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张氏 > 正文

张猛龙碑

来源:百度百科 发布时间: 2020-03-16 16:14:18 编辑:蝶舞

导读:《张猛龙碑》全称《魏鲁郡太守张府君清颂之碑》。此碑立于北魏正光三年(522年),碑上无撰书人姓名。书体为楷书。现藏于山东曲阜孔庙之内。

创作背景

此碑为郡邑吏民颂扬鲁郡太守张猛龙的德行而建。张猛龙史书无记载,不知其详,但据碑刻所记,他是一个兴办学校的人。朱彝尊在《曝书亭集》中说:“《魏鲁郡太守张猛龙碑》,建自正光三年,其得列孔林者,以当时有兴起学校之功也。”北魏时,崇信佛教,较之魏晋清谈尤甚,张猛龙能在那个时候尊师重道,兴办学校,可以说是一个介然特立的人。 

从大的背景来看,北魏时期, 社会局势动荡不安, 人们通过佛教思想得以精神寄托、安慰。同时期,孝文帝推行汉化政策、实施改革、积极吸收南方文化,不但促进了农业、手工业的发展,而且人民生活水平和书法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那时,人们不断修建寺庙,造石窟以求消灾得福。同时,由于佛道、老庄思想的渗透,北朝倡导尚武精神,同时也使《张猛龙碑》流露出豪放纵逸的艺术风格。 [4] 

艺术鉴赏

笔法

《张猛龙碑》的笔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点:1.笔法主要基调是方圆兼备,以方笔为主。2.少数字近方少圆,点画较为方博。3.少数字近圆少方,点画以提为主,提中有顿。4.部分字有行书笔意。

《张猛龙碑》以方笔为主,方、折果敢迅疾,意趣横生,笔处棱角分明,笔画上表现了力的强度;气质上豪健泼辣,浑劲厚实。亦用圆笔,圆笔凝重端稳,气势雄强,笔锋雄强敦厚,潇洒自然,创造了一种天真活泼,激越昂扬的意境。

以下是对于《张猛龙碑》典型用笔的简要分析:

一、点法

魏碑中的点画,凡点必侧,不是向左倾,就是向右倾,《张猛龙碑》中的点画,虽以方笔为主,但在点画的运用上,亦合乎“侧锋峻落,回锋收笔”的书法美学原则。

二、横

《张猛龙碑》的横画,以方横为主,亦有圆者。横画沉着厚重,气势雄浑,符合当时北朝人粗旷的性格特点。起笔有藏有露,变化多端,其基本写法为逆锋起笔向右折,竖下笔,截成方头,然后再往右行,行至末端稍提笔,顿笔,然后,向左回锋收笔。《张猛龙碑》最富有特点的横画便是左低右高之势,横画起笔或圆或方,起笔角度多变;横画向右上方倾斜,呈俯仰之势;横画重叠,却各具姿态,无一雷同。如“辞”字:“舌”部首笔露锋竖切取侧势,然后捻管外旋,笔毫由侧锋转为中锋,至尾端提锋收笔。次笔,藏锋入笔,体态向右上方倾斜,方圆结合,中实内涵。“辛”部,横画较密集,长短横交错,用笔方法大同小异,但却通过粗细和体式的变化,安排的自然天成,妙趣盎然。

三、竖

《张猛龙碑》中竖画的形态主要有两种,一是垂露,二是悬针。笔锋先由下而上逆行,顿成方笔;稍提笔,中锋向下运行,至末端顿笔,回锋向上收笔; 悬针与垂露的差别主要是收笔的动作,一是笔回,二是意回。

四、撇

《张猛龙碑》中“撇”的形态有很多种,主要有短撇、长腰撇、竖撇、回锋撇等等。此碑的典型撇法是长撇,具有飘逸多姿、曲中尽美的特色。起笔或方切或圆转,方圆富于变化;翻锋转入中锋行笔,略有弯意,笔意自然;至收笔处笔锋稍停,在向左强力撇出。如“春”字的撇画,较方厚,逆锋先向右上,顿笔后回转笔锋向左下方撇出,要中锋行笔。 撇画较长,笔画富有变化,显得强而有力。

五、捺

《张猛龙碑》中的捺画,笔势开张,其形态呈一波三折,其关键处是在笔锋行至捺根部位时。起笔或藏于前一笔画之中,或切锋起笔;捺画较平直,少弧度; 收笔形态多变,重按撇出,呈方切之态,或转笔回锋,向左上收笔,形方亦圆。如“之”字的捺画,竖切露锋起笔,著力过笔涩向右下,至尾端,笔尽势收,气势逆回有力。

