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投融资 > 并购 > 正文

新希望乳业的“海航梦”:只要并购速度够快,亏损就追不上我

来源:李珂 发布时间: 2020-05-08 13:16:11 编辑:夕歌

导读:海航“买买买”的故事最终演变为一场并不成功的“卖卖卖”的戏码;但在我国的西南腹地,实业巨头——新希望集团的“收购梦”仍在继续。这次的主角,变成了新希望集团旗下从事乳制品业务的上市公司:新乳业。

文 |  李珂

3月初,海南省政府牵头成立了“海南省海航集团联合工作组”,实际上接管了海航集团,海航也因此成为新冠疫情的首批“受害”企业之一。

据华尔街日报报道,此举,意味着这家以激进收购闻名的企业集团在2017年启动的大规模债务削减计划没有成功。

1000万起家,20多年时间,海航集团从一个一架飞机也买不起的小公司,借助并购扩张,成为资产过万亿,年收入近7000亿元的超级巨头,这火箭式的发展速度,确实让人震惊。不过,自从2017年遭遇监管紧缩后,横跨地产、金融、旅游和航空多个领域、资产规模高达万亿的海航系不复往日风光,开始不断出售资产。

海航“买买买”的故事最终演变为一场并不成功的“卖卖卖”的戏码;但在我国的西南腹地,实业巨头——新希望集团的“收购梦”仍在继续。这次的主角,变成了新希望集团旗下从事乳制品业务的上市公司:新乳业。

01

任性,不一定真有钱

五一长假的最后一天晚间,新乳业发布公告称,拟以17.11亿元的代价收购宁夏寰美乳业100%股权。同日晚间,新乳业披露公开发行A股可转换公司债券预案,拟募资不超过7.18亿元投资用于收购寰美乳业40%股权项目及补充流动资金。

公开信息显示,寰美乳业位于宁夏地区,旗下控股子公司夏进乳业系宁夏龙头乳制品企业,旗下产品遍布宁夏、陕西、甘肃等西北地区。

数据显示,2017、2018和2019年1-11月,寰美乳业营业收入分别为13.7亿元、14.8亿元和13.8亿万元,三年复合增长率为7.57%。净利润分别为8000万元、7800万元和1.1亿元。三年复合增长率为11.2%。

一业内人士表示,通过此次并购,新乳业将覆盖西北区域市场,将西南、西北连成一片。公司也表示,本次并购能拓展经营区域,扩大经营规模,提升公司综合竞争力和盈利能力等。

在某投资者论坛上,一分析人士乐观地表示,如果顺利并入年销售15亿的夏进乳业,新希望就可以越过70亿元营收的关口。结合今年以来消费市场高涨的健康需求,尤其是对富含免疫和营养物质的低温鲜奶需求增长显著,如果存量和增量同步发力,新乳业有望年内冲击百亿营收目标。

不过,也有投资者提出质疑:上一笔收购还在“拖沓”中,怎么又开始“买买买”了?

他所指的“上一笔收购”,指的是去年4月,新乳业对福州澳牛55%股权的收购案,后者的纯牛奶、乳饮料、巴氏奶、酸奶等产品在华南拥有一定知名度。

不过,今年3月,新乳业发布公告称:因新冠疫情影响,福州澳牛资产将无法按时并入新乳业设立的子公司,预计延期3个月至6月30日。事实上,此次延期并非首次,双方早在2019年12月31日就已计划展开并购但并未完成,于是,才延期至3月31日。

从收购计划的延后至少可以看出,纵使有新希望这个大“金主”,但新乳业当下也并没有那么“不差钱”。

事实上,从业绩报告可以看出,新乳业目前账面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仅为4.0亿元,偿付短期负债尚有较大压力。本次并购寰美乳业,新乳业需先期支付10.3亿元自筹资金也很有可能采用银行贷款的方式筹集,届时新乳业资产负债率恐怕会超过70%。

从二十年前刘永好喊出“联合舰队”的口号至今,新希望的乳业板块虽然波折不断,但豪赌仍在继续。

02
迷茫的“舰队”


自开创以来,新希望走的是和蒙牛、伊利不同的路线。新希望想和这些大品牌在常温牛奶领域正面竞争,在彼时(乃至当下)的市场状况下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性。

不过,这两大品牌对于“时效性”更强的低温市场(酸奶、巴氏奶)就鞭长莫及了——内蒙古牛奶产量再高,也不可能在保证全程冷链的前提下,把15天以内保质期的产品卖到全国各地。

于是,新乳业一开始就将并购作为其主要增长模式。因为,新乳业的产品体系以低温液态奶为主,而低温奶又具有保质期短、销售半径限制等要求,无法像其他乳企一样快速成长为大型企业,而并购,则可以称得上是最有效的捷径。

早在2001年,刘永好就曾表示,新希望乳业要组建一支乳业“联合舰队”,在乳业投资10亿元,以拉动20-30亿元的存量资产,使得乳业销售额达到50-60亿元。

2001-2003年,新希望对全国各地的乳企展开了强势收购。当时,新希望乳业对未来的发展规划是,通过收购得到渠道资源、品牌资源和团队,整合完成后区域市场形成联动,进入全国前三甲。

简而言之,新希望乳业计划整合一大帮区域“小兄弟”,就是为了在即将到来的整个乳制品行业的消费“升级”前做好充分准备。三大品牌在常温乳制品方面已经“船大难掉头”,而新希望这样旗下一票地方性小而轻的品牌在普及低温产品时,反而更有优势。

