和指导全省的姓氏研究工作,后改名为“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下设近20个单姓分支研究机构。研究会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极大地促进了河南姓氏文化的研究和联谊活动。2006年出台了《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华侨华人港澳同胞来河南省开展寻根谒祖活动管理的通知》,指定以后有关姓氏祖根地认定等学术纷争由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统一组织专家研讨认定。为此,2009年,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成立了“河南省姓氏祖地与名人里籍研究认定中心”,组织专家对河南省的姓氏祖根地和名人里籍地进行研究认定,为地方文化宣传和建设提供官方观点。此外,各地还纷纷成立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史、名人研究机构,为根亲文化的研究开发提供了组织保障。

3.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联谊活动,扩大了河南影响

在对刘、鲁、詹、宋、杨、郭、许、谢、南、张、叶等单姓研讨的基础上, 1996年在郑州召开了“郑州首届豫闽台姓氏源流国际研讨会”。2003年在郑州召开规模空前的“世界客属第十八届恳亲大会”,有3000余人参加,把海外华人中原寻根活动推向高潮。刘姓、张姓、谢姓、杨姓、范姓、温姓、钟姓等单姓的世界性联谊大会在河南频频召开。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周口中华姓氏文化节、固始中原根亲文化节、内黄公祭颛顼帝喾活动、鹿邑公祭老子活动,无不风生水起,办得有声有色。各地对单个名人的研究也纷纷展开,诸如对卫辉的比干与姜太公、登封的许由、淇县的鬼谷子、鲁山的墨子、叶县的沈诸梁、郾城的许慎、许昌的关公、南阳的诸葛亮、温县的司马懿、虞城的花木兰、孟州的韩愈、偃师的玄奘、巩义的杜甫、汤阴的岳飞、沁阳的朱载堉等,均召开过专门的学术研讨会,促进了河南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与开发。这些活动都吸引了大批海外华人参加,增强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力。

4.吸引了一大批海内外投资,促进了经济发展

不少海外华人通过寻根祭祖活动增加了对祖地的了解,增加了对故土的感情,积极为家乡捐建校舍、医院,修建桥梁公路,修葺名胜风景,投资家乡的经济建设等,促进了家乡的经济文化教育事业发展。如著名华商宋良豪在祖根地商丘捐资公益事业,多年来已捐资数千万元。旅菲华侨、著名爱国爱乡慈善家黄如论先生捐资3亿元在河南省建设中原文化艺术学院,他还在黄姓祖根地潢川、固始捐建了黄氏大宗祠和根亲博物馆等。在河南投资的台商中,王任生和王广亚两位先生是其中的佼佼者。王任生先生是新安县人,他在河南成功创建丹尼斯百货,成为河南零售业大王。王广亚先生是巩义市人,他在新郑创办了升达经贸管理学院,又在巩义市创办了河南财经学院成功学院,都非常成功。各地也纷纷筹建园区,如商丘梁园区创建了戴氏工业园区,上蔡也创办了蔡氏工业园区,荥阳规划建设了郑氏产业基地,吸引海外及东部沿海发达地区企业家来豫投资兴业,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二)根亲文化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根亲文化资源异地争夺情况严重

姓氏发源地和名人里籍的研究由于和地方经济、旅游关系密切,在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驱动下,出现了姓氏祖源地和名人里籍的纷争现象,如郑姓祖地的荥阳、新密、新郑之争,谢姓祖地的南阳、唐河之争,林姓祖地的淇县和卫辉之争,许姓祖地的登封、许昌之争等。名人故里祖籍之争,在省内,有沁阳、博爱的李商隐故里之争,邓州、南阳、镇平的张仲景故里之争;在省际,有伊川和陕西白县的杜康故里之争,鹿邑与安徽涡阳的老子故里之争,鲁山与山东滕州的墨子故里之争,商丘梁园区、民权与安徽蒙城的庄子故里之争,汝阳、南阳与湖北襄阳的诸葛亮躬耕地之争,等等。这些争执固然有文献记载简略混乱,古今地名、行政区划变迁等客观因素存在,但也与对这些历史文化资源研究开发中的杂乱无章、短视行为有关。使海内外许多姓氏宗亲到祖地寻根时无所适从,不仅扰乱了统战工作,而且影响地方形象,阻碍了地方的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

