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商学 > 历史 > 正文

郭嵩焘:中国想要融入世界主流文明,必经历二、三百年漫长转型

来源:不愠不语 发布时间: 2020-03-24 11:08:55 编辑:夕歌

导读:在临终之前,郭嵩焘立下一道遗嘱:三日成服,传知本家及一、二至亲,并于灵前行礼,其他亲友概不通报。在那样一个把生前死后名声看得比生命本身还重要的年代,郭嵩焘此举可谓惊世骇俗,他用如此决绝的方式和自己所处的昏聩时代作了一个彻底的了断。

世界并无中西之分,只有文明与野蛮之别。——社会学家 孙立平

文化各异,文明趋同。——哲学家 尤其

(一)

1891年7月18日,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驻外使节,首位驻英公使郭嵩焘抑郁而终,这时距他最后一次离职返乡已经整整12年。1879年初,正在英伦三岛出任驻英公使的郭嵩焘遭到朝臣特别是所谓清流派的猛烈攻击而被满清朝廷解职,黯然回国。返国途中,郭嵩焘拒绝北上京城交差述职,而是直接称病回籍,从此彻底离开官场。之后12年乡居期间,他不但没有得到朝廷的一丝眷顾,反而成为士林公敌,谤满天下,谩骂污辱不绝于耳。

因此,在临终之前,郭嵩焘立下一道遗嘱:三日成服,传知本家及一、二至亲,并于灵前行礼,其他亲友概不通报。

在那样一个把生前死后名声看得比生命本身还重要的年代,郭嵩焘此举可谓惊世骇俗,他用如此决绝的方式和自己所处的昏聩时代作了一个彻底的了断。

郭嵩焘

郭嵩焘是湖南湘阴人,湘阴离长沙并不远。2018年7月5日,我们一行5人驱车从长沙直奔湘阴。由于所谓晚清中兴四名臣之一的左宗棠也是湘阴人,所以有朋友建议先去左宗棠故居柳庄,看完后再到湘阴县城西,寻访郭嵩焘故居。

说实话,我对左宗棠并无兴趣,只因从未去过柳庄,也就附议朋友的建议。不过我们在柳庄呆的时间并不长,也没有到重建的故居里面参观。我觉得除了今人庸俗的附绘,那里面没有一点有历史价值的东西,尽管柳庄看起来场面很大。

然而同为湘阴历史名人的郭嵩焘故居就远没有柳庄那么好找了。我们在湘阴县城西转悠了近一个小时,根本找不到故居在哪。绕着县城转了一圈后,不得不又回到城西,逐条小巷子寻访,最终在毛家巷16号找到了郭嵩焘旧居,说是旧居,其实仅剩一扇门墙存留而已。郭嵩焘故居现为一刘姓老人居住,老人一见我们几个站在门口就热情招呼进屋,并一人一杯热开水。我见老人动作如此娴熟,便问他此处是否经常有人前来,老人说近几年来此的人越来越多,他都差不多成了一名业余招待了。

郭嵩焘旧居

1818年4月11日,也即清嘉庆二十三年三月初七,郭嵩焘就出生在湖南湘阴县城西正街,今称为毛家巷16号的旧居里。

郭嵩焘出生的年代正是世界格局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时代。英国通过工业革命带来的巨额利润迅速巩固了自己世界霸主的地位,并继续向海外扩张殖民地,而且国内人民人#权#意识日益高涨,权利运动此起彼伏,宪#章#运动也开始酝酿发端,一个人类崭新的文明即将出现在英伦三岛并必将传播到全世界。

1799年10月,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推翻了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建立帝国,成为拿破仑一世。拿破仑建立军事独裁后,成为法国大革命的遗嘱执行人,他在法国建立银行,发展教育,建设水陆交通系统,颁布了影响人类现代化进程的《拿破仑法典》,确立公民平等,宗教宽容,个人自由,财产神圣,等等等等。通过十多年的战争,拿破仑征服了欧洲大陆大部分国家,也把自己的价值观推向了全欧洲。
而美国也在独立战争后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三权分立的联邦共和国,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制订,1789年3月4日生效,同日,华盛顿就任美国第一任总统,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位以总统为称号的国家元首,1797年,华盛顿任满两届拒绝连任,亚当斯接任第二任美国总统,这也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在国家最高元首上的和平更替。