六、钩

《张猛龙碑》中钩法形态多变,或方劲有力或呈外方内圆之态; 笔法丰富,或提或按,或抢或蹲,出钩方向也不尽相同。书写方法为出钩前要蓄势,然后顺势捻管调锋剔出,力量凝聚在尖端,给人以键、锐之感。 [5]

线条

《张猛龙碑》线条爽朗、劲健,线条在笔者的书写中运动,再加上技法的巧妙运用,运动在不规则中震颤,线条的轮廓戥呈现出微小的起伏变化,赋予了线条自己的生命力。《张猛龙碑》工整而不呆板、清逸而不浮华、秀雅而不媚俗,属于写刻双能的难得碑版。

由于是碑刻的原因,《张猛龙碑》的线条挺立,如长刀大戟,可口锋利,大多都是斩钉截铁的方形起笔,线条挺立,刚硬稳健,但是比起前期的造像记,从《张猛龙碑》身上己经可见南北的融合,逐渐的趋向于秀逸了,从稳健的线条中,能看出撇捺的秀美的弧度,可见己经融入了南方帖学的笔意,不再像前期那么的生硬。 [6]

结体

在结体上,其一,整个碑刻布局安排自然,疏密有度。《张猛龙碑》字形的疏密是由笔画的粗细变化形成的。魏碑自隶书演变而来,而隶书在汉代形成,从汉代的书法、瓦当,印章中都可以看出,随字形结构的疏密程度来安排笔画,可以看出分配并不均匀。邓石如形容这类字结体为“字画疏处可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其二,主次错落相应,布白虚实结合。《张猛龙碑》中最突出的地方和隶书相同,便是横画与撇捺,竖线相对与横画与撇捺来说较收敛一些。有些竖线,例如“有”这个字的悬针竖划也为长而挺拔之笔,但纵观整个刻石布局,并不是主流。主笔是一个字的突出炫熠之处。《张猛龙碑》之所以能有细密之妙,正是因为它放的开、收的住,也就是富有大胆放疏之处。大胆而又巧妙的布局,才能于虚实之中从生态势。如“节”字右上的大块布白,使整个字内紧外收,赋予字以一种特殊的生命之美。其三结字错落生趣。《张猛龙碑》虽体势欹侧,但统一性很强。疏密变化为求体势之美,而错落变化为的是打破常规法度,求的是一种“丑”美。这也是魏碑的共同之美。如“露”字的上半部分是向左错位,“侍”字下竖钩与正常写法相比是向左错位的变化手法。几个字都为左上右下的变化之势,更夸张的字如“归”字的下一横掠笔更为夸张。这种变化方式在洛阳时期的楷书中时常见到。《张猛龙碑》中蕴含着很浓厚的篆隶的味道,北魏石刻有很多的书者,工匠随意的增减笔画。通过《张猛龙碑》就不难看出魏碑中字形纷繁,异字连篇。 [7]

章法

《张猛龙碑》的章法形式也迥异于其他同时期的碑版、墓志等书法作品。墓志、造像由于书写空间的方正、狭小,故而多有界格,字距、行距较为均匀、齐整。章法形式上给人以规范整肃之感。而《张猛龙碑》的形质较大,通篇气势恢宏,章法上讲求行距大于字距,注重纵行,不拘横列,势取纵式,是北魏书法作品中较为独特的章法风格。在行与行、字与字之间,注意左顾右盼、疏密有致,“阴阳调合”,有韵律感鲜明、跃动感强烈的艺术效果。 [8]

名家点评

清·杨守敬:“书法潇洒古淡,奇正相生,六代所以高出唐人者以此”。(《学书迩言》) [4]

清·包世臣:“正书《张猛龙》足继大令,《龙藏寺》足继右军。”(《艺舟双楫》) [4]

清 康有为:“后世称碑之盛者,莫若有唐,名家杰出,诸体并立。然自吾观之,未若魏世也。唐人最讲结构,然向背往来伸缩之法,唐世之碑,孰能比《杨翚》、《贾思伯》、《张猛龙》也!其笔气浑厚,意态跳宕;长短大小,各因其体;分期分批行布白,自妙其致;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藏奇崛于方平之内,皆极精采。作字工夫,斯为第一,可谓人巧极而天工错矣。”“《张猛龙》为正体变态之宗。如周公制礼,事事皆美善。”“《张猛龙碑》结构为书家之至,而短长俯仰,各随其体。吾于正书取《张猛龙》,各极其变化也。”(《广艺舟双楫》) [8]

