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投融资 > 投资热点 > 正文

2020年投资收益1200亿美元,腾讯主业和投资哪个更强

来源:首席商业评论 发布时间: 2021-03-13 11:35:10 编辑:夕歌

导读:在很多人的认知里,腾讯是做社交,做游戏的,后来杀入了支付,这些是腾讯的主业。不过据媒体披露,2020年腾讯的股权投资从账面来看大赚了一笔。

在很多人的认知里,腾讯是做社交,做游戏的,后来杀入了支付,这些是腾讯的主业。不过据媒体披露,2020年腾讯的股权投资从账面来看大赚了一笔。

去年腾讯通过其所持大约100家上市公司的少数股权,总计获得约1200亿美元的账面收益,大约是其2020年预期利润的6倍,这一涨幅远远超过苹果、Alphabet、微软和Facebook等现金储备雄厚的美国科技巨头。

截至2020年底,腾讯持有近1200家公司的股份。在这些公司中,约有100家是上市公司,其余是私人持股公司。数据显示,腾讯这些年来斥资800亿美元收购了这些股份。截至2020年底,这些股份的价值超过2800亿美元。

一些分析师预计,腾讯2020年的净利润将在200亿美元左右。腾讯市值约为7930亿美元,排名全球第六。

如果单从账面数据来看,腾讯投资所带来的收益要远远高于其主营业务带来的收益。腾讯不仅业务强,投资也很强。

腾讯投资为什么眼光能如此犀利,腾讯投资的核心价值点在哪里,和其他互联网公司的投资风格有何不同?

腾讯有没有梦想?

说起腾讯投资,有个故事不得不讲。

2018年,有篇文章风靡网络,甚至得到了马化腾的回复。这篇文章叫《腾讯没有梦想》。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潘乱认为,腾讯在实战中忽视了一家科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来自产品创新,在腾讯定义为主业务的社交连接和数字内容领域,当面临头条和抖音的挑战时,表现得非常手足无措。

“如果公司的愿景特别虚且没有具体实现路径,那我倾向于认为腾讯是一家没有愿景(或者说没有强烈梦想)的公司。没有愿景支撑的决策很容易变成机会主义,他只有继续扩张的惯性而没有继续伟大的方向。”

这篇文章还点名批评了腾讯总裁刘炽平。

刘炽平

在腾讯现在的总办分工里,马化腾主要做GR和PR工作,日常运作就是刘炽平(Martin)+James的组合,刘炽平全面负责管理公司日常运营,James负责包括腾讯的战略规划、战略实施及投资者关系等方面的工作。

Martin+James这对前高盛组合为腾讯迅速推动开启了疯狂的买买买战略,搜狗,点评,京东,58,这些大型投资案例都在是他们的作品。

公司成长一般有两条路,一条是通过内部发展业务获得增长,另外一条就是通过投资并购,或许Martin+James更擅长这条路线。但如果只有这条腿走路,显然是有缺陷的,这也是腾讯之前被诟病的原因。

不过马化腾对这篇文章回复说:

投资的原因是从腾讯核心优势出发, 从QQ开始我们就意识到社交产品的核心优势是流量。除了自主开拓多条事业线利用好这些流量以外,把不核心的、不专业的项目通过投资交给其他更合适的团队去做,如此更能将资源利用和效率最大化。

马化腾称,历史也总是告诫我们要重视新的团队,不可能什么事都能自己做。

我认为马化腾的解释还是比较中肯。腾讯的核心优势在于“流量”,腾讯利用自己的流量,一方面给被投资的企业极大地赋能,比如说京东和拼多多,利用腾讯的入口极大地利用了流量的承接和变现。另一方面,腾讯自身与被投企业的融合,丰富自己的生态,也可以获得更多的业务收入和版图扩张。

腾讯的投资,不仅出钱,更重要的是在流量层面与被投者能否形成化学反应,形成协同效应,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提高投资成功率,而不是纯财务投资,投机一把就走。

从这点上来说,腾讯的梦想就是把自身的社交流量价值最大化,对于腾讯来说,腾讯投资获得的账面收益更像是一种副产品。

腾讯的翅膀,一面资本,一面流量

投资有没有让腾讯疏于打理主业?

