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商学 > 商业模式 > 正文

国内电商龙头易主,消费降级背景下,“去中间化”引发的冷思考

来源:驼富邦 发布时间:2023-12-18 15:31:29 编辑:夕歌

导读:在竞争激烈的互联网赛道,拼多多虽然没有阿里和京东的先发优势,却另辟蹊径瞄准下沉市场寻找新的机遇,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突袭,拉动业绩飙升,仅用八年时间就实现了对阿里巴巴市值的反超。

时代的列车轰隆而过,留下一句“凡是过往,皆为序章”。美国当地时间11月29日,拼多多的股票市值首次超越阿里巴巴,中国的电商平台老大位置暂时易主。

截止发稿,拼多多最新市值已涨至1945亿美元,而阿里巴巴市值为1844亿美元,二者的市值差距有继续拉大之势。外界不无感慨,当初被人瞧不上的拼多多,如今真活出了让人高攀不起的样子。

01

用低价产品打开国外市场

拼多多市值超越阿里背后,是投资人对拼多多未来前景的看好。在竞争激烈的互联网赛道,拼多多虽然没有阿里和京东的先发优势,却另辟蹊径瞄准下沉市场寻找新的机遇,通过“农村包围城市”的突袭,拉动业绩飙升,仅用八年时间就实现了对阿里巴巴市值的反超。

关于拼多多的商业模式,网上有很多分析,但一以贯之的都会提到“低价”。同样延用国内的增长模式,“超低价产品”+“高投入营销”,拼多多已经卷到了国外。去年三季度上线的跨境电商Temu,仅一年的时间就触达全球40多个国家及地区,成为拼多多的第二增长曲线。

为扩大美国市场占有率,拼多多海外版Temu上线不到4个月,豪掷1400万美元投放广告,亮相素有“美国春晚”之称的超级碗,传播其“低价”定位,“像亿万富翁一样买买买(shop like a billionaire)”的广告语魔性又洗脑。

获得广泛关注后,再借势优惠折扣、下载返利等活动大规模买量,然后用“低价产品”接住流量。到底有多便宜?一个卫衣只需要2.44美元,还免邮;一款联想无线蓝牙耳机,Pro版本,仅需要3.7美元,不仅免邮而且90天免费退货......背后的运营逻辑几乎完全拷贝了国内的打法。

有数据显示,自进入美国市场以来,Temu的下载量一直保持着稳步增长的态势,且与第二名差距明显。强劲的下载增量甚至将沃尔玛、亚马逊等电商巨头甩在身后。

Temu在App Store上连续霸榜

根据财新网的报道:黑五期间,Temu打出了200美元优惠券,最低一折,0.39美元起等诸多促销措施,价格低到让人怀疑人生,它的快速崛起已经对亚马逊的销量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不得不说,喜欢低价、实惠,几乎是人的本能。拼多多也正是瞄准了消费者喜欢低价的心理。其创始人黄铮曾经的一席话,正是对拼多多运营逻辑的注解:我们从不看竞争对手在干什么,而是看消费者需要什么,人们永远喜欢低价。

然而作为一个以“低价”为定位的平台,其优势也正是其劣势。卖家要挣钱,买家要便宜,平台要抽成,市场多方博弈的结果往往是卖家通过偷工减料降低生产成本来解决。

从商业逻辑上来说,拼多多无疑是成功的,它用低价征服了消费者,也促使其成为中国崛起速度最快的电商平台。但是拼多多持续走红的背后也引发了更多人对行业的冷思考。

02

低价销售对品牌的影响

从品牌角度来看,这种以低价为主要推动力的商业模式并不是一个健康的商业生态,“低价为王、流量至上”给品牌产品带来的伤害是方方面面的。

拼多多的平台机制对品牌来说一开始都是不公的。它的算法结构更是把“低价优势”展现到了极致:拼多多的展示页面与其他平台有着明显的区别,就是有意弱化商家店铺的存在感,往往更强调产品和价格,却不显示店名。

基于平台产品的展示特点,很多拼多多用户也养成了倾向于输入品类,谁的产品价格低谁就会排在搜索结果页的前面。与低价格的白牌相比,品牌产品在拼多多上似乎找不到存在的价值。

抛开品质谈价格就是耍流氓,单论价格品牌类产品当然拼不过白牌产品,但在“低价至上”的流量分配逻辑下,品牌类产品的“露脸”机会要低很多。

换句话说,品牌类产品要想在拼多多巨大的流量池里分得一杯羹,降价将是一道无法绕开的坎,降价才能换取销量。否则只能牺牲销量。

但不论哪一种结果,这种“价格至上”的定价策略对品牌类产品来说都是不利的。品牌产品往往有严格的控价,这与拼多多的低价策略,几乎是完全背离的。

如果想匹配平台的低价定位,以低于正常价格销售换取流量,那么其他店铺有可能也会效仿,最终导致市场上的其他店铺也会以低价的形式来销售产品,这对品牌的价值会造成严重威胁,甚至会导致该品牌市场份额的降低。

创立一个品牌需要投入成本和精力,才能建立一定的市场认知度和品牌形象。

消费者虽然眼下通过低价受益,但也会对品牌的信心造成很大冲击。他会猜想该品牌产品会不会是假冒产品,从而降低对该品牌的好感度,甚至导致对该品牌产品的信任度下降。

过度奉行低价策略,其实是对品牌的扼杀。没有品牌溢价,谁会研发、如何搞创新设计、又如何提高售后,改善盈利模式的角度只能从偷工减料提高毛利上下手。

也就是说,当低价成为一种潮流,就会有越多的品牌因无法提供绝对的低价而消失。往远了看,我们也将面临更低质量的产品和更少的选择。

03

“去中间化”带来的商业弊端

低价一直是拼多多的核心竞争力,在充分享受低价带来的颠覆性红利的同时,拼多多也正遭受低价的反噬。

有些卖家为了保持价格优势,甚至会销售低品质产品。泛滥的产品乱象一度让拼多多饱受诟病。

为了一改往日的“低价低质”形象,把正品品牌植入消费者心智,拼多多甚至投入百亿补贴,并且明文强调官方承诺100% 正品、退换无忧、假一赔十。从结果来看,拼多多“低价低质”的平台形象并没有得以扭转。

这种由低价衍生出来的市场乱象,显然不是平台想要的,但它的原始导向和流量分配原则又注定了今天结果的必然。

从提供产品的商家来看,代理商和渠道商显然没有厂家更具备价格优势。按照平台的运营机制,能登上搜索榜首的最好方法就是价格,厂家自然会有更多展示产品的机会。但厂家直接销向消费者的缺陷也很明显,就是少了专业的中间商把关产品,消费者在产品购买环节更容易踩坑。

因为线上产品往往看不到、摸不着,很多消费者并不是该产品领域的专业人士,面对良莠不齐的线上产品,踩坑几乎已经无可避免。

近些年,关于“去中间化”的声音经常出现。但是存在即合理,代理商和渠道商作为连接厂家与消费者之间的桥梁,显然是有巨大价值的。

现有商业环境下,代理商和渠道商对上下游产业链资源的导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他们是产品走向消费者的重要关卡,在筛选产品时,专业性更强,能够明辨真假优劣。通过代理商,消费者可以看到更多样化的产品展示,也更容易买到符合自己能力的“质价比”产品。

对于消费者而言,在拼多多上购物时,也需要适当关注低价以外的因素。携全社会之力,构筑一个健康的商业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