1816年门罗就任美利坚共和国第五任总统,他提出了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的著名宣言也即门罗宣言。影响今后人类世界历史进程的三大现代民主国家美、英、法已经初具雏形。而在郭嵩焘出生前三年的1815年,对欧洲乃至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的历史人物俾斯麦也呱呱落地。

西方世界山河已经沸腾,日新月异,而神秘古老的东方依然静悄悄,钟声悠然。1799年2月,中国农历的正月初三,北京城满大街在传递一个信息,统治大清朝长达64年之久的乾隆爷弘历终于驾崩,这位人类历史上统治一个国家时间最久的独裁者把中国这艘肮脏破旧的巨大木轮开到了恶浪滔天,危机四伏的历史三峡的谷口便撒手而去,他的第十六个儿子,深肖朕躬的永琰也即后来的嘉庆继承了他的帝位。

满清王朝的这位第五任君主显然并不知道自己接手的是一只巨大的烫手山芋,面对急剧变化的世界格局,嘉庆的表现类同智障。乾隆死后第五天,他搞掉了自己独裁路上的最大威胁权臣和坤,然后向臣民许诺“咸与维新”,但一直到他死去的1820年,他也没有开启过所谓维新改革。

1805年,陶醉于成功消灭白莲教的嘉庆皇帝突然采取严禁西洋人在华活动的一系列强制措施,算是他对世界局势作出的自我回应。1805年3月,英国派遣使节来华,试图建立与中国良好的贸易关系,那时英国海军在纳尔逊指挥下正在与法国与西班牙的联合舰队作战,胜负未料。而智障皇帝嘉庆对这一切当然一无所知,他想当然的命令管理西洋事务的大臣立即查处西洋人私刻的书籍,迫害西方传教士和中国天主教徒,把他们圈禁或者充军,并颁布“稽查西洋书章程”。

同年10月,嘉庆皇帝以“赐书”名义答英王来书,显示自己天朝上国国君居高临下的地位,“赐书”的内容也断然拒绝与英国建立平等往来的外交贸易关系,当这份“赐书”抵达英国时,正是英国皇家海军大胜法、西联合舰队之时,英国人的反应可见一斑。

1816年英国再次派出以阿美士德为首的使团来华要求与中国通商,却被嘉庆皇帝坚拒,因为中国是无所不有的“天朝上国”,荒蛮之地的“狄夷”只能向“天朝”进贡,而无权与位于“天下之中”的中国“互通有无”。智障嘉庆仍然沉醉于中国几千年的“华夏中心”论的尘梦之中不能自拔,对正在迅速变化的世界大势毫无了解,这样与西方建立良性平等的贸易、外交关系的大门被彻底关门,战争的潘多拉魔盒被智障皇帝嘉庆打开。

在这样急剧变化的世界局势之中,也有极少数的异类嗅到了其中的危机。1805年,23岁的满清天才龚自珍发表了他著名的《乙丑之际箸议》系列文章。在这组文章的第七篇里,龚自珍奉劝当时的嘉庆皇帝:一祖之法无不敝,千夫之议无不靡,与其赠来者以劲改革,孰若自改革。面对日益加重的帝国危机,龚自珍希望嘉庆主动开启自改革,以挽救满清帝国的危亡之局,但嘉庆对此没有任何反应,也不可能进行所谓的自改革。

然而早在1800年,由英国东印度公司操纵的对华鸦片贸易便已达到走私进口两千箱的规模,而到这位智障皇帝死后的1821年,更猛增至七千箱一百四十万斤,总值在洋银四千二百万元以上,也就是说他的继任者道光一坐上龙椅就如同坐在了火山口上。

郭嵩焘一出生,就处在一个剧烈动荡的时代之中。

1840年22岁的郭嵩焘在友人推荐下来到浙江,成为浙江学政罗文俊的幕僚。那一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来自英国的东方远征军于浙江登陆,先攻占了定海,一月后北上渤海。越明年,英军炮轰广州,随后攻占厦门。

短短的时间之内,定海、镇海、宁波、慈溪、余姚、奉化以及吴淞、镇江、上海、南京等沿海城市相继沦陷,郭嵩焘当时正在浙江,他亲眼目睹了浙江海防在英国人的坚船利炮之下如此不堪一击。而这场战争给郭嵩焘心理上造成的冲击无疑更加巨大,甚至改变了他此后的人生轨迹。1856年,郭嵩焘来到上海,那年他38岁,已是湘军的重要将领,他也是湘军的创立者之一。当时他奉曾国藩之命前往浙江为湘军筹饷。

