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张氏 > 正文

走进张高丽的家乡:张氏族人世代聚居繁衍的福地

来源:张氏宗祠 发布时间: 2020-04-07 15:08:54 编辑:夕歌

导读:近日新华社推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人物特稿。从福建晋江东石镇潘径村走出的张高丽,在诗中描写家乡,一时间,这个小渔村受到广泛关注。

家  乡

张高丽

在东海边上的小村庄

那是我可爱的家乡

绿色田野

银白浪花

家乡是一幅美丽的图画

在东海边上的小村庄

那是我可爱的家乡

稻谷花香

鱼儿满仓

乡亲是勤劳的人民

在东海边上的小村庄

那是我可爱的家乡

百姓嘱托

永生难忘

希望是燃烧的火焰

(诗文据新华社)

策划/高立新 采写/王晓明 唐山

近日新华社推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人物特稿。从福建晋江东石镇潘径村走出的张高丽,在诗中描写家乡,一时间,这个小渔村受到广泛关注。

记者走访潘径村这个美丽的东海边的小村庄,寻找诗中的那些地点那些故事,感受美丽风光和风土人情。

舌尖上的潘径村:紫菜、花蛤、雨伞三大特产

头水紫菜口感细腻绵软,冲上开水就能喝;花蛤个大肉肥味美,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

2012年12月25日,出晋江火车站,乘车走20多公里后,来到东石镇潘径村。潘径是个张氏村落,这里几乎人人姓张。很早以前潘径村被叫做“塘边”,因村北原有大沟涧数条盘旋曲折,根据其地貌特征,又名盘涧(土名破涧),解放后取其谐音定名“潘径”。

“到潘径村,可以去看看海边的风光,那里有渔民的渔船,渔民在收获紫菜,在捕捉鱼虾……”村里的张老伯建议我们。

沿着村道,渐渐深入探寻这个小乡村的美景。这个典型的闽南小渔村,人们生活质朴,一些老人悠闲地坐在路边聊天,很多老人甚至听不懂普通话,只能用闽南话交流,他们并没有因为村里出了个大人物而心境发生改变,人们还是依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平常农民简单的生活。

顺着村道行走,看水泥道两旁,一幢幢精美的小楼,让人心情舒畅。大约走10分钟,来到观海亭,海边茂密金黄的草梗随微风慢慢摇曳,海堤边上停靠着几艘渔船,其中几艘渔船的渔民正忙碌着搬运着从紫菜养殖场运来的一筐筐紫菜,好一幅“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丽画景。

来到海边一小坡上的亭子,站在亭上向远方望去,一望无际的大海让人心旷神怡。本想向渔民购买一些美味紫菜,但渔民说,现在搬运的紫菜是不能食用的过季节紫菜,是收来给养殖的鲍鱼吃的,想要紫菜可是要来对时间。

靠海的潘径村,最著名的要数这里的紫菜、花蛤养殖了。这里出产的头水紫菜,口感细腻绵软,冲上开水就能喝;而花蛤个大肉肥味美,因此这两种海产品深受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此外,这一带还以制伞而闻名全国,因伞业产品量大质优,是全国最大的伞具制品及制伞原辅材料生产和出口集散地。2003年10月,东石镇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日用杂品工业协会授予“中国伞都”荣誉称号。

一位养殖紫菜的张姓渔民说,解放前的潘径村并不富裕,按特定的地理条件,把大量的良田改建成盐场;因此早年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依靠盐业和出海捕鱼过活,后来盐场渐渐没落。到了改革开放后,这里有了村办和民办小型加工企业,近十多年来,捕鱼、海上养殖、民营企业和外出打工成为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母校侨声中学:张高丽是首届学生会主席

当年学校特意划出一片地,让张高丽在地里种植地瓜,以补贴家用,帮助他顺利完成学业

离开潘径村,驱车大约半个小时来到东石镇侨声路上的侨声中学,当年张高丽就是从这里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厦门大学的。

踏入校门,映入眼帘的是8000平方米的扇形“仁和广场”、气势恢宏的怀情楼。作为学校65届学生的优秀代表张高丽,学校倍感自豪,作为母校的荣誉,怀情楼LED屏上滚动播放着祝贺张高丽校友当选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的字幕。

侨声中学校园占地面积205亩,建筑面积近6万平方米,在校师生近3800人。拥有“教学、科技、信息、劳技、艺术、体育”等“六大中心”,是一所颇具闽南侨乡特色的花园学校。

学校U型干道从校门直通校园深处,广场弧端竖立有24根石雕灯柱,广场中央堆砌着几块海边奇石,海石上篆刻着“育人铸人”四个金色大字,无时无刻不提醒着学校办学的方向。相传朱熹到东石讲学时赞叹“此地真仁爱和平之境域也”,后来“仁和”就成了东石的别称雅号。而“仁和、成功”的办学理念也是该学校的宗旨。漫步在侨声校园,你不得不为它宏大规模和轩昂的气势所折服。

在广场左侧的地理、生物、植物园,还可欣赏学校精心制作形象逼真的动植物标本和地理模具,以及造型奇特的假山及漫池碧绿的睡莲。那重重叠叠的朵朵睡莲紧挨在一起,清风徐来,带着清香的满池荷花随风轻轻摇曳。不远处的凉亭里,学生正悠闲地坐在亭中翻阅书本。在广场一侧摆放着的浑天仪、日晷更增加了学校的人文气息。