腾讯是幸运的,如果没有腾讯的战略性投资,估计不会有腾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霸主地位。

2005年,腾讯还没有成熟建制的投资部门时,就已经做出了公司的第一笔投资。当时腾讯全额投资了邮箱应用Foxmail及其团队,团队的负责人是张小龙。这支团队后来成为腾讯的广州研发部,在2011年研发上线了腾讯在移动时代的“船票”微信。

马化腾曾经坦言,如果没有微信,在移动时代对腾讯来说可能是灾难性的。

2011年初,在一次讨论“什么是腾讯开放能力”的总办会上,马化腾让与会的16名高管,每个人在纸上写下他们认为的腾讯核心能力,总共得出了21个答案。最后他们定下了两个核心能力:一个叫作资本,一个叫作流量。

“资本”是刘炽平主张的,他认为“通过资本形成结盟关系,既可以实现开放的目的, 同时也可以让腾讯庞大的流量资源获得一次资本意义上的释放(京东的发现页电商入口、艺龙点评58美团这些微信九宫格中应运而生)。

腾讯坐拥巨大的流量,把这些流量最大限度地利用,是腾讯自身和被投资企业共同发挥价值最大化的战略性目标。

刘炽平认为,腾讯的开放就是把流量放出去,让它全部变成投资,流量开放、资本开放,“我不再自己做。腾讯不再过分追求封闭或内生长模式,今后的资本运作将是参与式的,只求共生,不求拥有。”

腾讯的投资,大多是私人持股初创企业的少数股权,这些初创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要么补充了其现有业务,要么帮助腾讯深化了对新技术和市场的洞察。

与旨在IPO(首次公开招股)后套现的风投基金不同,腾讯投资组合中的初创企业上市后,腾讯往往会持有股份很长时间。

例如,腾讯在2014年投资了商户点评网站“大众点评”,后者于2016年与美团合并。在美团于2018年在香港上市之前,腾讯又对合并后的新公司进行了更多投资。

一位熟悉腾讯战略的知情人士称,腾讯对美团的投资是为了吸引更多消费者使用微信的数字钱包,从而更好地与阿里巴巴旗下的支付宝竞争。

2014年3月11日,腾讯以2.14亿美元收购京东上市前15%的股份,腾讯总裁刘炽平进入京东董事会。

2016年腾讯有投资了拼多多,比拼多多在纽约IPO早了两年。

无论投资京东还是投资拼多多,对双方来说都是极大的效能互补,流量共享。对腾讯来说,京东,拼多多和美团纷纷成为自己生态体系内的战略合作伙伴,可以极大地提升微信支付的市场占有率,更加有效地对抗支付宝。

据腾讯内部投资业务部人士表示,腾讯的投资逻辑,更看重的是产品、公司背后的人和团队。通常用“三个盒子”理论评判创业者:第一个盒子是先天因素,即智商和学习能力;第二个盒子是根深蒂固的个性,涵盖专注、勤奋、正直等特质;第三个盒子则是可后天培养的能力,表现为视野、领导力和执行力等。

通过资本与流量,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当年热点的乌镇饭局照片让腾讯坐在了C位,而其他巨头们围绕而坐,像极了整个中国互联网业务生态。

与老对手对比

说到腾讯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巨无霸 – 阿里巴巴。

腾讯系与阿里系,基本上代表着中国互联网两大门派,少有交集,除了滴滴和美团。腾讯投资跟阿里投资秉持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也间接导致了被投企业的命运。

2017年12月6日的《财富》全球论坛上,马化腾以“赋能合作伙伴”为题表示腾讯把半条命交给合作伙伴,他说:腾讯的策略是“我们不是整条命掌握在自己手上,而是只要半条命,另外半条命就靠生态里面的其他合作伙伴”。

马化腾的说法表达了腾讯投资对被投企业的基本态度。

这么多年看来,腾讯也确确实实很好地履行了马化腾的投资哲学,给合作伙伴“赋能”,而不是把被投企业全资收入自己的囊中,让原来的创始团队纷纷出局,最后甚至陷入困局。

戏剧性的是,当年针对马化腾所言的“把半条命交给合作伙伴”的说法,阿里巴巴市场公关委员会主席王帅还进行了评论,王帅说:

“我们也看到很多推杯交盏,满面红光地联合起来反垄断,这何尝不是战略上的懒惰和不思进取以及战术上的路径依赖和焦灼冲动。

我还是一句话,在这个难得的历史时代,从业者有必要保持对自己内心和事实的诚恳,对自己诚恳,才会诚恳的对待合作和别人。而对自己和事实不诚实,必然会导致两个结果,第一:虚张声势掩耳盗铃;第二想尽手段不择手段把假的说的跟真的一样到最后假的还是真不了而已。”

如今看来,当时王帅的尖刻之言,倒像是给自己两个响亮的耳光。

首先,阿里投资的战略有点简单粗暴,就是为了把那些自己看中的企业以及相关资产彻底买下来,占据市场份额,设定目标,一看不行就换上自己的团队管控,但是缺乏除了资金以外的资源注入,公司陷入迷失。从虾米音乐、优酷到饿了么,乃至于线下的实体企业的银泰百货、大润发,无一例外。

