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商学 > 历史 > 正文

问题教材曝光后,才发现我们小时候的课本,原来藏了这么多彩蛋

来源:周冲的影像声色 发布时间: 2022-06-02 14:28:55 编辑:夕歌

导读:五千年浩瀚文明,曲水流觞,诗意丰盛。它点翰林,打金枝,击鼓传花,美好无匹。它寸步千里,咫尺山河。它应该匹配的,是同样美妙的图画。

01

人教版数学教材引发众怒后,一种声音出现了。

“想回收几本以前的教材书。”

“有人在卖吗?想买。”

当有人问出这个问题时,我觉得难过。

2022年了,教材插图不辣眼,画风不诡异,竟成了奢侈。

以前的教材,也引发大波回忆杀。

但不能怪大家。

两厢一对比,简直高下立判。

今天。

我们不说当下,只说从前。

一起来回味一下,曾经的老教材插画,如何让诗意与美兼具,情怀与文化并存。

02

先看课本封面。

这些课本封面。

相信有不少人用透明纸描摹过。

这张。

赋色雅淡,以水墨点渍为主。

牧童骑着水牛,遥指杏花村。

意趣生动,极尽巧思。

拿到美术课堂上作鉴赏,不过分吧?

这张。

骏马长鬃飞扬,四蹄生风。

墨气淋漓,墨韵生动,流畅中见苍劲。

寥寥数笔就形似魂同。

完全勾勒出超以象外的“元神”。

让人拍案叫绝。

这张。

漫山云雾,岩栖谷隐。

青黛中,泛着一种意无穷的自然美。

既能让人看到留白,又能让人品出余香,极具观赏性。

三山五岳,在这些课本里。

或山影幢幢。

或树影幽幽。

画中有诗,画外有情。

怡情又悦性,简直妙不可言。

诸如这样的风景画,在文章插图里也不少见。

《桂林山水》里的这幅画,

展现了漓江水的“静、清、绿”。

凸显了桂林山的“奇、秀、险”。

让人看一眼后,就想即刻乘上木舟,亲眼目睹那“千峰环野立”的喀斯特地貌,“一水抱城流”的烟雨漓江。

《海燕》里的这幅画。

海面如瀑悬空,气势磅礴。

淋漓。

畅快。

让人想到这段话——

“在苍茫的⼤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海之间,海燕像⿊⾊的闪电,在⾼傲地飞翔。”

《火烧云》中的这幅画,

斜阳西下,红日满窗,霞光漫卷。

任谁看了,都想钻进画里。天地作陪,与大自然无限贴近。

还有。

我们曾在《望庐山瀑布》的插画里。

感受到李白逍遥山水中的洒脱和淡然。

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插画里。

领略到“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在《游园不值》里。

学到“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在《第一场雪》里。

学会了谚语——瑞雪兆丰年。

也学会了新词——银装素裹。

我们在课本中,看到了桂花满地。

银杏簌簌飘落。

这些景,无繁复艳丽之感,却草花自香,绿意葱茏。

淳朴素淡的含蓄,跃然心间,永久地篆刻在我们的记忆里。

所以早在那个时候。

审美,已经悄无声息地启蒙。

03

一幅好的插画,就是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

时隔多年,哪怕很多人已至中年,被生活处处围剿,不再读诗,也不再听音乐。

但再看一眼图,依旧知道是哪篇课文。

《背影》中的父亲。

头戴黑布小帽,身穿青布棉袍。

身形佝偻,步履蹒跚。

此时,我们终于读懂父爱。

再看这个背影,热泪已是滚滚涌来。

《师生情》中。

三位女同学,冒着雨,踮着脚。

只为看生病的老师一眼。

透过背影,感动油然而生。

《挑山工》中,人物沿石级而上。

每踏一步,都是风雨人生。

“不高的身材、黝黑的皮肤,挑着一副扁担,速度不快但一步也不停地向山顶攀登……”

儿时,这幅画给了我们多少震撼和激励。

《清洁工人的怀念》中。

周总理身穿黑色大衣,面容亲切,一把握住清洁工的手。

“同志,你辛苦了,人民感谢你。”

鱼水之情,呼之欲出。

《少年闰土》中,有一段描写,是这样的。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上面这幅画,恰恰从人物外貌、神态、动作上,还原了鲁迅笔下的闰土。

武松打虎,战天斗地。

只凭一张画,急侠好义的人物性格便呼之欲出。

《鸟的天堂》里的这颗大榕树,又是多少小孩向往的乌托邦。

“直到今天,我依然有个梦想就是去东南沿海地区的红树林去看看大榕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