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商学 > 论道 > 正文

杨澜:拉开人与人差距的,不是智商,不是学历,而是......

来源:国学讲堂 发布时间: 2020-07-20 10:40:26 编辑:夕歌

导读:职场中,70%的时间花在各种沟通(听说读写)上,真正完成任务的时间不足30%,造成群体工作绩效低的第一大原因就是“沟通不良”,而沟通不良的第一大杀手就是不会提问。

文 | 张一条

保持提问的姿态,也许正是这个瞬息万变时代的生存之道。

步入社会之后我们会发现一个现象,那些混得好,吃得开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沟通表达能力过硬。

空有智商和学历,却不会与人沟通,只是闭门造车的人,是很难有大建树的。

网上有一句话描述得很准确:

职场中,70%的时间花在各种沟通(听说读写)上,真正完成任务的时间不足30%,造成群体工作绩效低的第一大原因就是“沟通不良”,而沟通不良的第一大杀手就是不会提问。

学会提问,对人生的发展至关重要。

前不久,读者君很荣幸采访到了杨澜老师,并关于她的新书《提问》展开聊了一些话题。

让我们一起,听她讲讲关于提问的那些事儿。

提问,是成年人必须找回的能力

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院长教授詹姆斯·E·瑞安指出:我发现,无论出于何种原因,绝大多数人对于这个世界的好奇心都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减。

小的时候我们总是愿意问很多的“为什么”,天为什么是蓝的,花为什么是香的,我们是为什么而存在的。

那个时候我们总是愿意对一切寻根究底,提问好像就跟吃饭睡觉一样,是最自然不过的本能。

但是后来,这种本能渐渐消失了。我们变得越来越沉默,越来越不敢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想法。

我们是如何丧失这种本能的呢?

因为父母说:“你怎么一天这么多问题啊?安静点!”

因为老师说:“不要有那些奇奇怪怪的想法,就把我说的答案背下来。”

因为上司说:“你提这些问题,是在质疑我的决定吗?”

或者是因为,我们自己也逐渐丧失了好奇心,变得越来越懒。懒得提问,也懒得思考。

就这样,我们慢慢变成了一个沉默的,顺从的,不争不抢的成年人。

在采访中杨澜提到,这其实是我们逐渐丧失了探索能力的一种表现,所以作为成年人,我们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把这种提问的能力抢回来。

因为学会提问,真的对人生有很大的帮助。它能够改善一个人的认知与沟通的品质,甚至改变人生的轨迹。

提问,是打开世界之门的钥匙

先讲一个故事:

1990年,中央电视台的导演辛少英去北外招主持人,当时辛少英说,她希望招一个纯情一点,善解人意一点的人。

那是中央电视台第一次在社会上招主持人,按常理来说,这种情况下在场的人应该尽可能表现得温柔顺从,好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

但有一个女生却对这种要求感到有些不满,于是在面试中,她很大胆地“质问”辛少英:“为什么在电视上女主持人总是一个从属的地位,为什么她就一定是清纯、可爱、善解人意的,而不能够更多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呢?为什么中国电视屏幕上很少有职业女性的形象?”

这一连串的反问,非但没有让辛少英觉得无礼,反而让她觉得,面前这个女生非常有思想。

几天后,这个大胆的女生接到了央视的试镜通知,经过七次面试后,她走进了央视,登上了《正大综艺》的舞台。

她就是杨澜。

一个提问,就打开了一个人职业的大门,这便是提问的魅力和作用的所在:一个好的问题,能帮助我们在一干人等中脱颖而出,在短时间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而这个印象,有时就会帮助你走向成功。

粟津恭一郎在《学会提问:实践篇》一书中指出:“提问的差距造成了人生的差距。”

采访过程中杨澜也承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句话是对的。

从1990年主持正大综艺开始到现在,她对30年的职业生涯最大的体会是:提问像是一把钥匙,为她打开了这个世界一道又一道的大门,也为她不断创造新的机会。

提问,代表着人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它带领着我们去尝试一些新的领域,发现未知的世界,包括探索自己的内心,这是一个探险的过程,也是促进人们不断努力、不断前行的重要动力。

杨澜在新书《提问》中写了这么一句话:真正智慧的人,不一定知道所有的答案,但一定知道如何通过提问不断接近智慧。

当一个人用不断地提问去接近智慧时,他与其他人的差距,也就慢慢拉开了。

提问,也是一门学问

我们常常说“会说话的人,一张嘴就赢了”,其实这句话换成提问也同样适用。

因为“提问”和“说话”一样,都是一门学问。

初次见面的人怎么开始深度交谈?如何避免说完上句就在思考下句的尬聊?如果聊的话题太严肃,怎样峰回路转获得出其不意的好效果?

