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商学 > 历史 > 正文

伏羲是如何发现天地万物运行规律的?

来源:天下的小天 发布时间: 2020-05-06 15:02:02 编辑:夕歌

导读:伏羲他究竟有了什么样的发现,而那些自然规律又是如何被他发现的呢?他又是如何将自己的观察发现运用到农耕生产,并真正地对此起到积极作用的呢?

很多看过穿越文的网友都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真的穿越回几千年前的上古时期,我们会看到什么样的景象,会过着一种怎样的生活呢?上古时期,人们以部落群聚,过着靠打猎为生的生活,每天都在围猎不同的猎物,如果运气好,打到了什么大型猎物,甚至整个部落都可以在接下来的好几天不去打猎,以之为食。但猎物并不是取之不尽的,一个地方的猎物数量往往不足以长期供应整个部落,因此我们的祖先不得不周期性地更换生存的地方,四处为家。

而在那个时候,人类还未能发现许多我们今天称为"常识"的科学知识,甚至都不能理解四时节律更替的原理。那么,在他们没有卫星导航系统的时候,是如何决定搬迁方向,又如何能够在一片懵懂中寻找到适合部落持续生存发展的地方呢?

要找到真正合适的地方,得先明白这个"合适"的标准是什么,究竟要满足什么条件。

而以当时部落的生活水平来看,首要的要求其实就是填饱肚子。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思考过一个问题,为何我们的先人会从原本的游牧文明慢慢变化至农耕文明呢?其实,里边最直接的一个原因,就是为了有足够的食物。当能打到的猎物数量越来越不足以充饥,部落就不能养出健康的后代,不能培养出能够守护部落领地的战士,也就无从生存下去。可是一直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效率却也奇低,所以就有人提出,为何不在一块土地肥美的地方长期生存稳居下来呢?

如果要选定一个地方作为长期的部落族地,首先必须得保证有足够的食物供应。前面已经提到过,大多数地方周边存有动物数量并不足够,因此虽然肉好吃,营养丰富,但是却并不能够成为所有的食物来源。于是人们开始考虑种植这件事。

经过长时间的观察与实践总结,我们的祖先发现了有几种植物,在一个较短的周期内,会从生长到成熟再结出果实;而这些果实掉到地里去,又会再长成相同的事物,反复循环,就是一轮又一轮的,稳定的植物生长成熟周期。

于是我们的先人就选择了这些适宜农耕的作物,尝试着进行培育收割再种植,让人工种植植物成为了我们得以长期生存的食物供应。这样一来,人类终于从四处迁徙到定居在一个地方,依靠农耕种植实现自给自足的生活。

但种植显然不是一个容易的问题,我们的祖先遇到了许多困难,其中,有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就是:时间周期。

如何确定在什么时候播种种子,才可以收获到最丰盛的食物呢?这个问题在开始尝试农耕生活时,困扰了先人许久。毕竟种植的时间周期直接关系到能不能有充足的收获。如果播种的时间不正确,过早或者过晚,很有可能就会导致颗粒无收。即使只是说收割的时间不对,产量也会大幅度减少。

在当时,如果谁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就会被人们认定为救星,拥护为首领,也就是所谓的部落的族长,从此听从他的领导与教化。

而在我们华夏民族的上古时期历史中,这个解决了耕种大难题的人,就是伏羲。

作为是第一个掌握天地运行规律的人,他通过观察,对天地间自然现象有了自己的理解。可以说,是伏羲奠定了华夏文明最根本的方向,让天道和自然的观念流淌进华夏子孙的血脉当中。

那么,伏羲他究竟有了什么样的发现,而那些自然规律又是如何被他发现的呢?他又是如何将自己的观察发现运用到农耕生产,并真正地对此起到积极作用的呢?

说伏羲之前,让我们再来说说天文学。从人类观测天体,记录天象算起,天文学的历史少说也有五六千年了。它在人类早期的文明史中就已经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譬如埃及的金字塔、欧洲的巨石阵其实都是史前的天文遗址。说到天文学,今人能瞬间记起的,大概都是哥白尼的日心说;康德和拉普拉斯关于太阳系起源的星云说,进而谈及中国古代的天文学家,也只能说起一个祖冲之的名字。然而其实华夏对天文气象的研究并不落后于欧洲。按照古籍的记载,伏羲就是一个极其善于观察天象的人。"仰观天文,俯察地理",他经过长期对天文现象的观察,发现天空中有七颗最亮的星星,这七颗星星像一个勺子,始终连接在一起。当勺子的柄指向不同的方位时,天地万物的变化是不一样的,但这个过程却是循环往复的。经过进一步的观察,他总结了如下的规律:

