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投融资 > 产业 > 创意产业 > 广电 > 正文

放低对《八佰》的票房期待,中国影市还需稳扎稳打

来源:中国经营报 发布时间: 2020-08-21 15:06:21 编辑:夕歌

导读:走出疫情阴影,电影公司和影院都不容易,尤其是影院,超过半年没开张,不少处在命悬一线的状态。在双方都不让步,问题无解的情况下,其实也有一个可能性,就是《八佰》成为“票房收割机”,用超乎预测的票房成绩,来慰藉产业链各个环节所有人的心,一荣俱荣。

《八佰》公映第一天,截至21日中午12时,首日加点映票房为2.67亿元,这个数字放在影院并未全部复工、观众仍有顾虑心理的背景下,是非常不错的成绩。

《八佰》的点映票房收入,创造了多个纪录,点映第一天,票房收入1500万元,上座率达到可售座位的77%,点映五天,票房总成绩粗报为2.34亿元,其中两天,还登顶为疫情发生后全球单日票房冠军。

《八佰》首个周末的表现非常重要,因为从目前看,主要的票房构成还是来自点映收入。在点映期获得高度关注,源自《八佰》的战争片题材,深入人心的“八百壮士”故事,几度换档引发的关注,另外,其拍摄与公映过程的艰难,也为它赢得了不少支持度。

豆瓣开分8.3分,目前为7.9分,这成为《八佰》需要坚守住的分数,因为只有这个分数,才可以匹配此前观众对它的期待值,也匹配片方的宣传定调,更重要的是,由评分、热搜、评论等组成的口碑,将会决定《八佰》在院线的热度和公映期的长短。

人们期待《八佰》能够像当年《我不是药神》《战狼2》《哪吒之魔童降世》等票房口碑俱佳的“神作”那样表现神勇,能够肩负起创造战争片的新高度、影响同类型作品创作、提振士气并加快影市走向常态化的责任。但理性一些看,将如此之多的期待附加在一部电影身上,还是过于沉重了,脱离这股无形的沉重之压,《八佰》或能更轻松地应对敏感多变的市场。

虽然影市复苏超过业内预期,但显然观众的心理,还未真正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影响一名观众是否要进影院看片的因素太多了,对人群聚集的担忧,因收入减少而对娱乐支出的压缩,疫情期间养成的在家观影的习惯等,都会部分抵消他们走进影院的心情。《八佰》无形中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冲击,除非它超过观众预期,让人产生非看不可的冲动。

《八佰》是在一个充满未知的甚至是不公平的环境下决定上映的,勇气可嘉。为观众的观影选择提供了一个有力的竞品,也值得尊重。但从现实效果看,在肯定《八佰》公映带来的积极正向的影响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一些焦虑的气息,这些气息包括对影片的争论,片方为保护影片所做的举措等。

《八佰》作为全球第三部、亚洲首部全片使用IMAX摄影机拍摄的商业片,是国产战争片最高工业标准要求下的最新代表作,这是无可争议的。争论主要来自故事与人物、剧情与表现手法等,随着观影人数的增多,影片的优点和遗憾都会被放大,喜欢或不喜欢的声音,都会影响到未观影人群,而此时已经得到足够多参考信息的未观影人群,已经有了究竟要不要看的答案。

公映首日,《八佰》出品公司华谊兄弟要求中小影院先交保底费才给影片密钥的新闻被报道出来。据报道,该要求是8月18日华谊兄弟以通知的形式发出的,全国合计超过4000家中小影院,要交出去年票房3.5%的保底,通过这一方式,华谊兄弟可获得过亿元现金收入。

中小影院交保底费是新鲜事物,和影片的保底发行不是一个概念,接到此要求的影院经理肯定不高兴,许多网友也对华谊兄弟持批评态度。但也有人表示,华谊兄弟此举是为了防止“偷票房”。无论做法对或者错,收保底费成为《八佰》公映后的一个不和谐音符,有网友说单凭这个原因就会拒绝看《八佰》。

电影公司与影院之间,长久以来弥漫着一种不信任,电影公司还曾雇人到影院暗访、拍摄留存证据,防备影院“偷票房”,收保底费这件事,把本该亲密合作的双方,再次暴露在不信任的尴尬气氛里。《八佰》是眼下影市的“硬通货”,不放映会带来损失,而交保底费,也有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中小影院左右为难。

走出疫情阴影,电影公司和影院都不容易,尤其是影院,超过半年没开张,不少处在命悬一线的状态。在双方都不让步,问题无解的情况下,其实也有一个可能性,就是《八佰》成为“票房收割机”,用超乎预测的票房成绩,来慰藉产业链各个环节所有人的心,一荣俱荣。

但《八佰》能否达到几十亿级别的票房,对此谁也不敢打包票,对《八佰》多方面的期待已经让它不堪重负,如果再渴望它用高票房来掩盖一些问题,对它也是不公平的。不妨放低对《八佰》的票房期待值,疫情之后的中国影市还需要稳扎稳打,内外都要协调好关系,解决好新问题、老矛盾,不要让无谓的消耗,影响到观众的观影心情以及行业的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