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投融资 > 产业 > 产业看点 > 正文

集成电路“小巨人”崛起 跨区域产业生态圈加速完善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发布时间: 2022-10-21 11:33:52 编辑:夕歌

导读:未来随着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网络的不断扩大,促进产业资源、创新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流通,也将为中小企业的成长带来更多机遇。

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是中小企业中的佼佼者,也是细分领域与市场行业的领跑者。随着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公示,多地加码对“专精特新”的支持,“专精特新”再次成为社会经济发展关键词之一。21世纪经济报道根据工信部前四批重点支持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梳理出不同行业分布发展区域,结合产业地理与市场前景,从多维度解码专精特新“小巨人”的产业发展趋势。

素有“东方芯港”称号的上海正在国内的集成电路产业中扮演愈发重要的角色。不久前,上海公布了在集成电路领域取得的一些成果,目前上海已经实现14纳米先进工艺规模量产,在90纳米光刻机、5纳米刻蚀机、12英寸大硅片、国产CPU、5G芯片等领域实现突破,并已形成2500亿元的集成电路规模。

这背后,长三角已聚集起一批掌握本领域话语权的大型企业,以及一批细分领域的“小巨人”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成为集成电路产业持续实现新突破的重要支撑。

前不久,工信部开展的第四批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工作已完成相关审核。在最新公示的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中,集成电路领域的企业数量增幅较为明显。长三角作为我国集成电路发展高地之一,近年来,随着产业的快速发展,“小巨人”企业数量也明显增加。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上海、江苏、浙江、安徽四地第四批“小巨人”企业中,集成电路相关企业数量均超过20家。

受访专家表示,长三角区域是我国集成电路产业增长最快的地区之一,也是集成电路产业基础最扎实、技术最先进的区域,仅上海就汇聚了国内50%的行业创新资源,这为中小企业做“专”做“精”提供了良好的产业环境。此外,从区域产业布局看,上海的全产业链、浙江的设计、江苏的封测、安徽的制造各有侧重,可以形成很好的产业互补。未来随着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网络的不断扩大,促进产业资源、创新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流通,也将为中小企业的成长带来更多机遇。


长三角已聚集起一批大型企业“、小巨人”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成为集成电路产业持续实现新突破的重要支撑。

集成电路“小巨人”涌现

长三角地区集成电路“小巨人”企业正加速涌现。以上海为例,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在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公示的上海市第四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中,日月光半导体、新相微电子、东芯半导体、思立微电子、泰凌微电子、概伦电子、矽睿科技等近40家集成电路产业相关企业入选。

这种变化也侧面反映了近几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变化。作为长三角地区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龙头城市,上海集成电路产业规模约占全国集成电路总值的四分之一。公开数据显示,2021年,上海集成电路产业规模突破2500亿元。今年开年以来,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上半年产业规模达到1200亿元,继续保持超过17%的增速,全年有望突破3000亿元。

在火石创造产业研究院产业分析总监冯雷看来,目前上海已成为国内集成电路产业链较为完整、技术水平最高的地区之一。近两年,随着中芯南方、华力二期等重大项目的推进,张江国家实验室、国家集成电路创新中心等重要创新平台建设,吸引各类产业资源、创新资源聚集,进一步完善集成电路产业生态,这是中小企业能够快速成长的重要原因。

“比如说像中芯国际这些大型工厂的陆续投产就带来了强大的连带效应。一方面,带动了产业产值的提升。另一方面,大项目的投产可能带动一批上下游配套企业的发展,比如说一些封测的、做材料供应的企业会获得一些新的机会。”冯雷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产业链顶端龙头型企业的带动作用能有效激发产业链整体的创造力和创新活力,推动集成电路中小企业做“专”做“精”。

此外,不同产业集群之间的互动也可能会迸发出新的增长点。例如,近日上海汽车芯谷正式开园,上海嘉定欲借此平台将集成电路与新能源汽车两大产业进行聚合,以期在汽车芯片领域中找到新的发展机遇。