一、勺柄指向太阳每天升起的方位。

这个时候天气变暖,万物复苏,是最适宜种植农作物的时候。

二、勺柄指向太阳升起最高的方位

则那时在这整个循环过程中是气温最高的时候,有时候河流还会干涸。

三、勺柄指向太阳每天落下的方位

这个时间段的作物开始成熟,树上的果实变红,地里的作物也愈发成熟。是可以收割的时候。

四、勺柄指向太阳升起与落下的正中间方位

寒冷来袭,万物凋零,花草都枯萎死去,也是食物最少的时候。

当勺子的柄重新指向太阳升起的方位,天气又会重新转暖,万物重又复苏。这种循环便完成了一轮,而又不停顿地继续往复,这种循环现象从未停止,而且中间也从来没有出现过例外,周而复始。

现在我们知道,这就是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是因为地球围绕太阳转,不同距离所产生的阴阳相推相演的变化现象。

穿越文章里,主角脑海中知道的现代科学知识其实就是他们最大的资本。但那都是上万年的积累流传。让我们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们是洪荒时期的古人,我们是生活在伏羲时代的原住民,我们要去发现和确定这种四时节律是多么的不容易啊。

肉眼所见,不过就是每天太阳会升起,也会落下。没有年份月份的意识,日子不过是一天天的重复,没有能记录时间流逝的东西,而气象就像在不知不觉间发生的诡谲变化。在这种只能够通过身体感受冷暖而无法预知的年代里,又该如何做到成功的播种呢?

伏羲用了一个很简单的办法。他用一根木杆,通过长期观察太阳与木杆影子的长短变化,首先确定了两个极点:天气最冷的时候,影子最长;天气最热的时候,影子最短。最长标记为太阴点,冬至。最短标记为太阳点,夏至。

在太阳与太阴相互运动中的两个中心点正好是阴阳二气运动中量变的分水岭。太阴向太阳运动,中点以前还是阴大于阳,所以称为"少阳",意思是阳少。同理,太阳向太阴运动的中点,称为"少阴",意思是阴少。

万物的消长变化,正好对应着这个循环过程,而这就是天地运行的四时模型,包含着对立、转化、消长与统一的伟大思想,也因此,后人称伏羲为八卦祖师。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这句话最早记载在伏羲的《易经》中。四象的确立,使得华夏民族从此有了对自然与气候的理性认识。少阳表示阳气发生对应春,太阳表示阳气最旺盛对应夏,少阴表示阴气发生对应秋,太阴表示阴气最旺盛,对应冬。春季万物发生,夏季万物生长,秋季万物收获,冬季万物收藏。

四象确立以后,为了将阴阳相互消长的现象表示得更为精确,他又在四象的基础上再次划分,即少阳中气,太阳中气,少阴中气,太阴中气,分别对应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而后人在秦汉时期又开创了以飞禽走兽论四象的说法,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四兽:青龙、玄武、白虎、朱雀。当然这就是后话了。

冬至,夏至,春分,秋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这个划分将周天分成八等份。这就是所谓的四象生八卦。

八卦并不是迷信,而是属于华夏的古老辩证法哲学。他是古人智慧的体现,是诠释天地万物的利器。在八卦确立之后,伏羲根据天地万物的情况与特征,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对八卦的每一个象进行了命名。

八卦的每一卦,都能相互转化和变通,互相搭配成六十四卦,意味着世间万象的变化。任务人事都在阴阳循环中产生与消亡。

据传,伏羲在卦台山画下了世界上第一个八卦阵。而后来的甘肃天水和河南境内还有伏羲的画卦台。伏羲在画卦台中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而在江苏东部海安县青墩遗址,也出土了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八个六爻的数字卦。很难想象,伏羲在没有任何科学知识的基础上,竟能够将四象研究到这个地步。

而后他又将太阳每一次的升起和落下定为一天,将一年分成24份,形成二十四节气,也对应了八卦的24爻。

四时、八卦与二十四节气的确立,无疑是华夏文明一个重要的节点。它让人类终于从懵懂度日中划开了一道观察天地的口子。人们终于掌握了四时变幻的规律。也因此,才能够开始大规模的农耕活动使游牧文明进而成为农耕文明,开启了改造自然的新纪元。

四时,年月日,二十四节气,阴阳八卦,这些任何一个正常的现代人都能够多少掌握的常识,在那个年代能够出现却是宝贵而堪称奇迹的。每个现在看来理所当然的发现,都是我们祖先长期不断的观察思考与总结的结果,都凝结了先人的智慧和毅力。

也有人提出,或许并不是伏羲一人之力发现的规律,而是由一代代人口耳相传,慢慢确定,最终经由伏羲进行整理和大规模的传播而已。但无论如何,那都是我们呢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人类对于世界的理解,从观察自然,观察万物开始。而我们的文明在萌芽之初,就已触及八卦,已开始对万物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细细想来,只能再次感慨华夏文明何其伟大壮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