2.根亲文化资源开发投入多收益少

在根亲文化研究开发和寻根联谊活动中,有许多地市投资巨大,但这些活动只是扩大了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一些大型活动所签订的投资意向多为一纸空文,不能落实,海内外宗亲在祖根地的直接投资开发几乎为零,有人形象地比喻为“花钱买吆喝”。有的地方不经充分论证,领导拍脑瓜做决定,不惜血本大兴土木,搞人造古迹、人造景观,结果是劳民伤财,得不到应有的收益回报。有些地方政府不了解根亲文化开发经济效益的显现是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总希望一次宗亲寻根联谊活动就能取得立竿见影回报,如果没有,他们便会失去再次投入根亲文化开发的热情。因此,不少地方的根亲文化开发工作,往往是虎头蛇尾,有始无终。

3.根亲文化组织失于管理

随着河南寻根热的持续升温,各地根亲文化组织也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难免杂而无序,出现了一些与社会发展不和谐的音符。有些地方出现了宗派化和宗族化趋势。有的主要吸收当地政界及企业界人士参与,拉帮结派,形成利益共同体,不研究文化只追逐利益;有的为了利益,互相攻击谩骂,造成恶劣影响;有的基于宗族内部的血缘性、聚居性、宗法性、礼俗性、封闭性等特点,形成地方势力,对社会法规和正常秩序形成一定的冲击。

三  挖掘中原根亲文化优势的对策与建议

研究开发根亲文化,有一定的规律可循,也有一些行之有效的举措。其开发路径应遵循研究、宣传、联谊和招商四步来走,一些举措亟待实施。

(一)开发根亲文化应分四步走

一是研究奠定基础。根亲文化资源往往由于年代久远,文献记载不足甚至矛盾抵牾,而出现很多争议之处。所以,基础研究工作尤为重要,只有通过专家的充分研究论证,取得共识,才能接近历史事实,并契合宗亲文化认同,得到大家的认可和支持。二是宣传扩大影响。在专家研究取得共识的基础上,要对研究成果加大宣传力度,得到广泛的认同。三是联谊招徕宾朋。以研究为基础,以宣传为手段,通过各种渠道,广泛联络海内外宗亲,走出去,请进来,以文会友,培养感情。四是招商开花结果,在取得文化认同、情感共鸣的前提下,招商与投资是水到渠成的事情,那种伸手要钱、急功近利的做法是不可取的。研究、宣传、联谊、招商,这四步应该循序渐进,不可颠倒次序,错乱步伐。

(二)优化根亲文化研究组织的队伍构成

政府社会管理职能逐步向社会组织转移,这是政府体制改革的一个发展趋势,广东、北京、上海等省市已经在资金和政策上对社会组织加强了投入和倾斜。民间组织今后将在社会管理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样,民间根亲文化组织也将在根亲文化研究开发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作为民间机构,根亲文化组织应由学界、商界和政界人士参加,才能有效发挥其作用。作为研究机构,专家学者是主要的组成人员,负责最基本的研究工作。其次是热心的企业家,企业家的参与可以提供组织的经费保障,不然一切活动无从谈起。第三是离退休官员,有他们的参与,一方面可以把握好政策法规,使组织的活动依法开展,另一方面也便于更好地和地方政府沟通。

(三)全省根亲文化应该统筹兼顾共同开发

在思想上要认识到寻根开发工作不能画地为牢,不能以行政区划来加以分割,只有共同开发才能带来效益的最大化。在祖根地有争议时,各地应搁置争议,理顺关系。在对外宣传上互相推介,而不是相互拆台;联合推销,而不是单个叫卖。王全书同志在丙戌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工作总结会上的讲话中就建议省委、省政府明确牵头部门,组织有关专家进一步论证,要把淮阳的中华人文始祖伏羲祭拜大典,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沁阳的神农祭天坛活动,内黄的颛顼、帝喾祭拜活动等人文资源整合起来,实施同步祭拜。实际上,同类寻根地资源整合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姓氏起源地、郡望地、名人祖籍地的组合,如陈姓起源地淮阳、郡望地许昌、三宰相祖地新郑的组合;可以是起源地、名人祖籍地的组合,如韩姓起源地新郑、韩愈祖籍地孟州、韩琦祖籍地安阳组合等等。

