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案例 > 正文

经典案例:李嘉诚打造“中药港”,建立第六支柱产业

来源:管理局外局 发布时间: 2023-05-05 14:31:58 编辑:夕歌

导读:投入大、回报周期长,这是李嘉诚一般的生意思路,并很少有失手的时候,中药领域的这笔投资会否有守得云开见月明的一天呢?和黄医药的未来值得我们期待,和黄的抗癌药更值得我们期待。

1998年年底,香港特区行政长官董建华紧急约见了李嘉诚,他提出了借助李嘉诚的资本力量,为香港打造一个新名片——"中药港"的想法,没有多加考虑,李嘉诚欣然接受了这个挑战。

李嘉诚的这一决定,有两方面的考量:第一,中国是中药材的重要产地,也是世界药材最重要的发源地,可是,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的中草药出口,只占全世界300亿美元的5%左右。更多的中成药则由日本和韩国把持和控制着,除此之外,日本和韩国还拿着中国出产的中药材在欧美市场上大量倾销,他们甚至还把中成药产品以高价卖回到中国来。因为有少年时自己治愈疾病的经历,李嘉诚很想为自己,也为全体中国人,圆一个"中药国际梦",让中国的中药材在世界上绽放光芒。第二,李嘉诚认为,中草药是中国国宝一般的存在,把它列为长江集团经营和销售的主体,未来一定大有可赚。这件事情既利国利民又能给自己的事业版图带来财富,李嘉诚自然是当仁不让。

虽然决定了要在香港做"中药港",可真的实行起来,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事儿。与内地和台湾相比,香港在中医药方面的基础薄弱,起步也比较晚,在产品方面,香港并无现有资源可用,于是,李嘉诚将合作的目光投往内地。内地的中医药发展虽然十分成熟,却主要局限于国内市场,没有走向海外,发扬光大。而香港背靠内地,同时又是国际交易中心,如果能与内地中药企业合作,双方就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内地提供丰富的人才、科研、经验、原材料、产品等资源,香港作为中医药走向世界舞台的跳板,这样的合作可说是天作之合。

有了前进的方向,事情就很容易解决了。2000年10月7日,和记中药与同仁堂联手,在香港成立了同仁堂和记(香港)药业发展有限公司。到2003年底,和黄进一步地直接与同仁堂集团总部合作,共同成立了一家合资企业,这家公司由同仁堂与和黄各占49%股权。

2001年8月,和黄又与上海市药材公司旗下上海中药一厂合资成立上海和黄药业,上海市药材公司归属于国内最大医药上市公司上药集团麾下,在华东医药界颇有实力,两者的合作为和黄在华东地区拓展市场奠定了良好基础。

2004年,和记黄埔与广州白云山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合作,成立合资公司——白云山和记中药有限公司,两者的合作填补了和黄医药在华南市场的空白。

至此,李嘉诚基本完成了在内地的战略部署:华北由"同仁堂和记"主打,华东由"上海和黄"冲锋,而华南由白云山压阵。凭借内地三家老字号的鼎力相助,李嘉诚的"中药港"计划终于有了底气。也就是在这一年,李嘉诚明确定调:中药将是和记黄埔的第六大支柱产业。产品有了保障,接下来,如何将中药推向国际市场呢?李嘉诚确定的营销策略是:以香港长实集团及其合作厂家的货真价实,不断赢得那些对中国药材尚未信任的国家和地区的青睐,不断提高国际市场中中药材的销售量。

2004年,欧盟在官方网站公布了《欧洲传统植物药注册程序指令》,并宣布自公布之日起生效。据业内人士分析,该《指令》与两年前的《指令(草案)》的内容相比,大大降低了植物药的市场准入条件。李嘉诚当然不会错过这个绝佳机会,他第一时间派出了大批推销人员登陆英国。

之所以选择英国作为首当其冲的落地点,李嘉诚是有考量的。香港曾是英国的殖民地,不少英国人都到过香港,曾接触过中药,对中药文化有一定的认知,他们对中药的接受度会比其他国家高一点。对这批推销人员,李嘉诚亲自上台培训,讲他对这些质地优良的中成药的信心,分析如何让那些不肯买账的人们了解中成药的价值和效能。

以英国为桥头堡,李嘉诚的推销员队伍很快覆盖了英美法德等国家。他们一边介绍和推介中国的中成药,一边又不失时机地选择有利地区开设中药零售商店。很快,凭借着雄厚的资本和在零售行业多年的经验及管理能力,"和黄药业大药房"收购和开设了1000多家连锁店,其中在英国就有700家,兼营中西药。药店的中药主要是国内生产的中成药,比如同仁堂的六味地黄丸、白云山的板蓝根、穿心莲等等。有趣的是,当地有人将板蓝根冲剂比作"中国咖啡",一遇上感冒发烧就冲上一杯。完善的分销渠道为中药走向世界提供了条件。

2006年5月,和记黄埔将旗下和黄中国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分拆后,在伦敦证交所独立上市,成为首家进入英国资本市场的中药企业。这个时候,李嘉诚不再满足于只做销售,内心的中医药梦呼唤他向更高的方向挑战。他选定了癌症这个最难的挑战方向。为了抗癌药的研发,李嘉诚先后投入了43亿,和黄医药旗下因此集聚了400多名顶级医药科学家。虽然投入很大,但很长一段时间里,李嘉诚眼前看不到一点回报,更糟糕的是,因为在研发上的持续投入,和黄医药的利润报表越来越不好看,后来,开始出现亏损。2017年,亏损额达到了1.8亿,

2018年亏损额达到了5个亿。但因为有梦想支撑着,李嘉诚一直坚持着。

近几年,陆陆续续有和黄医药新品问世的消息,不过,真正有力度的市场化新品还一直没能普及开来。投入大、回报周期长,这是李嘉诚一般的生意思路,并很少有失手的时候,中药领域的这笔投资会否有守得云开见月明的一天呢?和黄医药的未来值得我们期待,和黄的抗癌药更值得我们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