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养生 > 医药 > 正文

张文仲,善疗风疾精灸术,大唐御医列首位

来源:洛阳网—洛阳晚报 发布时间: 2020-07-06 09:13:13 编辑:夕歌

导读:自神农尝百草以来,我国的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有许多良医青史留名。其中,有一些与洛阳关系密切,他们或生于洛阳,长于洛阳;或在洛阳行医,著书立说……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古代良医的故事。

古人说,不为良相,则为良医。良相可以救世,良医可以救民。

自神农尝百草以来,我国的中医药文化源远流长,有许多良医青史留名。其中,有一些与洛阳关系密切,他们或生于洛阳,长于洛阳;或在洛阳行医,著书立说……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古代良医的故事。

张文仲像(资料图片)

一代御医张文仲

对古人来说,风疾是一种难缠的常见病。即使贵为皇帝,一旦染上风疾,也要饱受病痛折磨,甚至因此丧命。

何为风疾?古代医书有记载。《灵枢》中说,它是人体虚弱时,风邪入侵所致。风侵入脑,就会引起头晕,头晕又引起目眩,使人视物不清。

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也说:“风头眩者,由血气虚,风邪入脑,而引目系故也。”

三国时期,曹操就患有风疾,痛苦不堪。《三国志》中记载:“高祖苦头风,每发,心乱目眩。”他把华佗留在身边为自己治病,然而,即使人称神医的华佗,也没能将曹操彻底治好。

古人认为,“风是百病之长”,患了风疾,可用汤药、针灸或蒸熨来缓解症状。唐代时,治疗风疾最拿手的是张文仲。他在唐高宗、武则天当政时为侍御医,撰有《疗风气诸方》《随身备急方》等,帮许多人解除了病痛。

张文仲是洛阳人,《旧唐书》中记载,他年轻时,“与乡人李虔纵、京兆人韦慈藏并以医术知名”。到武则天当政时,他更是“诸医咸推文仲等三人为首”。可以说,他一生的重要成就,都是在洛阳完成的。

唐高宗患有风疾,发作时头痛目眩,不能上朝,常把政事交给皇后武则天处理。

张文仲是侍御医,对风疾的研究便更为细致。他提出风有124种、气有80种,治疗起来要因时、因人而异,如脚气、头风需要一直服药,其他则是随时发病随时处置。如果庸医不加区分地同样用药,就有可能“冬夏失节,因此杀人”。

后来,武则天让张文仲召集当时的名医编撰《疗风气诸方》,并令麟台监王方庆担任监修。张文仲“撰四时常服及轻重大小诸方十八首”呈上,武则天看了很高兴。

除了治疗风疾,张文仲还精于灸术,撰有《张文仲灸经》等。该书和《疗风气诸方》《随身备急方》等,后被唐代医家王焘收入《外台秘要》。

《外台秘要》成书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是一部医方大全,内容十分丰富。比如,在治疗眼疾的部分,书中收录了一个《张文仲方》,讲如何用乌贼鱼骨治眼疾。这部医书有一个原则,就是“不录针经”。王焘认为:“针能杀生人,不能起死人。若欲录之,恐伤性命,今并不录针经,唯取灸法。”

为唐高宗治风疾

王焘怕用针不当,伤人性命,不肯在《外台秘要》中收录针法。其实,在治疗唐高宗的风疾时,武则天也有同样的顾虑。

《新唐书》中记载,唐高宗仪凤三年(公元678年),“帝头眩不能视”。他的病情突然加重,汤药不能奏效,侍御医张文仲、秦鸣鹤提出:“风上逆,砭头血可愈。”

唐高宗李治身体不好,已不是什么秘密。史料记载,他从小与父亲唐太宗关系亲密,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唐太宗驾崩时,他便“哀毁染疾”。后来,他长居洛阳,饱受风疾困扰,时常“风眩头重,目不能视”,虽经多方诊治,却始终不能除根。

这次病情加重,张文仲判断是风逆所致。他和秦鸣鹤提出,可以用针刺头部出血,缓解病情。

武则天在帘后听了,怒道:“你们该杀!皇帝的头,怎么能针刺出血?”唐高宗制止了她,说:“御医议病,何罪之有?况且我晕得受不了,就让他们试试吧!”

