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创业 > 创业人物 > 正文

苦撑16年的创业之路,终于成为中国二维码之父

来源:老板生活论 发布时间: 2020-05-29 10:07:15 编辑:夕歌

导读:俞敏洪曾说:“一个真正的优秀男人,一定是朴实无华,甚至是谨小慎微的。他是一个孤独者,因为只有静才能生智,而不是急!”这句话用来形容王越再合适不过,这就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创业天性。

使用二维码付钱,早就成了中国人的习惯,能做到老老少少如此普及,全世界估计也只中国仅有。甚至有人预测,以后出生的孩子可能都没见过钱。“扫码支付”也与“高铁、共享单车和网购”,并誉为中国新四大发明。

但是最近在国外却发出了不一样的声音,二维码的真正发明人是一位日本工程师——原昌宏。有人建议他,每人使用一次二维码收一分钱的专利费。如果按照早年《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发布的数据,中国人平均每天使用微信扫码就达10亿人次,使用支付宝扫码达到5亿人次。粗略估计,每一年,中国人使用二维码的次数至少达5000亿次左右。假设原昌宏对每次扫码收取一分钱专利费,那么现在他每年光在中国就能赚上50亿元。

真会如此吗?二维码到底是怎么发明的?又是如何被国人发扬光大的?

这还要从上世纪说起。

01

诞 生

在二维码诞生前,条形码几乎占据我们所有的日常消费场景,在结账时自动、快速读取商品信息能使收银员工作更加高效,也节省顾客时间。但人们渐渐发现,条形码对信息储存的容量非常有限,市场迫切需要另一种能储存更多信息的方式,也就是那个时候,二维码有了雏形和概念。

1994年日本工程师原昌宏,为了便于对汽车零部件的管理发明了二维码。当时原昌宏正就职于为丰田提供汽车零配件的日本电装公司,可汽车零配件。内部包含的信息极其繁杂,传统的条形码只能储存20个日本字符,信息容量实在太小,根本无法准确区分这些零件,二维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

值得注意的是,二维码问世后,原昌宏和日本电装公司虽然为此申请了专利。但为了使二维码能被广泛应用,最终还是决定完全开放专利。

(日本工程师原昌宏)

近期,原昌宏在采访时谈到这个问题,表示放弃申请专利有两个原因:

1. 其实当时二维码原始技术专利已经过期,如果当时申请二维码的专利,那么二维码将只可能只限制于之前条形码的使用场景,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广了。并且日本电装公司仍属于丰田集团,一旦专利化可能就只会限制于丰田集团内部。

2. 原昌宏谈到自己本身是一名工程师,并非商人。如果针对二维码的应用去收专利费,光是做记录就要花很多钱。

基于以上两点,他最终决定二维码免费向大家开放,没有收取任何技术专利。

02

炮  灰

时间来到2001年,得益于原昌宏的无私,二维码在日本已经取得了广泛的运用。一位25岁的中国小伙子王越,正就职与一家日本软件公司做技术总监。

一次偶然的邂逅,他在做一个日本民营医院的看护管理项目时发现,医生用机器扫一扫病人的手环上的二维码,便获取了病人的重要信息。毫不夸张地说,他第一次接触二维码就被它的魅力吸引了,并敏锐的嗅到了二维码未来的商机。

不过当时的扫码器很贵,仅一个读码头就需要999美金,昂贵的价格并没有打消掉王越的信心。恰好在同一年,市面上发布了第一款带有摄像头并支持视讯功能的智能手机。王越觉察到,如果给智能手机装上二维码引擎,用手机就可以扫码,不就可以替代扫码器了吗?

说干就干!王越果断辞职回国创业,通过私人借款,筹来10万元启动资金。2002年7月26日,王越在北京正式成立了公司,一心钻到普及二维码智能手机运用的研发上。

(中国二维码之父 王越)

谁知道这一干就是16年!