上海之行是郭嵩焘与西洋人第一次零距离的接触,与16年前那种模糊不清的印象相比,这次他显然感受到了一种全新文明对自己内心的强烈冲击。他把自己的所见所闻详细记录了下来,比如他对自己看到的洋人住居的洋楼发出“殆罕与伦比”的感叹。而且他还兴致勃勃地登上英国兵船,并且在船上的餐厅里喝了洋人酿造的葡萄酒。

通过与洋人的交往,使他强烈感受到中国士人对西洋人的鄙夷实属自身的无知。西洋人毫无疑问是文明人,并非全身长毛,浑身发臭,尚未进化完全的夷狄。从他的字里行间能看出,他甚至认为西洋文明已经达到的高度远非华夏文明所能及。

1848年初秋,同为湖南老乡,深受郭嵩焘推崇的魏源平生第一次来到香港,香港的繁华让这位《海国图志》的出版人感受到强烈的震撼,他甚至夸张地把自己所看到的香港比作神话中的蓬莱仙境:山邪云,城邪人,胡为兮可望不可亲?岂蓬莱宫阙秦汉所不得见,而忽离立于海滨。豁然横亘兮城门,市廛楼阁兮兼郊.....

在诗后的题记中魏源自注到:香港岛在广东香山县南绿水洋中。诸屿环峙,藏风宜泊,故英夷雄踞之。营廛舍楼观如澳门,惟树木郁葱不及焉。予渡海往观,次晨甫出港,而海中忽涌出数山,回顾香港各岛,则锐者圆,卑者矗,尽失故形,若与新出诸山错峙。未几,山渐离水,横于空际,交驰互鹜,渐失巘,良久化为雄城如大都会,而海市成矣。自寅至巳始灭。幻矣哉!扩我奇怀,醒我尘梦,生平未有也。其可以无歌?

笔者之所以录这首诗及题注,是因为魏源在当时被推为第一个睁眼看西方的中国人,他的《海国图志》士林中几乎家喻户晓,书中那句“师夷长技以制夷”不仅被士人奉为自慰的精神鸦片,也被后世的统治者引为对付西洋的经典,他也因此赢得巨大的虚名。只可惜魏源杜撰《海国图志》时,连西方是什么样子都不知道,完全是东拼西凑加上抄袭林则徐的《四洲志》而成。

当他亲眼目睹西方世界的真实面貌时,他引以为傲的“师夷制夷”的观点显然站不住脚了。而他心中那个中国是无所不有的“天朝上国”,荒蛮之地的“狄夷”只能向“天朝”进贡,而无权与位于“天下之中”的中国“互通有无”的“华夏中心”论的尘梦也在瞬间幻灭了。不过这种幻灭感或许只在魏源的心中存留了片刻,他又陶醉于几千年形成的尘梦之中了。

但郭嵩焘显然不会沉醉于魏源式的尘梦里了,他已经从尘梦中彻底醒来。从上海回江西时,郭嵩焘特意给曾国藩带了两件东西:双眼千里镜和一个风雨表。郭嵩焘想把自己在上海的见识与曾国藩分享,然而令他深感遗憾的是,这位与他风雨同舟数十年的好友,在对待夷狄的问题上却与他有不可逾越的分歧。没过多久,郭嵩焘与曾国藩分手,告别了自己参与创建的湘军,此后十多年,直至曾国藩离世,郭嵩焘再也没有与曾国藩共事,哪怕期间他几次解职回乡,赋闲在家。

网络时代来临后,人们渐渐拨开了历史的迷雾,了解到一些历史真相,郭嵩焘也逐渐浮出水面并进入大众视野。面对一个一百多年前的历史人物,我们到底应该如何评价他?

很多人把他定义为他那个时代的先行者,对此我不敢苟同。毫无疑问郭嵩焘有很多先知般的预言,如1859年初,咸丰命郭嵩焘参赞主持天津海防的王爷僧格林沁,郭嵩焘认为“洋务一办便了,必与言战,终无了期”,所以他向僧格林沁建议与洋人议和,但被刚愎自用的僧格林沁断然拒绝。

志向受挫的郭嵩焘萌生去意,请求回籍,以身体为由反复告假,回到湘阴仅一个月,咸丰十年八月初四,他就从朋友来信中得知天津塘沽失陷,然后是京城失陷,咸丰逃往热河号称“驾幸”。

