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策与法 > 创业政策 > 正文

1.7亿户市场主体释放蓬勃活力

来源:新华社新媒体 发布时间: 2023-02-28 13:39:01 编辑:夕歌

导读: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统计显示,截至2023年1月,我国市场主体达1 7亿户。不断壮大的市场主体不但成为稳住经济基本盘的底气和韧性所在,更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一批中小企业聚焦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创新发展、深耕细分领域,企业发展质量和竞争力显著提升

一系列大力度改革,使我国的营商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极大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邵鲁文

吉林聚焦市场主体“急难愁盼”问题,提出182项政策举措和重点任务,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浙江通过《浙江省促进中小微企业发展条例》,从制度建设上为民企保驾护航;安徽滁州取消个体工商户名称预先核准,实行名称自主申报承诺制和个体登记“一表制”,截至1月末,节约个体工商户成本200余万元……

一段时期以来,各地着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相继出台促进经济发展、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措施,把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作为推进经济工作的重要抓手,推动市场主体进一步增量、增质、增效。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统计显示,截至2023年1月,我国市场主体达1.7亿户。不断壮大的市场主体不但成为稳住经济基本盘的底气和韧性所在,更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真金白银”为主体纾困

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等压力,各部门各地方近年坚持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聚焦减少市场主体运行负担、增加金融支持这“一增一减”工作,推出援企稳岗、助企纾困政策,有力缓解了市场主体压力,确保经济运行持续稳中向好。

减税降费,助力轻装前行。

浙江为市场主体减负4000亿元以上、江西为市场主体减负超2000亿元、四川为市场主体减轻税费负担超1770亿元……这是全国多地去年为保障市场主体健康发展,采取各类减税降费措施所取得的“成绩单”。

缓缴养老保险费、发放稳岗返还资金、倡导为中小商户减免房租……2020年以来,一系列助企纾困政策为市场主体送来利好,截至2022年11月底,共阶段性缓缴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会保险费1162亿元。

作为经济的毛细血管,市场主体中的中小微企业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但部分中小微企业长期面临资金回笼慢、流动资金吃紧等问题。2020年,我国连续发布实施7批28项减税降费措施,2022年,税务部门又实施了一系列税费支持政策,全年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过4.2万亿元,在稳定市场主体经营、促进扩大再生产等方面的积极效应逐步显现。

“减税为企业降低了负担,退税给企业直接增加了现金流,企业能够把更多资金用于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术研发,大幅缓解了企业经营压力,切实帮助企业纾解困难、提振信心,助力市场回暖向好。”山东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罗微说。

金融支持,增强发展底气。

今年春节前夕,济南森峰激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中信银行拿到了2070万元的贷款,企业财务总监孙丰合说,“原计划上线的新项目一度因为产能利用率趋于饱和而受到影响,银行的信贷资金支持对提升公司现有产能起到很大助力。”

“融资难是制约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痛点。不少中小企业面临首贷难、融资成本高、中长期贷款难度大等问题,企业经常面临流动资金紧张局面,影响创新潜力。”赛迪研究院中小企业研究所所长杨东日认为,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一方面要加大政府投资基金政策引导,加大对初创期成长型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也要加强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有效支持,促进中小企业融资增量、扩面、降价。

近年来,在相关部门引导下,金融机构加大对市场主体的金融支持,以“真金白银”解市场主体“燃眉之急”。

2020年疫情之初,人民银行、财政部等多部门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强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强化金融支持疫情防控工作;2021年,银保监会印发《关于2021年进一步推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去年,人民银行等部门发布的《关于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金融服务的通知》,从支持受困主体纾困、畅通国民经济循环、促进外贸出口发展三个方面,提出23条政策举措……

受访专家表示,在一系列金融政策驱动下,银行信贷投放节奏明显前置,有助于提振市场信心,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份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SMEDI)为88.9,比上月回升1个点,扭转了去年初以来持续震荡下行态势,上升幅度达到近两年来最高。

河北省多地“专精特新”企业加足马力生产,赶制海内外订单,冲刺“开门红”。图为在河北省唐山市的唐山海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工人在生产车间内工作(2023年2月2日摄) 牟宇摄/本刊

激活创新动能提升发展质量

在政策助推下,一批中小企业聚焦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创新发展、深耕细分领域,企业发展质量和竞争力显著提升。