(四)要进一步加强根亲文化的研究力度

一要进一步加强根亲文化研究组织和机制建设,要建立和完善姓氏文化的研究机构,建立和完善姓氏寻根、宗亲联谊等活动的协调机制。二要加大研究力度,制订河南寻根文化资源研究开发的战略性规划,将个人分散研究转变为集体集中研究;将纯学术式研究转变为对策性研究;将适应寻根需求的被动研究转变为服务现实开发的主动性研究,形成河南根亲资源开发强力的学术支撑。三要提高根亲文化研究联谊者的业务素养,定期开展培训和各种形式的研讨活动,不断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使他们掌握更多的姓氏文化知识和信息。四要加强横向联系,加强与闽粤台等地的根亲文化研究机构和民间的宗亲社团的交流与合作,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五要积极筹办多层次的根亲文化研讨会、高层论坛,活跃学术氛围。

(五)要进一步加强根亲文化资源的保护力度

文物的不可再生性决定了文物一旦遭到破坏,便永久失去,我国的文物保护法中关于文物保护工作的16字方针,即“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保护”居首,保护是第一位的。因此,要加大以根亲文化为内容的文物遗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要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范围,编撰目录,分类整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收集和保护,对健在的民间老艺人进行抢救性的录音录像,以确保文化传承和研究之需。根亲文化文物遗存是寻根文化的物证,要认真澄清寻根文物的家底,实现由一般性保护向重点保护的转变,由宏观保护向特定文物保护的转变,由为了保护而保护向为了发展而保护的转变,形成根亲文物的保护与展示体系,以形成保护与利用的良性循环。

(六)要进一步加强根亲文化的宣传力度

要在海内外多渠道、多形式、多角度地大力宣传根亲文化,要精心策划宣传创意,编撰根亲文化系列丛书,制作根亲文化光盘,建立根亲文化网站,利用互联网、广播电视、海外华文媒体等媒介,发布寻根信息。构建全方位的寻根文化大外宣格局,增强海内外对祖根地的了解和认同。积极走出去参与海内外其他地区的宗亲社团、姓氏文化组织的寻根联谊活动,加强与东南沿根亲文化民间团体和研究部门的联谊,吸引更多的海内外宗亲来河南参观考察。要组织拍摄根亲文化纪录片、主题晚会、电视连续剧、影片、动漫等,将各地区优秀根亲文化品牌推向全国。要在丰富内容和创新形式上下功夫,吸引更多的海外华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来大陆寻根谒祖和投资兴业,为经济的快速发展贡献力量。

(七)进一步加快根亲文化资源项目的产业化

要进一步加大对根亲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开发根亲文化资源,必须与文化设施建设结合起来,努力用有形的设施塑造无形的形象。将根亲姓氏文化场景点,并入全省的旅游网络,打造融合历史文化、祖根文化、姓氏文化、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于一体的根亲文化旅游目的地,使寻根谒祖和观光旅游、商贸合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强化管理,充分利用中央及省内有关文化政策,争取上级专项资金,积极探索多种方式、多渠道的投资机制,筹措根亲文化资源开发资金。对根亲文化产业开发实行激励机制、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民营、私营企业参与寻根文化园、寻根文化基地建设。加大对根亲文化相关标志性建筑的建设和保护力度,打造一批根亲文化品牌和寻根基地。对寻根文化产业进行详细规划、论证和设计,发布一批寻根产业开发项目,吸引海内外宗亲社团、寻根团体、个人及民营企业参与河南省的寻根资源开发,加快推进根亲文化资源项目产业化进程。