第二,当年王帅讲马化腾的说法“诚恳不诚恳”,如今看来,腾讯对自己能力的评估很诚恳,尊重被投企业的专业程度,这些企业大多活得还不错,京东,拼多多,美团都在利用腾讯的流量和支付体系,腾讯对被投企业只赋能,不干预,更没有蚕食鲸吞地实施掌控,在这一点上,腾讯要比阿里诚恳多了。

有文章列举被阿里投资的多家公司如今很不如意:

阿里收购优酷土豆,在收购之前,腾讯视频和爱奇艺都还没成气候。但现在是,优酷跟腾讯视频和爱奇艺相比已经落后;阿里收购虾米音乐,虾米音乐关闭,而QQ音乐成为了上市公司;阿里收购饿了么,当时饿了么是互联网外卖的鼻祖,与美团的市场份额差距不大,被收购之后,饿了么后劲乏力,夹缝求生;阿里收购UC浏览器,UC彻底失去了原来的市场份额;阿里收购天天动听,到目前来看基本是挂了。

反观腾讯:现在国内的知名互联网公司,大多都有腾讯的参与。美团、拼多多、京东、富途、阅文集团等,这些都已经成长为国内一二线的互联网公司。

不过,我们并不能就此得出“腾讯靠不控股获得投资的成功,而阿里投资就一定是失败的”的结论。世上投资风格各有千秋,就如江湖功夫流派,剑宗气宗,各有所长。每一种风格都有机会成功。

腾讯的赋能式投资更能激发被投企业创始团队的动力与活力,如果创始团队本身在领域已经是顶尖人物,那为何要取而代之呢?获得表面的控股地位并不能保证公司有更好的成长,这就好比10000元的10%比100元的100%回报更高一样的道理。腾讯依靠投资不仅把自己的生态建立的完善,同时还组建了以腾讯为首的“盟军”们。前面也提到过了,腾讯对被投企业团队的重视程度是非常高的。

而阿里则不太相同,阿里似乎更加看重被投企业的资产和市场份额,期望指派集团的高管去接手子公司CEO,定绩效,设定KPI,将之前的成功经验复制,这样更有掌控力,但反而有时容易想当然,插手太多,一下就把那些正处于发展上升期的活力型企业搞得晕头转向,失去了竞争力和方向,也容易挫伤创始团队的动力。

但如果被投企业创始团队尚在摸索,或者有一些瓶颈无法靠自己突破,需要力排众议,长期投入,或者是阿里本身相对擅长的行业,那么控股式投资后进行更有效的资源配置才是激活公司的出路。阿里云,“来往”失败后做的钉钉,分离出去的支付宝,都是类似的情况。

投资,没有绝对标准的方式,只有适合自己的方式。

腾讯与阿里的投资差异,不是表面控股不控股的差异,而是两种投资理念的差异,即便像腾讯买下了小龙的Foxmail,成立了广州研发部,也给与小龙很高的信任与授权,并不会为了追求单纯的控制力而过多插手,这才有了微信的诞生。

而投资理念的差异,一方面体现在赋能与管控的差异,另外一方面就是评估培养创始人团队能力的差异,本质上也体现了两个巨头背后的文化与基因差异。

结束语:大树之下

有人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也有人说,大树底下寸草不生。到底是“好乘凉”还是“寸草不生”,在于一家企业的理念,价值观和文化基因。

总有人说,Pony是个技术男,低调,不张扬,创始人这样的个性,成就了腾讯的个性。正是因为腾讯的投资理念,才会诞生微信,聚拢了美团、京东、拼多多这样的中国互联网巨头,才有了2017年的那张“东兴饭局”照片。

截止到3月10日,腾讯市值6.32万亿港币,阿里巴巴4.9万亿港币,腾讯比阿里整整多出了1万多亿的市值。

腾讯的投资理念,正应了中国那两句最古老的俗话:和气生财,以德服人!

参考资料1、新浪科技,《腾讯去年通过所持100家上市公司股份获益1200亿美元》,2021年3月9日2、第一财经,《解密腾讯投资:如何把半条命交给合作伙伴?》,2015年9月22日3、凤凰网科技,《马化腾回应腾讯没有梦想,附《腾讯没有梦想》原文》,2018年5月6日4、网易科技,《马化腾称把半条命交给合作伙伴 阿里高管这样回怼》,2017年12月19日5、百家号,春公子,《从投资的角度来说,阿里未来还能追得上腾讯吗?》,2021年3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