郭嵩焘“为废寝食”“痛悼不已”,想不到自己“不幸而言中”,而且还是“昨岁之言”。再比如,他认为,眼前的“夷狄”已非“古之夷狄”可以比拟,“西洋之入中国,诚为天地一大变,其气机甚远”,而且,“夷人之于中国,要求通商而已”,“西洋以行商为国计,其势必不能竟已也”,“得其道而顺用之,亦足为中国之利”。因此,虽尧舜生于今日,“必急取西洋之法推而行之”。否则,就会是人家西洋“以其有道攻中国之无道”,那才是真正的灾难。

另外,还在英国时郭嵩焘就注意到,此时更全面地学习西方的日本必将勒逼中国,“诸公欲以无本之术,虚骄之气,以求胜于日本,于人于己两失之”。1894年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必败,1877就在郭嵩焘的预料之中了。

就连自己死后的名声,郭嵩焘也有准确的预测:傲慢疏慵不失真,惟余老态托传神。流传百代千龄后,定识人间有此人。其实根本用不了一百代,现在的郭嵩焘已经广为人知,而且再也掩盖不了了。

在笔者看来,郭嵩焘最有份量的预言应该是他那篇中国要想融入世界主流文明,必先经过二、三百年的漫长转型的论述。与郭嵩焘差不多同时的王韬曾说:中国不及百年,必且尽用泰西之法而驾乎其上。郭嵩焘的预期没有那么乐观,他感觉朝廷行政用人“颠倒失次”,“而人心诡变,连读书人都无礼无信,不仁不义”,“上有酿乱之有司,下有应劫之百姓,乱至无日矣”,“回首人间忧患长”,苦难或许才刚刚开始。

所以,他认为中国需要差不多三百年才可能走出秦汉以来累积深厚、流极败坏的政教,非这样漫长不能指望振兴。他说,武器、制造,有贤者担当,也许三五十年勉强能“望见其涯略”,百年树人,以百年之力或许可以“涤荡旧染”,磨砺出合适的人与人才,再以百年之力方可以累积成人心风俗,真正的改变在于人心风俗。

与他同时代那些所谓中兴名臣相比,郭嵩焘的格局无疑要高出很多,与龚自珍、魏源等士林领袖相比,他的胸襟也要宽广很多,郭嵩焘应该是他那个时代站得最高,看得最远的中国人,他的思想高度就是那个时代中国的思想高度。郭嵩焘曾屡屡直言,“天下之大患,在士大夫之无识”,“天下之乱,由大臣之无识酿成之”,“国家致弊之由,在以例文相涂饰,而事皆内溃;非宽之失,颟顸之失也。”他也非常认同刘蓉“非英夷之能病中国,而中国之自为病也”的论点。

即使在他死后历经甲午战败之痛的张之洞,面对危局也只有“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医国之方。但在郭嵩焘看来,要想赶上西洋,首先应该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制度的改变才会有国家改变的可能。

“惟天子以天下之政公之天下,而人能自效其诚”,这是西洋正在遵循的政教,也是西洋崛起的秘密,他引用《诗经》的话说,王者之政,“俾民不迷”,但是,秦以后的中国,“悬法律以束缚天下”,“民之受其迷者两千余年”。他认为靠君主个人道德维持的政治其实是不能持久的,可以持久的是“公之众庶”的政治,这就是西洋立国之本。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与他同时代的日本思想大家福泽谕吉相比,郭嵩焘的认知局限一目了然。郭嵩焘与福泽谕吉可以说是他们那个时代中日两国对西方文明认识最深刻的人。

1872年,福泽谕吉发表了他的代表作《劝学篇》,文章的开篇就写道:天不生人上之人,也不生人下之人,这就是说天生的人一律平等,不是生来就有贵贱上下之别的。人类作为万物之灵,本应依凭身心的活动,取得天地间一切物资,以满足衣食住的需要,大家自由自在,互不妨害安乐度日。提倡人人生而平等、自由,是现代文明世界的核心价值观念,而宪#政民主的国家制度都是为捍卫人的自由、平等而设立。所以人权是第一位的,国家制度则是从属的。

福泽谕吉一开始就倡导人的自由、平等权利,无疑抓住了现代文明的核心价值所在。而即使是郭嵩焘也无法突破中国儒家上下尊卑的桎梏,在他的文章里,是看不到自由、平等等字眼的,他也无法看到经历宪#章运动后的英国,人#权观念的兴起和个人权利得到保障才是国家繁荣富强的根本所在。