最初的2年,他们已经把世界上所有的二维码研究了个遍,并于2006年研制出了我国第一款汉信码读取设备以及手机版汉信码引擎。2007年,王越的汉信码成为国家标准。打破了国外公司在二维条码生成与识读核心技术上的商业垄断。此时对二维码的技术研发,王越和他的团队早就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但创业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摆在王越面前最严重的问题就是,团队无法找到二维码的广泛使用场景。取得的成绩和荣誉并没有给王越带来相应的收入回报,又逢2008年金融危机,外界的投资没法继续跟进,公司也就面临危机。

后期公司连生存都是件非常吃力的事。还因交不起房租,连他的车都被房东开走了。“我们遇到了非常大的困难,有两三个月,工资都开不出来,甚至有员工伸出援手帮其他员工发工资的情况。作为CEO,我是心里非常酸楚的”,王越说。

03

风  口

千呼万唤,中国的3G时代总算在2009年拉开序幕,让王越倍感兴奋。3G时代的开启,意味着智能手机的大面积普及,这一切似乎与他当初预想的一样,二维码终于迎来了曙光。从2010年开始,国内二维码市场开始迅速升温,二维码搜索、二维码取票、产品溯源...二维码应用如雨后春笋一样发展起来。

2011年,凌空网创始人徐蔚申请注册了“二维码扫一扫专利”。2012年,中国二维码市场全面爆发。当年5月,微信正式推出“扫一扫”功能,尝试以二维码为入口,瞬间吸收了数亿级的用户。另一个巨头阿里也已在二维码市场早早布局。2014年,街头巷尾,已有不少的商家开始使用立牌二维码来进行扫码支付。

风口确实来了,但是被吹起来的却不是王越。那段时间王越甚至不敢告诉别人自己是做什么的,担心对方内心想,“二维码我肯定知道啊,微信二维码,跟你有什么关系?”

朋友这样评论:王越起个大早,结果什么也没有做成。至此,公司已经创业了12个年头,中途可能有过小小的成就,但后来却不断衰弱,他曾有过放弃的念头,但更多的是不甘心。

他不断反思,从回国创业到2014年,自己只是躲在一个所谓的“象牙塔”里埋头搞研发,对中国国情、市场和人了解得非常少。自认为自己的技术有多好,其实与外界的环境已经脱节。经过朋友的鼓励,他终于走出了自己的“象牙塔”,不断在网上听课学习,期间接触到很多不同行业的创业者。

(王越团队荣誉)

也就在这一年,王越的公司终于开始盈利。随着二维码技术的发展,王越也终于找到了“杀手级”应用场景。银行卡的虚拟化和无现金化必是未来的发展方向。王越表示,“这是二维码技术的一个巨大发展机会,这个机会比之前所有二维码应用的机会都要大。”

04

与大象共舞

对比当时市场上所有正在研发的二维码支付产品,王越认为,自己的产品有具有相当大的优势。而这些优势,是他耗费十几年得来的。

经过反复思考,几乎陷入绝地的王越决定最后一搏,2015年他拿出2000台“小白盒”,通过特定途径给商家推广试用。当时这批货物价值上百万,如果这次再没有效果,公司倒闭不说,更可能背上几百万的债务。

这次,命运的天平终于倒向王越,这批产品投放之后,商家们才开始意识到,原来二维码还可以这样用!小白盒“滴”一下就能完成交易,不仅让二维码支付场景更加方便快捷,更让商家和顾客在用户体验上都更进一步。

(自助式扫码设备小白盒)

2016年,微信支付最先开始采购“小白盒”。并迅速普及到微信支付所有的合作商铺。王越在8个月内连续推出4款为微信支付专门定制的条码二维码支付机具,帮助微信线下支付业务遍地开花。此后,银联、支付宝、美团也开始陆续采购。2017年,“小白盒”在国内手机二维码支付市场占有率已达60%。苦熬十几年,王越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天地,成为互联网支付公司首选的二维码支付设备。

事实上,自助式二维码支付的机具,王越早在2008年就开发完成了。只不过当时这些机具主要应用于O2O场景,包括电影院一体机、展会签到、银行自助一体机等,还没有被应用到支付领域。

而如今,二维码支付几乎无处不在。无论是新疆的沙漠,还是边远的山区,都已经有了二维码支付。在全世界没有第二个国家能完成这项壮举,中国已然成为全球二维码支付最领先的国家。

一张二维码,一台小白盒,从2001—2017,王越为此“忍”了16年。从埋头发明创造,到公司屡遭失利;从走出“象牙塔”,到站到大平台背后“与大象共舞”。他的成功,有太多值得我们每一位创业者深究。

(王越荣获南方周末2017年度先锋人物)

俞敏洪曾说:“一个真正的优秀男人,一定是朴实无华,甚至是谨小慎微的。他是一个孤独者,因为只有静才能生智,而不是急!”这句话用来形容王越再合适不过,这就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创业天性。

十多年的坚守,着实不易,我们今天享受网上支付给我们带来的便捷时,不要忘记这背后每一位“坚守者”的付出,同时也不要忘了当年原昌宏的无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