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养生 > 医药 > 正文

他出身名门望族,却倾力研究医术,自学成为一代把脉高手

来源:学问猫 发布时间: 2020-02-25 10:16:23 编辑:夕歌

导读:一般而言,子承父业发扬家学的类型比较多,而中途改行半官半医的比较罕见。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放着好好的官不做,去干医生这种辛苦的行当。周学海先生就是这么独特的一位。

中国传统医学发展到清代达到了一个高峰期,除了医学自身的发展规律之外,与中国传统哲学和思想的互动也关系巨大。新的医学理论新的治疗方法不断出现与时代背景关系密切。除此之外,医学的传承和医家的传承方式也引发了很多学者的研究兴趣。一般而言,子承父业发扬家学的类型比较多,而中途改行半官半医的比较罕见。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放着好好的官不做,去干医生这种辛苦的行当。周学海先生就是这么独特的一位。

周学海 字澄之,又字潜初、健之,安徽池州建德人。周学海家世显赫,可以说是“含着金勺子出生的”,他父亲是清代鼎鼎大名的封疆大吏周馥。熟悉近代史的朋友可能会知道,这位周馥不仅是李鸿章的得力干将,而且也是影响民国政坛的大人物,是复旦公学等几所高校的创始人。

周馥一共有六个儿子,周学海是老大,他从小受的教育很好,对文字、音韵、训诂、校勘这些清代流行的朴学领域都很熟悉和精通,加上自己后天努力,先中秀才,后中举人,再经殿试,赐进士出身。先后任内阁中书、浙江候补知府、河务水利同知等,诰授通议大夫三品衔。可以说仕途起步很稳当,发展前景也可预计不会差到哪里去。可是这时候,周家出了一个大事,即老三周学涵突然得病去世。去世前的一段时间,遍请名医都束手无策。这件事让周学海先生刺激很大,下决心专心钻研医学,自学成为当时最有名的把脉高手。《清史稿》里说他,“潜心医学,论脉尤详,著脉义简摩、脉简补义、诊家直诀、辨脉平脉章句。引申旧说,参以实验,多心得之言。博览群籍,实事求是,不取依讬附会。-----宦游江、淮间,时为人疗治,常病不异人,遇疑难,辄有奇效。刻古医书十二种,所据多宋、元旧椠藏家秘笈,校勘精审,世称善本云。”

中医讲究临床实验,周学海因为是通过自学靠对古医术研究起步的,所以在这方面的困难可想而知。不过,这位周老先生也很有办法,他是先做自己家的家庭医生,周家老四周学熙(后来成为中国工商业界巨子)有次高热多日不退,群医束手无策。周学海经仔细诊察,认为是迟发的麻疹,疹不易出,以致高热不退。一面采用《验方新编》中成方,一面嘱其妻徐氏与家人,以黄酒不断搓抹四肢降温。一夜过来,三弟疹发遍体,热退人安。

另外,在长年的做官生涯中,周学海随处行医,把办公室搞成了诊所。他除尽职尽责地办理好公务外,所到之处,无偿地为民众、僚属诊病开方。在他办公之处,常常是人头攒动,纸墨满桌,笔写不停,口嘱不断,以致废寝忘食。周学海中年之后,积劳多病,更是深感要“自疗疗人”,只有精通医学,才是唯一出路。

在专业领域方面,周学海比较精到是把脉。周学海认为,治疗疾病的关键首先要凭脉辨证,他能融汇《黄帝内经》及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书的有关脉学内容,对各种脉象进行形象化的描述,而且在传统的举、按、寻、推诊脉指法基础上,提出具有自己创见性的移指法、直压法等,对各种脉象的气血虚实寒热也予以详述。在他认真研究古人脉学内容基础上提出:诊脉时不应泥守古人之定则,归纳出浮沉、迟数、强弱等24字诊脉法则。为了后学执简驭繁,周氏将脉象又纳为浮、沉、迟、数、缓、急、大、小、滑、涩十纲,并引证《内经》及西医的论脉内容,详加比较,使人心中了然。

周学海先生的人格很高尚,尽管他家世显赫,自己也衣食无忧,但他淡泊名利,布衣蔬食;摒弃浮躁,潜心医道。他辑名家之书,扬众医之长,抒个人之见,以大半生之精力,呕心沥血,终于编著成《周氏医学丛书》这部皇皇巨著。

正如他的三弟周学熙,在书“序”中说,大哥“晚年乃举所属稿,手订成编,并取古书之最重要者,如《神农本草经》、王叔和《脉经》,精为校刊,以饷后学……而吾兄之心血亦瘁于斯矣,故未周甲而逝”为此,周氏殚精竭虑,年仅50岁,即离世而去。

周学海的后人,名人很多。三儿子周叔弢是著名的实业家、藏书家,曾任全国政协副主席。长孙就是著名史学家周一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