清·沈曾植:“光绪中叶,学者始重《张猛龙碑》。然学如牛毛,成如麟角。北碑惟此骨韵俱高,敛分入篆。信本(欧阳询)晚发瓣香,始皆在此。醴泉(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的近而度不和,化度(欧阳询《化度寺碑》)骨近而气不雄,信手造谐不可几也。”“风力危峭,奄有钟梁胜景,而终幅不染一分笔,与北碑他刻纵意抒写者不同。”(《海日楼札丛》) [8]

现代·启功:“真书至六朝,体势始定。着重羲献之后,南如贝义渊,北如朱义章、王远,偶于石刻见其姓名。其他巨匠,淹没无闻者,不知凡几,盖当时风尚,例不书名也。《张猛龙碑》在北朝诸碑中,允为冠冕。龙门诸记,豪气有余,而未免于粗犷逼人;芒山诸志,精美不乏,而未免于千篇一律。惟此碑骨格权奇,富于变化,今之形,古之韵,备于其间,非他刻所能比拟。”(《论书绝句》) [9]

后世影响

《张猛龙碑》为唐楷的形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唐初楷书大家欧阳询、虞世南就直接受《张猛龙碑》的影响。直到清代碑学的再次兴起,魏碑从新受到重视,当时持别提倡《张猛龙碑》,许多书法家如王遐举、徐本一、涂庆宝先生等无不受到《张猛龙碑》的影响。清代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将《张猛龙碑》列为“精品上”。自此,历代的书法家在创新变革中也多从《张猛龙碑》汲取有益的精髓。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邮政局为了展现中华民族书法艺术的风采,于2007年11月15日发行特种邮票《中国古代书法——楷书》,其中一枚便是《张猛龙碑》(右图第一排第二列)。 [11]

张猛龙碑

版本信息

诸家对此碑之考据不尽相同,宜综合全面审之,而不能以一字之时代定全拓之时代,因为此碑拓本涂描伪本甚多。

明中叶拓本,首行“不复具载”之“具”字中间第三短横完好,明末其间已泐一小块。第二行“周宣王时”之“时”的“日”部完好,而且下也不连石花,稍晚则与下石花连。“时”右边寺部可见三横。第十八行“冠盖普”之“盖魏”之间石花仅如指顶,与两间均不相连。

明拓本,第二行“时”之寺部尚可见两横第十行“冬温夏清”之“冬”字完好无损,稍晚则“冬”字第二撇末端已有泐痕。第十七行“庶扬烈”之“庶”字完好。第十八行“盖魏”间石花增大,但未伤及“盖”字。

清初拓本,第十行“冬”字第二撇末端微损,第十八行“盖魏”间石花已上连“盖”字左下,“魏”字完好。

雍乾拓本,“盖魏”两字皆半损。

乾嘉拓本,第十行“冬温夏清”之“冬夏”虽损犹存,第十八行“汉冠盖魏晋河灵”七字全损。

咸道拓本,第五行“第三子”之“三”字完好,第八行“松”字右下完好。稍旧拓本,首行“具”字右上尚未与石花相连,第六行“武宣王大沮”之“大”字完好。

近拓上截漫漶,损泐字画更多,远不如稍旧之拓。另外此碑在明清之间均未拓碑额与碑阴,完全者当为较晚拓本或碑额、碑阴系后配。 [12] 

参考资料

1.  杨建峰主编.中国书画大系 中国传世书法[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15.08:85

2.  张思良编著.名帖释读[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09:213-231

3.  贺云翱主编.中华国宝图典[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4.01:450

4.  罗红胜,霍梦园.浅析《张猛龙碑》艺术特点及成因[J].魅力中国,2016,(第33期).262-263

5.  周宇.《张猛龙碑》笔法浅析[J].美与时代,2014,(第14期).82-83

6.  周聪敏.浅析魏碑《张猛龙碑》的风格特点[J].青年文学家,2012,(第15期).140

7.  卢志焱.对《张猛龙碑》的初步理解[J].长江丛刊,2018,(第4期).17-19

8.  钟明善编著.张猛龙碑[M].西安: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05:5-6

9.  沈鸿根著.历代楷书名作鉴赏[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3.05:58

10.  张剑.略谈魏楷《张猛龙碑》的艺术特征[J].艺术品鉴,2017,(第8期).224,240

11.  郑晓华,宋涛.展示经典魅力:《中国古代书法:楷书》邮票背景资料[J].集邮,2007,(第11期).6

12.  马博主编.书法大百科 第12册 图文珍藏版[M].北京:线装书局,2016.01:193

标签:张猛龙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