(八)进一步加快根亲文化的品牌化

根据河南省根亲文化的资质禀赋,打造以淮阳伏羲、新郑黄帝、内黄颛顼帝喾等为代表的始祖文化品牌;打造以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固始中原根亲文化节、周口中华姓氏文化节、商丘国际华商文化节等为代表的根亲节会品牌;打造以卫辉比干、姜太公、鹿邑老子、漯河许慎等为代表的名人文化品牌;打造以郑州、洛阳、开封和安阳四大古都为代表古国古都文化品牌;打造以偃师王姓、鹿邑李姓、濮阳张姓、鲁山刘姓等为代表的姓氏祖根地品牌;打造以河南郡、荥阳郡、陈留郡、汝南郡等为代表的姓氏郡望文化品牌;打造光州固始、河洛、开封珠玑巷等为代表的姓氏迁徙地品牌。积极引导“寻根”,吸引“扎根”,精心“育根”,使河南根亲文化之树根深叶茂,硕果累累。

附论:对濮阳发展张姓文化产业的建议:

濮阳对张姓文化的研究与开发在河南省是比较突出的,一是起步时间早。早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随着1987年西水坡“中华第一龙”出土,考古界、史学界专家学者聚焦濮阳上古文化,“张姓起源于濮阳”这一观点也进入专家视野,1994、1995年连续召开连续召开两次学术研讨会,经过充分论证,这一观点成为国内知名史学专家的共识。二是组织架构完备。省市县三级均成立有张姓文化研究组织,分别是: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张姓委员会、濮阳华夏张姓文化研究会和濮阳县张姓研究会。濮阳县还成立了 “濮阳挥公园管理处” ,与荥阳市的“荥阳世界郑氏联谊中心”同为政府序列的正科级事业单位。三是文化地标显著。1998年,县政府在原来挥公墓的基础上,筹资建成占地80余亩的“挥公陵园”,2000年扩大到1500亩,将挥公陵园扩建成“千亩挥公森林公园”,2004年又投巨资兴建“挥公大殿”和“张氏会馆”。2017年又在挥公园建成“世界张氏大宗祠”。挥公园经多年持续修建扩建,其规模、档次与文化内涵等方面,在海内外张姓文化设施一枝独秀。

濮阳的张姓文化的研究与开发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一是与河北清河的祖根地之争消弱了濮阳张姓文化品牌的影响力;二是政府投入与收益之间、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不协调;三是张姓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还不够充分。

关于濮阳县张姓文化的开发,有三点建议:

一是把张姓文化确立为濮阳县的城市文化定位,予以系统全面的开发和打造。一个城市应有一个城市的文化定位,文化定位就像一个城市的灵魂,是一个城市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比如西安以大唐文化为其文化定位,开封为大宋文化、永城市为汉文化等等,濮阳县应该把张姓文化确立为本县的文化定位、文化标示。进一步完善挥公园的文化设施,不断丰富提升其文化内涵,把挥公园打造成为全球张姓标志性核心吸引物;把张姓文化融入城市规划设计之中,设计市标市徽,命名城市街道,在主要街道的路灯、公交站、广场等公共场所装饰悬挂,把濮阳县打造成为中华张姓文化的展示中心。

二是进一步向世界宣传濮阳为中华张姓起源地,使濮阳成为全球张姓族人共同认可的寻根谒祖的文化圣地、精神家园和心灵故乡。围绕张姓文化,持续召开不同主题的研讨会、论坛,强化濮阳为张姓祖根地的学术支撑;坚持持续举办张姓祭祖大典,积累全球张姓族人的血脉认同和文化认同;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传播手段,全方位传播、宣传濮阳张姓文化,使濮阳为中华张姓祖根地的观念深入人心。

三是把濮阳县打造成为张姓文化产业研发中心。大力发展张姓文化产业,促进地方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一是编制濮阳县张姓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让张姓文化产业高起点起步;二是提升挥公园的旅游服务功能,开发濮阳挥公园、台前百忍堂旅游线路,研发张姓文化旅游纪念品,打造挥公庙会,发展张姓文化旅游产业;三是利用流传下来的各种各样的挥公形象和传说,研发包括麦秸画、草编、剪纸、瓷器、纺织品等富有创意的工艺美术纪念品,开发挥公文化食品饮品;四是以挥公文化为主题,创作文学、影视、动漫、演艺作品。

【作者简介】

李立新: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所长、研究员,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