现实是,随后几年,新希望在乳业领域面临的问题小到处理国企职工买断工龄,大到对11家乳企的整合,每一步都很艰难。

据新金融报道,被新希望乳业并购之后,云南蝶泉、安徽白帝、青岛琴牌等企业职工都曾有过上街、堵政府大门的行为,他们的矛头指向是政府对他们历史问题处理不公。单是因为稳定员工、给员工发放补贴,新希望在最初几年就花费了500万元。

牺牲利润的扩张方式最终也给新希望乳业带来了巨大的财务负担——公司因此连续亏损了8年才得以翻身。

但这并没有阻挡新希望乳业的收购梦。

扩展战略贯彻至今,新希望乳业旗下共有 37 家控股子公司、13个主要乳品品牌、15座乳制品加工厂,12个自有牧场。其中包括西南大型低温生产基地郫县工厂、京津冀区域智能化程度最高的低温工厂满城工厂、华东区绿色智慧全透明工厂肥东工厂,以及“华西”、“雪兰”、“双峰”、“白帝”、“琴牌”、“南山”、“三牧”等区域品牌等。

不过,看似壮大的“联合舰队”给新希望乳业带来回报并不“立竿见影”。

03
现实是残酷的


从近年的业绩来看,新乳业营收虽有所增长,但是归母净利润几乎处于停滞状态。

招股书显示,2014年-2018年三季度,新希望乳业的营收分别为35.32亿元、39.15亿元、40.53亿元、44.22亿元、37.25亿元;净利润分别为0.59亿元、2.97亿元、1.46亿元、2.16亿元、1.75亿元。从营收体量来看,新希望乳业的规模还不够大,距离实现“中国鲜奶第一品牌”的战略目标仍有一段距离。

而子公司迟迟不能释放利润,导致新乳业净利增长也陷入停滞。

今年初发布的业绩报告显示,2019年新乳业营业收入约为56.75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4.14%;营业利润约为2.6亿元,同比增长0.96%;利润总额约为2.7亿元,同比增长0.33%;净利润约为2.4亿元,同比增长0.34%。

此外,受疫情的影响,新乳业今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10.55亿元,同比减少13.66%,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64亿元。而新乳业上年同期营收为12.22亿元,盈利2264.11万元。这也是新乳业上市以来第一次单季亏损。

另外,新乳业这种特殊的经营模式,使得新乳业管理层级增多的同时,也拉低了公司净利率。

据界面新闻报道,新乳业净利率不足5%,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与新乳业同样是区域乳企的科迪乳业和燕塘乳业净利率分别为10.1%和8.7%。

多年并购和投资,使得新乳业资产负债率已达到62%。2019年,新乳业的全部有息负债为19.18亿元。其中,短期借款为13.63亿元,长期借款为4.18亿元,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1.37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独立上市,新乳业最终不得不通过一份招股书将这些子公司的经营业绩“昭告天下”。这时候,大家才发现:原来这些收购回来的子公司经营业绩参差不齐,有些每年豪赚数千万,有些微盈微亏,少部分企业也会亏损小几千万。

结合母公司整体营收来看,新乳业旗下真正赚钱的企业主要还是集中在四川和云南两省,这也间接说明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新希望乳业至今仍是一家区域性的乳业公司。

面对增长乏力,新乳业又寄希望于老方法,通过收购更多区域品牌来提振业绩。例如——寰美乳业以及前文提及的、被二度“搁浅”的福州澳牛收购案。

一边是收购已久,迟迟不能盈利的子公司;另一边又是越来越高的负债率,新乳业面临的经营压力不容忽视。此外,在不断扩张的过程中,品牌杂乱、定位不清晰等问题也随之暴露,这对新希望乳业未来的品牌整合能力提出了新的考验。

后记:


“低温奶”是新乳业的命门。

但不论你承不承认,中国消费者已被三大品牌“教育”的只知道常温牛奶而不知道低温牛奶了,甚至还有不少人觉得超高温UHT灭菌的才是好的。即便消费习惯先进如上海,低温奶的渗透率也不过70%——要知道,上海一座城市贡献了接近三分之一的巴氏奶消费量。

更何况,还有一个叫做“超巴奶(超巴氏奶)”的,更适合中国国情的解决方案在后方虎视眈眈。

所谓超巴氏奶,就是使用超巴氏杀菌工艺技术杀菌的牛奶。超巴氏杀菌技术是指杀菌温度为125-138℃,保持2-4s,并将产品冷却到7℃以下贮存和销售的技术,这项技术其实是巴氏杀菌技术的一种。在不需要冷藏、不需要添加任何防腐剂的条件下,超巴奶的保质期可长达1.5-8个月。

可以说,这是一种能够保留和巴氏奶一样口感,又克服了巴氏奶保质期过短这一难题的杀菌技术。

如果用饮料来做类比,巴氏奶和超巴奶的区别就是低温NFC果汁和常温NFC果汁,亦或是统一茶瞬鲜和香飘飘果汁茶的区别——谁会认为茶瞬鲜卖得过香飘飘果汁茶呢?看看两家企业对上述产品的重视度就知道了。

最新的消息是,2020年,除了婴幼儿配方奶粉外,成品液态奶,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文本中提到的“超巴奶”进口量将会全面增加。

对于区域乳企的生存现状,业内常有人说,“挺住,以后液态奶这一块终归会是低温奶的市场”。

但现实问题是,多久以后?部分企业挺得到那一天吗?

可以说,喊了十几年的液态奶行业转型,依然路漫漫其修远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