日本货币上的福泽谕吉

另外郭嵩焘与福泽谕吉更大的差距在于,为了践行自己的价值观,福泽谕吉一直身体力行,在日本从事教育事业,即使面对反对者发出的死亡威胁,他也没有停止宣传自己价值观的脚步,几十年后,他不但桃李满天下,也把自己倡导的自由、平等观念传入了千家万户,并让它们在日本生根开花,所以即使在一百多年后,日本人民还深深怀念他,把他的肖像一直印在日元最大面额纸币上。

而郭嵩焘仅仅把自己在英国的所见所闻和对西洋政治体制的一些看法写在日记里,就遭到举国的攻击谩骂,而面对这些攻击郭嵩焘无疑是惧怕退缩的,他没有勇气站出来公开捍卫自己的理念,更没有勇气身体力行宣传自己的理念。从1879年到他去世的1891年,其间有12年时间,郭嵩焘过着几乎是隐士般的生活,他唯一的一次反抗,就是在死后不让任何人参加他的葬礼。

对于中国人的文化恶习,郭嵩焘是体念至深的,所以他才会提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非得历经二三百年才能成功,而仅仅是“涤荡旧染”,就需要百年之力。

也或许是对这种旧文化的深恶痛绝,郭嵩焘死后,他把自己埋葬在一个叫蜈蚣开钳的地方,他似乎是想借蜈蚣的两只巨钳,以毒攻毒,把中国积重难返的恶习统统荡涤掉。

2018年7月5日下午,我们从湘阴县城驱车来到汨罗市沙溪镇划江村郭嵩焘墓前祭奠这位十九世纪的思想伟人,郭的原墓已在文革中被毁,现在的墓是2011年重修的,而且已无法恢复原来的旧貌。

我们开车离开来到墓葬对面的公路上再回望郭嵩焘墓时,能看到一条巨大的蜈蚣盘踞在田园中间,但那两只巨钳却再也见不到了。而车行十几分钟,就来到了长沙县一个叫开慧镇的地方,那里有规模庞大的开慧纪念馆,我们没有停留直接上了回长沙的高速。从郭嵩焘旧居到杨开慧纪念馆,两相比较,心理落差让人无法承受。(防失联请复制加微信:w222aq 注明读者)

回程的路上,突然来了一场暴雨,但即使雨量再大,时间再长,似乎也无法惊醒中国人新的尘梦。

(二)郭嵩焘:

敢说真话的“人民公敌”

一个民族要生存下去,不能没有说真话的人,让谁来说出真理?命运不仅要选择有识之士,还要选择无畏之人。

奏谤

清朝有个规定,要出使各国的大臣都写日记。日记要将所见所闻,所作所为,详细记载,随时咨报。郭嵩焘将他的出使日记,抄寄一份,给了总理衙门。这份日记,两万来字,总理衙门以《使西纪程》为名刊印出来。书一问世,就引爆了舆论,让人大跌了一把眼镜。

有个名叫何金寿的人,时任翰林院编修,为日讲官,出来弹劾郭嵩焘,说他“有二心于英国,欲中国臣事之”。何某同事、翰林院侍讲张佩纶更积极,请朝廷撤换使臣,否则有违民心了。还有那位李慈铭在日记里,对郭诛心:诚不知是何肺肝,居心何在!

那时,皇帝尚未亲政,一切都由太后作主,慈禧太后似乎忘了她曾经对郭嵩焘的承诺,放任朝野上下的攻击,并下令将《使西纪程》毁板。

后来,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里还提起此事:“光绪二年,有位出使英国大臣郭嵩焘,做了一部游记。里头有一段,大概说,现在的夷狄和从前不同,他们也有二千年的文明。嗳哟!可了不得。这部书传到北京,把满朝士大夫的公愤都激起来了,人人唾骂……闹到奉旨毁版,才算完事。”

当《使西纪程》被诏令禁毁时,李鸿章却自称反复看了四遍,并在给友人信,为郭嵩焘抱不平,说“筠仙虽有呆气,而洋务确有见地”,朝野却如此参毁奏谤,恐怕达官贵人从此皆引为鉴戒,噤声若寒蝉,中土必无振兴之期,日后更无自存之法,可为寒心。

偌大的中华,连一本讲真话的书都容不下,李鸿章也心寒了。

郭嵩焘远在国外辩解了几句,便遭严旨申斥,斥他“固执任性”,所见实属褊狭,本应立即撤回,严行惩戒,姑念其驻英以来,办理交涉事件,尚能妥帖,所以宽大处理,如若固执己见,则以国法论处。

