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投融资 > 产业 > 产业看点 > 正文

招商高手黄奇帆:案例讲解,如何做好产业链招商?

来源:搜狐网  发布时间: 2020-11-09 11:24:42 编辑:夕歌

导读:黄奇帆是对产业链有着深刻认知,是产业链招商的高手,他关于产业链招商的理论、实践和案例值得全国各地借鉴学习,选取黄奇帆对产业链招商的案例讲解和钮文新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近日,《中国经济周刊》首席评论员钮文新发文认为,黄奇帆针对“疫后”全球经济发展趋势,提出了全球产业链重构、产业链集群建设的重要观点,引起中外学界广泛讨论。黄奇帆是对产业链有着深刻认知,是产业链招商的高手,他关于产业链招商的理论、实践和案例值得全国各地借鉴学习,选取黄奇帆对产业链招商的案例讲解和钮文新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一、黄奇帆:如何做好产业链招商?

产业链招商。按上中下游产业链,利用已有的上游企业招引中游、下游企业,利用中游、下游企业招引上游企业,或利用中游企业招引上游、下游企业,形成上中下游产业链的优化配置。企业有利可图,愿意集聚在一起,招商就能事半而功倍。比如,按照“垂直整合一体化”方式,将品牌商、代工企业、零部件配套厂一体推进的结果。总之,一个能上下游互相配套的、有较大市场规模的产业链体系,往往具有较强的产业集聚能力,能实现资源优化配置、降低运行成本,而这正是吸引世界级巨头来重庆发展的撒手锏。

比如我在重庆,前几年重庆这个地方一台电脑都不生产,为什么能把重庆的电脑现在搞到中国之最?全球一年笔记本电脑的销售和生产量是1.8亿台,一半在上海、苏州、福建和广东等中国沿海城市制造,内陆西部是没有的。沿海做这个是加工贸易,从外边把零部件原材料运到沿海很方便,加工完了大进大出,我在上海待过,很清楚这些情况,到重庆以后就发现要想沿海的加工贸易或者世界的这种产业集群到内陆来,必须解决物流问题,必须让他的产业链垂直整合就在一个地方一下子解决掉。

所以,我跑到硅谷去跟几个笔记本电脑的大企业谈判,就说你到我这来搞几千万台电脑,我一定在两年内把几千万台电脑80%的原材料零部件在重庆本地化,半小时车程全部可以运到,如果达不到一切物流成本我赔你,这就是赌一把了。

但是我也想过,如果几千万台电脑在我这边生产,一切零部件厂商一定奔着我来,我不用招他,因为全球的1/3电脑在我这儿,衣食父母在这儿,他不到我这设厂还到哪儿设厂。但是你如果只搞500万台,一个零部件厂可以顺应两三千万台,到你这规模效益不好。所以就是零部件原材料一体化整合,跟整机厂说有零部件,整机厂同意了我跟零部件厂去开会,一年开一次,开一次就来个几百家,三年开了三次,来了一千家。所以重庆现在有一千个笔记本电脑的零部件厂商,已经连续生产四年了,每年生产六千万台,等于全球1/3,这个基地就起来了,整机和零部件加起来就有四千亿左右的产值。这个招商就靠产业链,把产业链完整齐全,亮到明处,包括销售结算整个都要说清楚。

再讲一个例子,就是重庆的汽车。重庆原来有一个长安。中国的汽车厂很奇怪,一个省一个,上海有上汽,一汽、二汽、北汽各种汽车公司都不去上海开厂,上汽也不会到一汽、二汽的地方去,大家各占一个。然后各个省如果招了上汽,一般不会再去招一汽、二汽,因为有面子问题,把你大头招来了,不能去招别人了,这个是不对的,要集群。

所以我们招笔记本电脑上中下游产业链一体化,把全球所有的做电脑的企业都招来,同类项集群,然后,这个集群既可以为这个公司服务,也可以为那个公司服务,这样规模效应会比较好。汽车也是这种集群,重庆有一千多个汽车原材料工厂,百分之八十几的汽车原材料本地造。除了长安以外拉来了12个国内外汽车厂商,上汽、北汽、二汽都在重庆做,每个都做了几十万,还有外资企业5个,这么一来这个集群堆在那里,零部件又是扎堆供应,成本比较低,越成本低大家越是愿意来,形成了一个六、七千亿的汽车产业集群。重庆汽车产量已连续3年排第一,去年生产330万辆,第二名上海,240万辆,第三、第四是一汽二汽所在的吉林和湖北,这正是因为集群产业链的集群和同类项的集群形成的。我举以上两个例子,就是说产业链集群是一种合理的招商方式。