这都是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而在《提问》一书中,杨澜也对这些问题一一作出了解答。

在提问之前,先做足功课,是最基本的尊重

我们应该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别人来问一个问题,而这个问题是自己之前说过无数遍的,或是随手一搜就能找到答案的,这个时候我们的心情就会变得很糟糕,想要继续交谈的兴致也会大大减少。

人们都讨厌被问到智商不在线的问题,所以在提问之前,先做足功课就显得尤为重要。

杨澜也在书中坦言:当她开始发问时,唯恐自己问出愚蠢的问题,于是将每个问题都放置于某种知识背景之中,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接近对面受访者的认知水平。

所以每次采访,她都要做上10万-20万字的功课。

也就是这种苦功,让她能够问出一个又一个的优质问题,甚至在采访李昌钰博士时,因为问题问得专业,被李博士称赞“你都可以去做检察官了”。

一个优质的提问,能够快速获得别人的好感

在《提问》一书中,有这样一个故事:

2000年7月,俄罗斯总统普京访华,中央电视台记者水均益先生是当时的采访者之一。

在记者招待会上,普京回答问题的兴致并不是很高,在两个问题过后,水均益通过普京的表情和神态清楚地意识到,必须立刻改变谈话的方式,问点特别的问题“刺激”一下普京,否则这个采访很可能前景不妙。

于是,他放弃了原计划的有关俄中经贸合作的前景的问题,而改问道:“听说您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彼得大帝的画像,在俄罗斯历史上有不少时代令人印象深刻,比如彼得大帝时代、叶卡捷琳娜时代、亚历山大时代,当然还有苏联时代,您个人更倾向于喜欢哪个时代?”

普京最崇拜的人就是彼得大帝,所以他在听到这个问题之后,笑得一脸灿烂,采访的局面也被彻底打开。

一个好的提问,能够引起对方的情感共鸣,从而快速获得对方的好感,使双方在短时间内拉近距离,敞开心扉。

有时候,沉默比语言更有效力

杨澜在刚出道做主持人时,唯恐冷场,所以只要有空,就不停地说,有时甚至“抢”了搭档的话。

有一次,赵忠祥老师在办公室拿着一幅国画山水对他说:“看到了吗?好的图画讲究留白,你把纸面都涂满了,想象空间就没了,‘味道’就没有了。”

所以,并不是双方你来我往妙语连珠,连说上一个小时没有冷场才是好的气氛,该选择沉默的时候,我们应当选择闭上嘴巴倾听。

有一次杨澜去采访著名的经济学家林毅夫先生,谈到他的父亲在台湾去世,但由于旅行的禁令,他不能回去做最终告别的时候,林毅夫先生泪流不止。

这个时候杨澜没有继续追问,而是选择了沉默,因为她觉得这是对对方情感的一种尊重,而且这个时候他的情感已经说明了一切的问题,也不需要再去提问了。

所以知道如何留白,知道如何倾听,如何停止发问,也是提问的应有之道。

在《提问》最后,杨澜这样写道:

二十二年《杨澜访谈录》,上千位人物,上万次提问,就像是撞上再反弹的过程,那些新奇的、幽默的、感动的、困惑的、深刻的、忧伤的、热情的、痛苦的、愤怒的、宽容的……渐渐地,勾画出这个时代的缩影,也让我看到自己。

从肉体的生死,到精神的存灭,提问终极问题诱惑我们的认知不断深入时代的漩涡,继而再从湍急处跳脱。每一个不被吞没的思考者,都会忠诚于自己的好奇心。

保持提问的姿态,也许正是这个瞬息万变时代的生存之道。

努力成为一个敢提问,会提问的人吧。永远好奇,永远思考,让内心的疑问牵引着我们走向更高更远的地方,用提问的力量去帮我们推开一扇扇未知的大门,然后让自己变得更优秀,更卓越。

作者:张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