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投融资 > 产业 > 创意产业 > 网络 > 正文

小米盯上6万亿大市场

来源:中国企业家 发布时间:2023-09-27 11:50:28 编辑:诚富

导读:21世纪初,美国在线零售商亚马逊创始人贝佐斯面临一个经营难题——作为一家在线零售商,网站流量面临着巨大的季节性波动,每年“黑色星期五”到圣诞节,亚马逊网站的流量和收入都会飙升,但购物高峰一过,流量就归于平静。

然而,为了避免在购物季发生服务器宕机,贝佐斯每年都得拿出超出好几倍的算力来支撑,其余46周里服务器都会过剩和闲置。为减少成本支出,贝佐斯思考,为什么不把多余的算力出租给别人?于是,2006年3月,亚马逊云业务诞生,每年为集团贡献近50%的利润。

4年前的小米,也面临和亚马逊当时类似的难题。为了满足消费者日趋苛刻的要求,之前没有制造工厂的小米决定投入更多资源,包括自建智能工厂、自研高端制造装备及数字化系统等,改善升级整个制造的生产工具和制造系统。

2019年底,位于北京亦庄的小米智能工厂一期建成投产,开始研发、生产小米最新、最高端的手机产品。它也是国内最高端、智能化程度最高的手机工厂之一,年产能100万台。除了上下料环节和部分质检环节,生产线的其余部分可以实现无人运转,效率得到大幅度提升。

2021年7月14日,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小米智能工厂二期正式动工,预计可年产1000万台高端手机。2023年底,智能工厂二期项目将整体竣工交付。

为避免资源和经验的浪费,小米在智能制造领域,采用了“先探索后赋能”的路径——小米自己先立好标杆,打好样本,探索验证成功以后,再向产业链、供应链合作伙伴输出,赋能产业升级。目前,小米的部分合作伙伴,已经使用小米的智能制造标准化解决方案。

今年3月,《中国企业家》发起了“寻找双实企业标杆”系列调研活动,旨在寻找数智化转型成功的先行者和开拓者。调研组先后走访过联想、海尔、立讯精密(29.880, 0.19, 0.64%)、三一重能(30.790, 0.43, 1.42%)、特来电和酷特智造等先进制造类企业。这些企业不仅自身深耕实体经济,并且能为其他实体经济赋能,是我国先进制造业和新型工业化水平的典型代表。

2023年9月18日,《中国企业家》携手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贾康、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以及新物种研究院院长吴伯凡,走进小米进行了实地调研。

小米盯上6万亿大市场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以及新物种研究院院长吴伯凡。摄影:邓攀

过去5年,小米在智能制造领域做了充足的探索。在小米智能工厂一期工厂里,生产线上大部分的设备都来自小米及小米投资企业的自研,已形成目前国内自主可控率较高的装备产业链。2022年底发布的新一代小米高端旗舰小米13系列,其高精密组装就是在小米智能工厂率先落地实验的,精度达0.05毫米,也就是1根头发丝的直径。

“小米经营了13年了,已经不再停留在一个手机制造的公司的层面,向上,小米朝着智能制造这个方向去走;向下,我们也开始去做产业链的赋能。”小米公关部总经理王化表示。

2022年7月,在科技部和全国工商联的指导下,小米和40多家单位成立了全国第一家创新联合体,3C智能制造创新联合体,由小米承担在3C领域的智能制造。

“小米实际上是在做一套智能制造的解决方案,希望去赋能这个行业。大家一起在这个领域,做一些标准,做通用技术,做行业生态,小米更多提供的是量化的解决方案和量化的场景。”小米副总裁颜克胜表示。

前瞻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智能制造行业市场规模约为4万亿元,其中智能制造装备市场规模约3.2万亿元,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市场规模约0.8万亿元。预测到2027年,我国智能制造行业市场规模将达到6.6万亿元,其中智能制造装备市场规模约5.4万亿元,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市场规模约1.2万亿元。

从依赖到赋能

2015年,中国整个产业和市场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消费升级悄然兴起,所有的人都在谈论产品的品质。

然而,2015年之前,小米还没有自己的制造工厂,都是外包给富士康、比亚迪(238.540, 0.04, 0.02%)等外部工厂代工。那时候,制造基本上还是一个人口密集型的产业,用工成本没那么高昂,再加上用户的需求也还没那么苛刻,市场的产品都是供不应求的状态。

但是,当用户的需求提升,作为一家渴望长期持续发展的企业就不能不关注品质。小米内部发现,品质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想把效率提高,真正要把质量做好,整个制造的生产工具和制造系统都需要升级。