郭想着太后召见时,言犹热耳:“你只一味替国办事,不要顾别人闲说,横直皇上总知道你的心事。”这话还算不算数?如今太后却变成了一块落井的最大石头。明白了,自己只是被人利用来救一时之危机,危机一过去,自然卸磨换驴,维持大清朝的“国体”,这便是太后的与时俱进。

他光明磊落,怎么有辱国体了?就因为在日记里,赞美了大清朝的敌人——那个发动了鸦片战争、火烧圆明园、还要大清朝去道歉的英吉利?李慈铭《越缦堂日记》说他极度吹捧英国“法度严明,仁义兼至,富强未艾,寰海归心”,这哪里还是大清朝的臣子!

辞官

清流汹涌,看来必须辞职了,他上了一道辞职的奏折,销差去也。但他内心为集权制下的权力制衡忧愤不已,慈禧安排刘锡鸿作他的助手,其实是安插耳目,以监督外臣。刘出京时,携带一堆空白奏本,就是为弹劾之用。这时,郭嵩焘才幡然,原来出京之日的“和衷共济”,实则早已异心,而捏造各种罪名向朝廷打小报告,足见其蓄谋之深远。但郭没有归咎自己的言论,他坚信自己所说的是真理,没有一句不实;他也没有归咎于制度安排,王权就是制造矛盾找麻烦的。不管这些了,他由衷地赞美了英国的民主制,因为只有民主制,才能“一味替国办事”。

威妥玛来访,两人谈起俄罗斯土耳其战事。威妥玛说,我在中国很久,知道中国的情形与土国差不多。郭说,中国有胜于土耳其者,也有不及者。胜之者,在以礼自处,无胜人之心,不喜黩武。若从“仿行西洋兵制,设立议政院”言之,则中国还不及土耳其。说中国政治制度不及英国,已有人骂他是汉奸了,又说中国有不及土耳其者,那该骂他什么好呢?

威妥玛还说,中国若能内修,则无惧强敌,不内修,则东西两洋皆将为敌。又说,中国有地利,有人才,就是没有好政治,所以,不能发挥作用。购买西洋几尊大炮,几支小枪,修造几处炮台,于事无补。何况近年才知有外交,尚蒙昧不知有内政,于百姓民生一切,还是不管不问,如此国家岂能自立?

郭嵩焘说,中国说的人多,做的人少,做的人被说的人折磨,我在这里也没什么用了,不如销了差,早点回国去。

接替他的人,朝廷终于安排好了,是故人曾国藩之子曾纪泽。当初朝廷以他为使,就是不得已,但凡有人能接替,就不会用他这个众矢之的。

曾纪泽来电,提出在法国接印,郭嵩焘不高兴,致书纪泽:“吾以英使兼法,接任大臣不至伦敦,无可交卸之理。持印赴法以求交涉,非所闻也。”曾纪泽想节俭,以为郭嵩焘回国反正要途经巴黎,顺便把印带来交接倒也省事。但经郭一说,纪泽就来伦敦了。

纪泽公事公办,公事办完了,再论亲情。一起告辞了英国外相,晚上,纪泽请他吃饭,纪泽所有随员都在。后来,有人告诉他,说这一顿饭是纪泽要所有随员凑钱请他,以省公费。他心里明白,此举是要让所有人都有机会向他表示尊敬和感激。

恶制度难免有恶习,人心还是向善的。郭嵩焘早就是中国传统的另类,如今又成了王权主义的异己。而曾纪泽还要在大清朝的制度安排里做事,即便是恶习,也得坚持。郭喜欢英国方式,并不认为“英国方式”是英国人独有的,总以为“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他很理想,办外交也求理想,这是他伟大的地方。在国际外交舞台上,从来不缺老练的外交家,如俾斯麦、李鸿章,但令他佩服的还不是这些人,而是英国首相迪斯雷利,那句“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便出自他口。《使西纪程》却未见此句名言,郭使英期间,正是迪氏执政时期,郭对英国的赞美,当然也包含了对迪氏的赞美。然郭赞美英国,多在理想层面,碰了利益的钉子也不改变。