围绕产业链形成集群化发展格局。怎么做大做强所瞄准的产业领域并形成竞争优势呢?按照集群发展理论,集群式发展,不仅可以使产业链的上中下游企业之间的资源要素实现有机整合,避免行业内的供需错配,使供给更加精准有效,还能通过产业链条上生产技术和工艺的良性竞争,推动企业不断创新,促进优胜劣汰,延长产业的寿命周期,实现产业能级的快速跃升。更具现实意义的是,能够有效降低物流等成本,补齐创新等短板,形成核心竞争力。产业集群发展模式,能为地方政府调结构、转方式起到核心支撑作用,是不容易垮掉的。具体方式上,要推动三种集群:

首先是产业链上游、中游、下游的集群。比如说汽车产业,一辆汽车有上万个零部件,要形成支柱,就要把上游零部件产业的百分之七八十都实现本地化生产。又如,搞电子产业,笔记本电脑有2000多个零部件,就要本地化几百上千家零部件企业,从集成电路到液晶面板,从印刷线路板到机壳,各种各样关键零部件都能实现本地产。这样上游、中游、下游产业链,形成集群。

二是促使同类产品、同类企业扎堆形成集群。当一个大产品产业链集群形成之后,那么它的上游原材料、零部件配套产业既可为这家龙头企业服务,也可为那家企业服务,这就有条件把同类产品、同类企业扎堆落户,形成集群。打个比方,就像一个地方有希尔顿也有喜来登,有可口可乐也有百事可乐,这样就使得这个产业“东方不亮西方亮”。否则,如果只有一个世界级企业,今年它订单多了,就可能大发展,明年如果丢了几个大单子,就可能出现20%、30%的负增长。这样,会使得一个地区的经济大起大落,进出口也大起大落。只要形成了这种同类企业集群,即使有个别龙头企业遇到困难,但就产业整体而言,是稳定的,是持续向上的,整个产业集群就能健康发展。

三是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形成集群。产品销售过程中,会产生结算和物流等环节。比如,产品在全球销售、在全国销售,就会使得与结算、物流相关联的各种服务型企业集聚扎堆,围绕着制造业集群来布局产业链。

建立健全产业“微笑曲线”。一个产业领域中,有研发、生产、销售、结算等多个环节,单个企业不可能“大而全”、“小而全”的干,过去几十年由于交通工具便捷化推动世界变成平的,产生了水平分工的发展模式,也就是龙头企业、品牌企业抓住品牌、研发和销售结算体系,把各种零部件制造和整机组装以水平分工分包给各类企业。这种分工对一个龙头品牌企业来说,是合理的,能降低成本、提升效率,形成良性的竞争力。但对地方政府而言,世界并不是平的,如果产业发展没有形成全产业链,重点招引的组装等制造环节可能处于“微笑曲线”低端,除了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岗位,没有太高的附加值,同时加工基地很不稳定,随时可以拎包走人,企业很容易转移到其他地方。所以,一个地方要形成国际化主打产品的核心竞争力,就要在全产业链上下功夫,以垂直整合的方式,把研发、材料与零部件制造、物流、仓储、结算、销售等高端环节与整机组装制造集于一地,占据“微笑曲线”全产业链,就能形成集群化竞争能力,这样做对品牌企业还是水平分工的加工贸易模式,但对地区制造业则是垂直整合的产业集群。这样,整个产业的“大厦”就能拔地而起,我们就能掌控整个“微笑曲线”,真正“微笑起来”。

二、为什么黄奇帆是产业链招商高手?

最近,黄奇帆针对“疫后”全球经济发展趋势,提出了全球产业链重构、产业链集群建设的重要观点,引起中外学界广泛讨论。他在论述中,甚至对那个影响全球制造业20年发展、推动全球产业链分工的美国经济学家托马斯·弗里德曼的“世界平行论”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历史性质疑或否定。

黄奇帆认为:地球是圆的、世界也是圆的,而并非“始终是平的”。但必须注意:否定不是大搞民粹主义、国家主义的自我独立和自我封闭,那种180度逆全球化的全盘推翻和倒行逆施是愚蠢的行为,而真正的否定一定是“扬弃”的过程,黄奇帆对全球产业“水平分工”的否定,实际正是基于“扬弃”的否定。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先说说黄奇帆思考问题的方式。

都说他是金融市长,但这恐怕有些管中窥豹。正如世人所见,黄奇帆经常在金融方向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最著名的段子就是:2015年,当互联网金融如火如荼的时候,黄奇帆在重庆金融工作会议上指出:所有把金融搞得很复杂的人都是骗子。

但是,通过多年阅读黄奇帆的文章给我最大的体会是:黄奇帆已经把一切经济事务融会贯通了。比如疫情期间,黄奇帆的言论涉及公共卫生、内需建设、政府管理、金融运行等几乎所有社会和经济的现实热点。

