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商学 > 论道 > 正文

专访香港经济学家梁海明:港深一路相互成就,未来可深度互补

来源:南方都市报 发布时间: 2023-04-03 15:08:36 编辑:夕歌

导读:梁海明是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一带一路”百人论坛专家委员会委员,长期关注研究粤港澳合作等领域。10月23日,他向南都记者表示,深圳经济腾飞并不表示港深合作淡化,而是意味着在粤港澳大湾区框架下,港深将进入更加深化、多元、丰富的合作新阶段。

40年砥砺奋进,深圳从边陲小镇成长为有全球影响力的大都市,香港见证并参与了这段历程。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持续推进,香港在回归祖国23周年之际,也迎来了有如“定海神针”的香港国安法落地实施,“一国两制”的伟大实践开启历史性新节点。香港,正迎来扬帆再出发的最佳契机。 即日起,我们开设“香港扬帆再出发”专题报道,专访香港各界人士,畅谈港深及粤港合作的无限可能,并展望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当中的发展前景。
“过去数十年,香港和深圳是相互成就一路走过来的,可以说是‘青梅竹马’,现在也可以‘开花结果’了。”香港经济学家梁海明在接受南方都市报专访时,这样形容深圳和香港的关系。

梁海明是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一带一路”百人论坛专家委员会委员,长期关注研究粤港澳合作等领域。10月23日,他向南都记者表示,深圳经济腾飞并不表示港深合作淡化,而是意味着在粤港澳大湾区框架下,港深将进入更加深化、多元、丰富的合作新阶段。

香港经济学家、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梁海明。

【对话梁海明】

谈香港困局:失业率创新高,今年经济或现负增长

南都:过去一年香港遭遇“修例风波”,在你看来,这给香港经济带来了哪些影响?

梁海明:过去一段时间,香港遭遇了双重打击,一方面是社会风波的冲击,另一方面是疫情来袭,香港目前的失业率已达到6.4%,这是16年来最高的。今年香港GDP预计会出现较大的负增长,目前除了金融业,其他行业尤其航空业可以用惨淡来形容。

南都:香港国安法实施已百日,它为香港带来了哪些改变?

梁海明:有了香港国安法,香港社会秩序逐渐恢复平稳,市民也可以恢复正常生活。我认为,香港国安法再次显示中央政府对香港实施“一国两制”制度的坚定和坚持,这让人感到鼓舞。

但我想指出的是,香港这场风波暴露了其背后面临的一些经济问题以及社会问题。香港曾获得了不错的发展,得益于它曾勇于改革和开放,但过去10年,香港内部改革步伐显得落后,导致香港有了现在的局面。这些问题还有待特区政府通过进一步改革来解决。

南都:在你看来,香港重振经济面临最大的挑战是什么?

梁海明:香港经济重振要看三个方面。一是要看新冠肺炎疫情什么时候能够结束,香港毕竟是一个国际都会,如果长期封关,里面的人出不去,外面的人也进不来,香港经济难以恢复;二是香港过去“小政府、大市场”的这种模式,已不能完全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这种体制急需要通过改革来完善;三是香港人心态要改变,香港一些人士对香港内部体制过于自满,认为已经很完美,对内不愿意改革,对外也不想开放,这种情况下就会形成“一滩死水”,是香港继续发展的障碍。

谈深港合作:深港可实现深度互补,共同打造“离岸科技中心”

南都:今年是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对这个“邻居”你有什么印象?如何评价深圳所取得的成就?