以数字化转型激发企业活力。在山东威海,身处传统纺织服装产业的迪尚集团借助数字化变革,并结合多年积累的资源优势,实现了“老树开新花”。

“我们搭建的供应链平台以工业互联网平台为核心,打通了从服装设计、面辅料资源协同、成衣生产到销售的各个节点,将各环节分散的信息孤岛串联起来,达成端对端的协同合作,大幅提升效率、效益。”迪尚集团副总经理朱洪韬表示,集团近两年的全球销售收入连续增长15%以上。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将数字化转型作为提升企业发展质量的重要途径。截至2021年底,我国制造业重点领域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为70.9%和74.7%,比2012年分别提高46.3个和25.9个百分点,协同研发设计、无人智能巡检、数字工厂、智慧矿山等新场景、新模式、新业态蓬勃兴起。

针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不愿转、不敢转、不会转等问题,在实施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的基础上,我国还制定了财政支持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政策,编制发布数字化转型相关评测指标、转型指南、发展指数等,为中小企业评估数字化水平、开展自我诊断、明确转型路径等提供指导。

以链式思维打造产业集群。1月1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关于公布2022年度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的通告》,共有100家产业集群上榜2022年度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名单。

不同于传统的产业集聚,近年来,我国多地兴起链长制,强化以链式思维打造产业集群,提升产业发展韧性和质量。

2022年11月底,工信部公布了45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45个集群2021年主导产业产值达19万亿元,布局建设了18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占全部国家级创新中心数量的70%,拥有国家级技术创新载体1700余家,培育创建了170余家国家级单项冠军企业,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微认为,以链式思维发展产业集群,有利于打造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和强劲韧性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依托产业集群完备的产业链、创新链,大量规模小、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的创新型企业不断涌现。

以“专精特新”引领企业发展。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是扩大就业、改善民生、促进创业创新的重要力量。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要求,“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近年来,我国以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为重要抓手,着力提升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和专业化水平。

从2019年印发《关于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印发《关于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度的若干意见》;从《“十四五”促进中小企业发展规划》,再到2021年底发布《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办实事清单》和《提升中小企业竞争力若干措施》……

随着国家促进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的政策不断完善、路径逐步明晰,目前已形成了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推进、龙头企业带动、社会全面参与的良好局面。

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累计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7万多家、“小巨人”企业8997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186家。预计到2023年底,全国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将分别超过8万家和1万家。

优化营商环境注入发展能量

今年以来,全国多地针对营商环境优化重点打头部署。年后一上班,上海“新春第一会”召开了2023年优化营商环境大会,推进新行动方案。河北“新春第一会”要求各地各部门要把优化营商环境摆上重要位置。陕西则把今年定为营商环境突破年。

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营商环境建设,各级政府以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为抓手,在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方面出台了一系列优化营商环境的政策措施。

——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分9批取消下放国务院部门审批事项618项,占原有1700多项的40%;取消了“非行政许可审批”这一审批类别,今后各部门不能再通过部门规章或文件设定,使之成为历史。

——改革商事制度。工商登记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前置审批事项压减87%以上,注册资本由“实缴制”改为“认缴制”,推行“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改革,启动企业简易注销登记改革。企业设立便利度明显提高,时间大幅缩短。

——优化政府服务。大力简化审批程序,创新服务方式,“一窗受理、一站服务”得到普遍实行,审批时间大大缩短;减少了一大批烦恼公众的各种证明和繁文缛节,办证多、办证难现象大为减少。

……

一系列大力度改革,破解了多年来存在的难题,大幅放宽了市场准入,扩大了市场主体自主权,强化了市场监管,降低了制度性交易成本,使我国的营商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极大激发了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我国市场主体从2012年底的5500万户,增至2023年1月的1.7亿户,年平均增幅12%。2013~2019年,全年城镇新增就业连续7年超过1300万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从长远看,中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传统的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渐减弱,制度供给成为重要的核心竞争力,良好的营商环境对于孕育更多新动能、激发更多新活力具有重要催化作用。

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马亮看来,新时期优化营商环境建设要抓牢改革创新和法治支撑两个关键。

“要坚持在法治下推进改革,在改革中完善法治。”马亮谈到,一方面,坚定不移持续深化改革,进一步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推动政府职能转变,让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另一方面,尊重市场经济规律,通过市场化手段,在法治框架内调整各类市场主体的利益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