为什么黄奇帆可以在如此多领域发声?认真琢磨就会发现:黄奇帆思考问题绝无本本主义,而是从经济逻辑的基础出发,依据现实条件推演未来,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黄奇帆为什么说“所有把金融搞得很复杂的人都是骗子”?因为在他心中,对金融存在的意义有着坚定不移的三大基本信条:第一,为有钱人理财,为缺钱人融资;第二,信用、杠杆、风险——三者必须平衡匹配,否则失控,风险无度;第三,金融不是自拉自唱的卡拉OK,必须为实体经济服务,否则没有灵魂,是毫无意义的泡沫。正是这三大基本信条,让黄奇帆面对重大金融问题心中有底、行为有据、进退有度、施政有序。

实际上,面对全球经济格局的大演变,黄奇帆之所以能够提出“产业链集群”的概念,恰恰就是基于他对经济“基本逻辑”的深厚理解和忠实奉行。黄奇帆认为,疫情证明了传统的、无视物理距离的全球产业“水平分工链”存在重大风险,而这个风险所带来的经济破坏力,很有可能是毁灭性的,至少是对全球经济的严重摧残。

怎么办?重构产业链,在低成本、高效率——传统全球化产业分工基本利益诉求中,更多加入风险概念,尤其要更多加入“物理距离”的风险评估。正是这样的考量,黄奇帆提出“产业链集群”概念,认为未来产业链构建应当遵从“某一产业在物理半径不超过200公里区域内,垂直集合上、中、下游70%以上的产业部件”。而且黄奇帆认为,这不只是世界各国、同时也是中国的一个重大机会,抓住它将抓住全球经济的未来。

说实话,疫情过程中,全球产业链所表达出的脆弱性令人忧心忡忡。尤其是西方一些国家不顾现实大搞民粹主义,甚至提出“政府贴钱帮企业回归本土”,这都是前所未有的新情况,都是对中国乃至整个全球经济无与伦比的破坏力。

一时间,怎么看?怎么办?成为各界讨论的热点。而黄奇帆的表现似乎十分坦然,在他的认知中,追求经济成本最小化、经营效率最大的利益诉求,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亘古不变的铁律,也是基本经济规律。至于疫情让人们看到了“不曾预料的风险”,这必然会导致改变,必然形成“扬弃”的解决方案,但绝不会依据某些政客的主观意愿而退回自给自足的“小农时代”。

就这么简单?是的。但真的简单吗?当然不简单。许多解决问题的方案就像“让鸡蛋立在平滑的桌面上”,看似简单,但很少有人能够突破“蛋皮”的束缚。

为什么黄奇帆能够想到“摔破蛋皮”?因为他是中国产业集群建设的先行者。当年,重庆电子产业从无到有、最终形成产业集群效应的过程,实际就是黄奇帆基于产业链特性的深刻理解而进行的成功实践。办法很简单,黄奇帆问全球电子跨国集团龙头,如果重庆可以在当地构成对你产品70%以上的零部件配套,你愿不愿意来投资?当然原意。黄奇帆反过来问全中国的电子配套厂商,如果你们在重庆可以为全球电子巨头就近配套生产,你们愿不愿意来重庆投资建厂?当然愿意。运输怎么办?黄奇帆找到铁道部,告诉他们,如果我把渝新欧铁路运量提高N倍,你能否减低运价?当然愿意。就是这三句问话,N多方向的共同推动,重庆电子产业迅速起飞,短短几年产值超过千亿,变成中国配套最全的电子产业集群。在这个集群中,孙产业链、子产业链数不胜数,实际就是个“大链套小链”的产业链集群。

汽车产业也基本如此。汽车产业链集群的打造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使得重庆汽车成为中国高性价比汽车的代名词。有了这样的产业集群,势必拉动围绕产业集群展开的所有服务供应链,水路、陆路、航路三大交通基础设施快速铺就,生活设施和相关服务品质快速提升,等等。总之,孙产业链集群构成子产业链集群,子产业链集群构成母产业链集群,而最终形成三大产业链总体构成的经济集群。

所以,尽管退休后的黄奇帆被赋予了各种学术名头,但仅以学者去定义他恐怕有失偏颇。他应当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探索者、经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者和解释者。正因如此,他的言论始终都会被政界、学家和社会公众同时给予高度关注。

中国如何才能赢得这样一个重大机会?联想到2020年4月9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当然是疫后推进中国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抓手,同时也让我们强烈地预感到:中央此时此刻提出这项《意见》具有非常深刻的内涵。毕竟,完善而健康的要素市场是中国新时代赢得全球重要战略战术资源的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