结果,针刺之后,唐高宗浑身轻松,说:“吾目明矣!”武则天也如释重负,在帘后急忙拜谢,称:“天赐我师!”并对张文仲和秦鸣鹤大加赏赐。

俗话说,久病成医。唐高宗清楚自己的身体状况,也信任张文仲的医德和医术,才同意用针刺的方法治疗风疾。其实,这在当时,是冒了很大风险的。

针刺疗法的风险,在于“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张文仲虽精通医理,医术高超,却不轻易用针。他为唐高宗确定疗法后,具体实施针刺的人是秦鸣鹤。

秦鸣鹤籍贯不详,生卒年月也无记载。他因擅长针法被选为侍御医,并因这次为唐高宗治病而一举成名。

按《资治通鉴》中的说法,秦鸣鹤为唐高宗治疗风疾,刺的是头部“百会、脑户二穴”。

古代医书记载,百会穴“主目不明,恶风寒”,脑户穴亦“主头重痛”及“目痛不能视”。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中就说:“头重项痛,目不明………刺脑户。”这两个穴位极其重要,一旦失手,可能致残或致死。好在秦鸣鹤针法精妙,缓解了唐高宗的痛苦,否则,他和张文仲都要“吃不了兜着走”。

“料病如神”留美名

让张文仲扬名的另一件事,是他“料病如神”。

苏良嗣为人刚直,做事勤勉,武则天很赏识他。垂拱元年(公元685年),武则天拜他为相,次年又升其为文昌左相、同凤阁鸾台三品。

当时,宰相出入南衙,地位崇高,其他人见了都要避让几分。薛怀义仗着是武则天的男宠,在百官面前趾高气扬,谁都不放在眼里。

一天,苏良嗣正在南衙,薛怀义来了。他傲慢无礼的样子激怒了苏良嗣,这位年已八旬的宰相命人将薛怀义拿下,左右开弓,“批其颊数十”。

薛怀义捂着被打肿的脸,去找武则天告状。没想到武则天并不在意,只说:“南衙是宰相往来之地,你应该从北门出入,不要去冒犯宰相。”

天授元年(公元690年),苏良嗣被罢去文昌左相之职,仍授同凤阁鸾台三品。当年三月,宰相韦方质遭到酷吏陷害,他一向与苏良嗣关系不睦,此时便加以攀诬。苏良嗣受此惊吓,终日忧惧,一次早朝时伏地跪拜,突然就晕倒了。

武则天忙命人送苏良嗣回家,又派侍御医张文仲、韦慈藏跟去诊治。张文仲说:“此因忧愤,邪气激也。若痛冲胁,则剧难救。”意思是说,苏良嗣乃忧愤成疾,病情危重,如果疼痛扩散到肋下,就很难救治。

两个人在苏家守候了一会儿,苏良嗣果然感到肋下绞痛。张文仲又说:“若入心,即不可疗。”正如他所料,苏良嗣“俄顷心痛,不复下药,日旰(gàn)而卒”。

从早上晕倒到傍晚去世,苏良嗣病情发展的每一步,张文仲都了如指掌。朝廷上下对85岁苏良嗣的死并不意外,倒是对张文仲的“料病如神”赞叹不已。

苏良嗣死后,武则天为这位老臣废朝三日,并命百官前去吊唁。至于张文仲,他后来又担任尚药奉御,一直深受武则天信任。

久视元年(公元700年),张文仲在尚药奉御任上去世。他的出生时间不详,年龄因此也是个谜。

(洛阳晚报首席记者 张广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