在与代工厂的沟通中,小米发现,代工厂很难聚焦足够多的先进技术资源来提升产线数字化及智能化。但是对于小米而言,消费者有这样的需求,就必须去满足。为了避免频繁更换代工企业的不确定性,小米决定亲自下场。

在颜克胜看来,新智能制造不是把传统的底层制造技术颠覆,而是在原来的制造基础上再加成,比如物联网、工业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5G高带宽低时延的通信传输系统等。

小米盯上6万亿大市场
小米副总裁颜克胜。摄影:邓攀

与此同时,智能制造中,底层软件系统+装备本质上是软硬件结合的系统。与过往小米“软件+硬件”工程经验有相通之处,此外,小米在上下游产业整合也有一定的积累,小米进入智能制造具备了很大的可能性。

2019年底,位于北京亦庄的小米智能工厂一期建成投产。2021年7月14日,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小米智能工厂二期正式动工,预计可年产1000万台高端手机。2023年底,智能工厂二期项目将整体竣工交付。

小米自研的自动化产线和数字化系统,将在智能工厂实现大规模部署,跨学科、跨领域融合创新,系统化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向“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变革”方向发展。

在排产、生产、仓储、质量管理、设备维护等各个环节,小米重视其生产程序的数字化和智能化。

以往,工厂的厂长看到一系例数据后,经过自己的大脑加工,再决定今天要干什么。当整个营运系统变成一个智能的系统后,从整个系统底层数据的采集、连通,再到每一个营运的节点上感知,经过模型层再去做判断。

目前,小米的智能工厂已经在自身产品上有了实践。

暗能力,再进化

小米的智能制造实践,也给了同行的专家们很多启发。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贾康感慨,过去知道小米的发展是超常规的,社会的影响力也在不断提高,但并不知道小米在十几年的发展中已建成高水平的智能工厂和约300间体系化的研发实验室。小米在瞄准国际高水平,通过研发在创新发展方面真正形成自己的不可替代性。

在贾康看来,一定要通过研发,与强者的合作,实现追赶和赶超。对于处在数字化中的头部企业主体来说,必须超常规发展才能够合乎现在的时代召唤,体现竞争中的不可替代性,实现长期主义发展。

小米盯上6万亿大市场
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创始院长贾康。摄影:邓攀

新物种研究院院长吴伯凡在参观了小米实验室和了解了小米的智能工厂后表示,如果在今后10~15年,中国能够领先,能够涌现出新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企业的话,恐怕最有可能的机会是在生产端。

本来是为了解决自身业务问题,企业会衍生出某种潜在业务,内部运营能力必不可少的那种部门业务有可能变成在未来变现的新业务。吴伯凡将此称之为暗能力,暗能力到暗业务到新的真正的业务。

吴伯凡认为,智能产业化是少数公司的能力,但未来的产业智能化却是不管哪行哪业都需要的转型。这是一个巨大的业务,比终端的业务的想象空间要大得多。当然,小米未来需要非常大的投入,制造领域里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跟贸易稍稍加大一点,这是一个潜在的新小米。

知名经济学家、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表示,小米能在十几年的时间成长为这么大的企业,既得益于雷军的企业家精神、创始团队令人钦佩的创业劲头,也得益于中国和世界在过去十几年积累的大繁荣期。

小米盯上6万亿大市场
知名经济学家、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摄影:邓攀

但小米到底是一个制造业企业还是科技企业,现在的公众和资本市场对其期望和要求是不一样的。不管小米用代工厂还是自建工厂,具体如何实现精密化管理,把成本压缩到最低,把流程控制到最精细,其管理成本下降所带来的收益,一定是不如技术上跨越带来的这个增值大。因此,小米如何成为“大米”,对于创始团队来说确实是个新的无人区。

小米机器人(12.600, 0.07, 0.56%)事业部总经理许多表示,小米内部一直在争论到底什么是科技企业,最终得出的结论是,至少要为这个世界提供一个基础设施。当然,如果能提供技术理念,那就更厉害了。正是基于这一点,雷军前段时间发布会上讲了小米新的战略,选择对人类文明有长期价值的技术领域,坚持长期持续投入。

最后,颜克胜表示,公司处于不同阶段考虑的问题不一样。当公司还很小的时候,考虑的是如何生存。但凡一个企业到了头部以后,无论它在哪一个环节里面,没有一家企业不渴望用科技的力量,让企业持续发展下去,这是持续发展的一个动力。

“在硬核科技和制造领域,几乎所有真正伟大的公司都经历了多轮的沉浮与蜕变,才构建了深厚的技术体系和产业根基,形成了对产业链深厚的影响力和引领力。”颜克胜表示,未来十年,小米有足够的决心和耐心,大规模投入底层技术,走出数实融合、科技赋能产业链升级的全面突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