身后

一到上海,就面临选择,是沿海北上,去朝廷报到,还是逆江西行,回老家去?内心深处,郭嵩焘已与朝廷决裂了,当然要回老家去!但恭亲王、李鸿章皆有意安排他先期回京,是要朝廷有始有终,给他一个交待。可他此番归来,有了新觉悟,认定了在这种体制内,“洋务之不足于有为”,他无法容忍,凡是跟他作对,以骂他、侮辱他为己任者,无不立时扬名,被朝廷重用。他说:“朝廷挟此术以办理洋务,万无以善其后,奈何枉己以从之哉!惟能引身自远而已。”

他说这一番话,刚好是在光绪五年闰三月,见于《郭嵩焘先生年谱补正及补遗》。中国民间有“闰月不吉”之说,不祥之人闰月归来,还没有到长沙,就有人来信劝阻他了,说“轮船不宜至省河”,他当然不理。他毕竟还是钦差,奉旨赏假到了长沙,却没有人来迎接他,他也无可奈何。

朋友来,劝他别谈洋务,被他顶了回去:不可不谈!不谈洋务,何以保国?王闿运曾对人说,郭嵩焘应是当国做事的材料,立即就有所谓坊间妖言,说郭之作相,则天下大乱。

郭嵩焘病逝了,闿运记曰:“竟不入相,妖言无凭也。”妖言无凭,但有影响。李鸿章奏请朝廷赐谥,即被否决,说郭嵩焘“出使西洋,所著书籍,颇滋物议”。其时,光绪帝亲政已有两年了,连热衷西学的皇帝都不敢捅这个“妖言”的马蜂窝,以至于义和团运动兴起时,还有京官请戮郭尸,以谢天下。郭无惧于妖言,不怕成为“人民公敌”,有李鸿章知己,一生已足矣!

(三)                         

郭嵩焘与严复的忘年交

郭嵩焘与严复的首次见面,是光绪三年(1877)四月初一,公历5月13日,严复到英国留学的第三天。见了,彼此不会有什么印象。在郭,以二品署礼部左侍郎出为大清帝国首位驻英国公使,时年60岁,对所有在英大清子民都负领导责任;在严,时年23岁,首度出国,入伦敦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随领队李凤苞与所有十二位同学到公馆报到。彼此例行公事,郭在日记中存录一笔而已。

过了九个月,也就是次年元旦,这批学生到公馆庆贺新年,郭大人询问读书情况,开什么课,用什么教材,英国铁甲船结构如何,炮弹之分类与功能,都是场面上的话。郭在当天日记里记下每个学生的姓名和表字,首先就说“严又陵(宗光)谈最畅”,印象深刻。所谈海军课程及对学生要求,郭都详记,课内有讲授与实习,课外则读书质疑。“各堂教师皆专精一艺,质问指授,受益尤多”。水师船分驾驶、掌炮、制造三科,驾驶以绘图为重,掌炮要掌握化学与电学,各以数学为本,郭感叹“此西洋人才之所以日盛也”。

严复更告诉他:“西洋筋骨皆强,华人不能。”学校让中外学生作筑垒训练,人执一锹,限定一点钟,到时则教师率先完成,其他学生完成一半,中国学生完成最少,“精力已衰竭极矣”。严认为西人“操练筋骨”,“自少已习成”。这一天所有谈话,都是大家在场,严复的识见谈吐,让比他年长37岁的郭嵩焘刮目相看。

严复

一个多月后,严复再次与郭深谈,这次围绕郭的朋友张自牧的《瀛海论略》展开。张主张西学,见解远超当时一般士大夫,严复认为其所论有四大谬,即铁路非中国所宜,机器会导人淫侈,舟车之利后当转薄,海防非所急。郭了解张在国内所言有难言之隐,不赞同全盘西化,认为“中国大本全失,西法从何举行”,赞誉严之所见“高出人人”,最见杰出。

在此以后,此一老一小不顾年龄与地位的巨大落差,越谈越投机,隔三差五就见面,所谈也涉及各方面。见于郭日记者:三月初七,郭庆贺生日,严也来,席间大谈光、电之学及各项科学发明,兼及全球气候变化。次日再谈,严说:“中国切要之义有三,一曰除忌讳,二曰便人情,三曰专趋向。”这时郭已因在外言论受到非议,郭觉得自己平生所守正在此,因而犯忌,慨叹“谁与知之而谁与言之”,只有这位年轻人能理解。