梁海明:40年前,谈起深圳我们喜欢说一句话,“深圳深圳,一到深圳心震震”,这个“震”当时是代表害怕的意思,因为那时从香港到深圳,单是出入境也需要2-3小时,罗湖、南山很多还是泥路,遇上雨天车还会陷入泥中,所以那时候提到去深圳,会感觉麻烦。

但近年来这种想法改变了,虽然还是那句话,但“震”的意思变成了“震惊和震撼”,大家想不到深圳发展如此之快,变化如此之大,目前深圳南山区的人均GDP已超越香港,这让包括我在内的香港人都感到震惊。

一个城市的发展,需要政策、资金和人才的支持。我认为,深圳的成功,一是因为它把握了政策红利,全面推行改革开放,并且后来以开放倒逼这座城市不断自我改革和创新。我们看到,过去10年,它努力发展高新产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二是深圳非常擅于吸引人才,为人才的打拼和安居乐业提供了很好的一站式服务,这吸引了国内外、全球各地的人才。三是有全国人民的强大支持,这其中包括广阔的市场和资金。

南都:你认为深港合作在过去有哪些比较成功的经验?

梁海明:过去40年,深圳和香港是相互成就、一路走过来的。尤其在前30年,深圳得益于香港人才、资金和技术以及产业转移,得以快速崛起;香港又因为制造业转移,让其腾出更多空间和资源大力发展金融业,成就了香港今天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南都:当前背景下,深港两地未来可以如何开展合作?

梁海明:深圳和香港可以说是“青梅竹马”,现在也可以“开花结果”了。我认为,未来深圳和香港可以运用各自的优势实现深度互补,一方面,香港拥有良好的教育资源,深圳拥有良好的创业环境,香港高校培养出的人才可以到深圳创业,这是一层互补;另一方面,香港拥有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在深圳发展壮大起来的企业也可以选择到香港上市融资,这是另一层互补。通过一去一回形成良性的循环,深港可共同打造“离岸科技中心”。

谈大湾区发展:香港应扮演更开放的角色,抓住大湾区庞大市场

南都: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正当其时,你认为香港在粤港澳大湾区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梁海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也是祖国向世界释放“中国将会继续全面开放”的信号,所以粤港澳大湾区承担着进一步对外开放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香港,首先是要扮演更加开放的窗口角色。

香港过去的开放,其实更多是向西方国家开放,香港过去的“国际化”其实更多表现出“西方化”,但世界仍有很多国家和地区,香港未来要更加开放,真正实现“国际化”,就要对包括“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开放,同时也要对除了珠三角地区之外的更多祖国内陆城市开放,去进行产业合作和交流。

南都:粤港澳大湾区可以为香港带来什么机遇?

梁海明:从数据上看,粤港澳大湾区拥有7000多万人口,但香港本土只有700万人口,当香港产品拿到大湾区售卖,营业额将有呈10倍增长的机会,广阔的市场是最直观的机遇。

此外,生活在大湾区的居民收入普遍较高,他们有着广大投资债劵市场、购买保险等需求,这都可以给香港金融业带来巨大支持,巩固和推动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南都:年轻一代是城市的希望,你认为应该如何促进大湾区年轻人之间的交流?对于香港年轻人的发展,你有何建议?

梁海明:要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年轻人之间的交流,我认为大学是很好的切口,体育则是很好的着力点,大湾区年轻人可以通过体育赛事增加交流和彼此的情谊。

在国外,有不少高校联合的体育联盟,每年定期巡回各校进行体育比赛,让来自不同城市和大学的学生有兼具竞技和友谊的交流。我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各高校也可以模仿类似的做法,通过各地高校的联合组织,促进体育、友谊,甚至是科研教育交流。

过去的社会风波可能让大家对香港年轻人产生了一些不好的印象,但要澄清的是,这只是小部分被误导的香港年轻人,他们也陆续受到了法律制裁,可以肯定的是,大部分香港年轻人仍积极向上。

我对香港年轻人的建议是,不要局限自己在香港本地,要把眼光放得更长远一点。往北看,他们有大湾区,这里是14亿人口的内地市场,他们可以去分享内地经济快速发展所带来的红利;往西看,他们还能看到众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这些国家和地区也是香港年轻人的机遇所在。

世界非常大,只要愿意往外闯一闯,机遇无处不在。

采写:南都记者 余毅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