虽然学校已经风风雨雨走过50多载,却依然处处散发出现代气息。怀情楼的背后连片教学楼,广场东北方向高标准的塑胶跑道以及硬件设施齐全的体育馆,都让人惊叹学校的高水准。

这所颇具闽南侨乡特色的花园式学校是无数的华侨倾注了大量心血建成的。无论是学校的教学楼、师生公寓楼,还是体育场馆、广场、图书馆,甚至实验室、会议室、阅览室、校园雕塑等等,几乎每处建筑都刻有捐资助学的侨亲或校友的名字。印象深刻的还有,这里的学生个个都洋溢着青春自信的笑容。

学校高一(9)班的许同学说:“老师跟我们讲起过张高丽学长的故事,鼓励我们要向学长学习。老师告诉我们,学长当年家里条件不好,但是学习刻苦,学校为了让贫穷的学长完成学业,特意划出一片地,让学长在地里种植地瓜,以补贴家用,帮助他顺利完成了学业。”据许同学说,老师告诉学生们,当年学长张高丽还是学校的学生会、乒乓球协会的创办者,当年张高丽还担任了学校的第一届学生会主席。

学校的建筑多为新式建筑,穿过怀情楼一直往里走可见一座名为集贤楼的建筑相对比较老旧。从学校的记载来看,这个建筑楼有可能就是当年张高丽学习的地方。

张氏宗祠:传统闽南红砖瓦古厝

张高丽出身贫困家庭,年迈的三哥依然生活在村子里,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在村子里穿行。

潘径全村皆张姓,因此张氏宗祠被设立在整个村子中央。张氏宗祠是一座典型的闽南建筑的古厝,屋顶正上方采用了“燕尾式”屋脊,两端吻头高高上扬,尾部尖细,给人以纤巧华丽,活泼跳动的视觉感受,就连顶板上的漆金木雕同样引人注目。

在屋顶板上雕有人物、山水、花鸟等图案,且图案层次分明。在金箔的包裹下,与宗祠内大量的各式彩绘图案交相辉映,让宗祠显得格外金碧辉煌。此外,宗祠大量采用花岗岩材质,大门两侧装饰形式多样,大量历史题材的装饰性石雕,既有龙凤麒麟,也有鸟兽鱼虫等图案,以及装饰性极强的八宝,博古吉祥图案和各种文字诗词,对联,整个建筑装饰起到了画龙点睛作用。

村民介绍,潘径村其实是一个很普通的闽南小渔村,生活着质朴的靠海吃饭的渔民,村里有很多早年下南洋的菲律宾华侨,如今功成名就,虽身在海外,但为村里捐建不少公共设施。此外,村里还出了多位博士,村子里有条名叫“博士道”的街道,就是一位在美国获得经济博士学位的华侨所捐建的,目前还有几名博士生活在厦门。

“在宗祠的后边不远处,一座传统的闽南红砖瓦古厝就是张高丽的家。”村民老张指着不远处说,张高丽出生在村里贫困的家庭,大哥早年在菲律宾的战场牺牲,年迈的三哥依然生活在村子里,现在还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在村子里穿行。印象中,2010年4月,张高丽回了一次家乡,住在家中,为父母扫墓,之后因为工作繁忙,就很少回乡了。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亮相的那天,欣喜的潘径村张氏宗亲们都自发到家族宗祠外放了几串鞭炮,以示庆贺。

潘径村的三灵公传说:福宁宫、观海亭香火不断

宁静的小渔村,传奇而美丽的传说,对于信奉妈祖的渔民来说,实为一种祥福之兆。

潘径村面向美丽大海,自然有不少关于“海”的故事。

观海亭内雕刻着长约5米宽约4米的蓝皮乌龟,龟背用一块红色的布匹包住,亭子背后建着一座名为福宁宫的石雕祠堂。

福宁宫是潘径村海头龙王庙遗迹,里面供奉着闽南人最敬重的神明“妈祖神像以及三灵公”,祠堂门口放着两只花岗岩砌成的石狮,两根巨大的盘龙石柱格外令人瞩目,石柱上的巨龙清楚纹路彰显雕刻师的精湛技艺,看起来栩栩如生。

据当地人介绍,在潘径村,人们对三灵公是非常敬仰的,因此修建了庙宇和亭子奉供。对于亭内“蓝皮乌龟”的来历,村民介绍说,在1997年农历三月初二这一天,从远方海上飘来一只千年巨龟尸体,体重约300多斤、身体无比完美而明亮。潮水退后,其尸体搁于沙塘与石坡之间。不久,潮水上涨,巨龟的尸体紧紧吸附在一艘渔船的锭绳上,船上的渔夫当时并未在意这一现象,照样出海。然而船行不远,突然发生机器故障紧急返航,避免了一次事故。后来,巨龟尸体再次附着在另一只渔船旁,渔夫发现后仍然没有加以处理,正准备继续出海时,突然又遇海上狂风大作,整艘渔船被狂风直接刮起横搁在沙堤上,并连续断掉两条锭绳,但令人感到奇怪的是,船只却丝毫没有受损。

村民闻知此事后,集体商议,决定为其选择旧庙地建一龟亭供奉。这便是福宁宫和龟亭(即观海亭)的来历。后来在龟亭前面又增建一小龟亭,并于2001年3月23日到莆田湄洲岛迎请妈祖娘娘尊神回福宁宫供奉。从此,该两处景观成了潘径村美丽海滨的游览胜地,吸引了四面八方的善男信女前来祈求平安,香火常年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