四月末,郭嵩焘约友僚专程去参观严复的寓所与学馆,亲身体验英国教育的实况。其间,严复为他演示发电的实验。参观学校的教学区和附设工厂,严复更告他西洋学术之博大精深,从对数表说到地心引力,从分子加速说到水压机原理,还说到传声机原理。

对西方科学,严复谈得透彻,郭在日记中更详加记录,仅此一日就长达二千多言。郭不仅赞赏,更建议严“以所见闻日记之”。三天后,郭要学官见示学生日记,首摘严复的《沤舸纪经》,涉及长江口之沙线与航路、铁船之弊及兵船发展趋势、火药燃烧原理等。

六月,严复带示《修路汽机图说》,告以西人修路之社会协调与民生共享,郭由此感慨:“即平治道途一节观之,而知天维地络、纵横疆理,中国任其坏乱者,由周以来二千余年未知讨论,此亦天地之无如何者也!”过几天,收到严复来信,日记里写下:“又陵才分,吾甚爱之,而气性太涉狂易”,担心他“终必无成”。以郭之性格,当面也会相告。郭所虑者,严之气性,回国后如何进入官场?不久,严复带他在巴黎参观下水道工程,到卢浮宫参观气球升空及制氧气法。

以上据郭嵩焘日记,不厌其烦地记录郭、严二人之交往细节,是希望揭出两人虽地位、年龄悬隔,在郭绝不以高官自居,饥不择食般地希望了解西学的所有细节,恨不能年轻许多,直接到英国学校去接受教育,在严则因谙熟英文,可以更广泛地阅读学习,他的视野与思想已经完全西化。通过严复,郭嵩焘得到更深入了解西学的简便通道。两人超越一切世俗的限定,成为忘年密友,成就一段佳话。

光绪四年(1878)十一月,郭嵩焘去职准备回国,他对各在英学海军学生有一评语,如评刘步蟾可主兵,林永升等办事精细,可守海口,萨镇冰精力甚强,心思锐人,看问题能透过一层,是为将才,后都得验证。对严复,则评为“以之管带一船,实为枉其材”,识解远胜诸同学。对此,郭的后任曾纪泽很不以为然,批评郭“褒奖严宗光太过,长其狂傲矜张之气”。严复在致郭信中也说曾“天分极低,又复偷懦惮事,于使事模棱而已,无裨益”。郭很赞同。郭、曾二家为世交,为亲家,曾于郭为晚辈,但性格不同,虽未交恶,远不如严之知心。

郭将归国时,《泰晤士报》发文加以评论,严复全文翻译以示郭,郭存于日记。此文说中国向来俯视一切,派遣使者以为有失国体。郭为首任公使,此文认为“郭钦差官阶甚高,晓畅欧洲事体”,对他离开感到惋惜,并体会他“为国之苦心,在将外国实事好处说尽,以求入于偏疑猜嫌中国人之耳”。郭归国后,曾纪泽曾寄示英人所撰《郭侍郎小传》,称郭“为人和厚,霭然可亲,外文明而内刚健,胸怀坦直,使臣罕有其比”,“盖自有各国使臣以来,无如郭公之可爱可敬也”。

郭嵩焘归国后,与严复再未见面。去世后,严复挽联是:“平生蒙国士之知,而今鹤翅童毛,激赏深惭羊叔子;唯公负独醒之累,在昔蛾眉谣诼,离忧岂仅屈灵均。”

上联说待己为国士,自己年岁渐增,事业无成,有负郭之激赏。羊叔子为西晋羊祜,临终推荐杜预,成就平吴事业。下联说举世昏睡,郭独醒以看世界,不免为世非议,他的巨大痛苦和屈原一样。

郭嵩焘辞国时,慈禧面谕:“你只一味替国家办事,不要顾别人闲说,横直皇上总知道你的心事。”然而,他将从上海出发,到达伦敦的53天日记,整理为《使西纪程》出版,如实写出沿途所见,引起朝野哗然,乃至销版禁毁。他到任不久就被弹劾,所谓在英国剧院看了戏单,巴西国王访英时居然起立,天冷时英人为他披了件衣服,都成为大不敬。

他在英法两年,不舍昼夜地记录所见所感,不仅讲社会政制,宗教文化,也遍及数理、声光、生化、营造、动植各方面。归国以后,连进京销差的机会都没有,被整个统治集团所摒弃,只能自请休退。留下八十万字日记,百年后方得出版。“虽复沉埋无所用,犹能夜夜气冲天。”(唐郭震《宝剑歌》)今读其日记,仍不能不感慨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