梳理发现,上海第四批“小巨人”企业中,东芯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华岭集成电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等集成电路相关企业对汽车芯片行业有所布局。

“自2021年以来,我国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行业就迎来了爆发式的增长,除了上海,长三角多地对新能源汽车均有布局。在此背景下,不少企业开始抢抓风口,提前布局汽车车规线等高端芯片产品。从长期来看,除了集成电路自身发展,为了推动长三角地区新能源汽车行业整车的供应链配套的完善,我们也需要更多集成电路企业在汽车芯片、IGBT等领域进行布局,来提高整个长三角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冯雷表示。

此外,冯雷还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当前,政府对于集成电路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例如上海的临港新片区便推出集成电路产业的专项政策与专项基金,行业内的新锐公司,包括设计类企业、封测配套类企业等,往往能在政策上得到较好的支持。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发现,除了上海,长三角各地也纷纷将提升集成电路全产业链能级视作目标,产业扶持力度均不断加强。例如,浙江将其归于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和谋划布局的未来产业之中,安徽围绕集成电路聚力打造世界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从省会城市看,南京、杭州、合肥今年以来陆续发布了集成电路产业新政。政策推动下,中小集成电路企业创新创业活跃,大量具有高成长潜力的企业涌现。据不完全统计,江苏、浙江、安徽三地第四批“小巨人”企业中,集成电路相关企业数量均超过20家。

长三角协同发展

从区域看,长三角地区也已成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基础最扎实、产业链最完整、技术最先进的区域之一。公开数据显示,目前,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规模在全国占比为58.3%,其中设计业、制造业、封测业在全国占比分别为48.9%、47.2%和78.4%。

从具体城市看,长三角集成电路发展呈现多点开花态势。在芯思想研究院发布的“2021年中国大陆城市集成电路竞争力排行榜”中,在前15强中,长三角地区占有6席(包括上海、无锡、合肥、南京、苏州、杭州)。

杭州国家“芯火”双创基地(平台)总经理丁勇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集成电路“小巨人”企业的快速涌现既得益于各地自身的产业基础,更离不开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区域产业协同带来的积极作用。

“长三角三省一市均具备自身的特色优势,上海综合水平相对较高,各个环节均有布局,江苏强于封装测试,浙江主要以集成电路设计为主,安徽则以特色晶圆制造等为切入点突破特色集成电路制造业。”丁勇表示,在此基础上,随着资金、技术的流通,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网络不断扩大,促进了产业资源、创新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流通,也为中小企业的成长带来更多机遇。

对此,冯雷也举例谈道,“上海的集成电路优势主要在于研发,尤其在前端的算法和芯片设计这一块儿。苏州有很多代工厂,产业主要布局在封测等配套环节上。当前,两地正共建创新载体,推进产业联合项目研发。”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还注意到,在浙江,跨区域的产业协同也在不断加强。今年7月,杭州发布《关于促进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发力打造长三角集成电路核心城市,并表示要会同宁波、绍兴、嘉兴协同打造环杭州湾集成电路核心产业集聚区,实施长三角协同攻关行动。

在冯雷看来,长三角地区有必要进一步通过加强区域内产业协作和协同,形成竞争合力,共同应对全球挑战。

此外,多位受访专家均指出,目前整个长三角区域还缺乏颠覆性技术布局,缺乏重大原创成果和核心专利。因此,长三角更需要通过资金、人才、政策、技术的有效布局,提升整体创新能力。

这也正是当前长三角三省一市的努力方向。去年上半年,长三角集成电路产业链联盟揭牌,三省一市经济和信息化部门还签署了《联合开展产业链补链固链强链行动合作协议》。上海市经信委相关负责人曾在采访中公开表示,联盟代表着一个跨区域的新的组织模式成立,将助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

对于中小企业,尤其是处于成长期的企业而言,抱团也能更好地取暖,跨区域产业生态圈的培育和完善,也能帮助中小企业在更优的产业生态中成长。

(作者:林倩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