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看点 > 正文

“再造一个新广东”,广东这样拼:产业和科技,强强联合

来源:时代周报 发布时间:2024-02-20 11:29:58 编辑:夕歌

导读:2024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代表的新制造。这是广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工作,也是广东迈向高质量发展,“再造一个新广东”的重要举措。

作者:李益文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全球创新链产业链进入深度调整,以科技为支撑的产业实力,已经成为大国战略博弈的重要胜负手。

作为全国首个GDP突破13万亿的省份,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7年居全国第一,广东如何当好创新驱动排头兵,以颠覆性创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并转变成产业发展的动能?

2月18日,广东召开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发出动员令:推动产业和科技互促双强,全面提升科技高水平自立自强能力,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2024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代表的新制造。

这是广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工作,也是广东迈向高质量发展,“再造一个新广东”的重要举措。

2024年广东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深圳召开 图源:时代周报记者 李益文

持续支持新兴产业

“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系统部署2024年经济工作时,特别点出“颠覆性技术”的重要性,并将其归入“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内,位列2024年九大重点任务的第一项。

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作为能开辟发展新领域,“改变现有游戏规则”的颠覆性创新技术,成为大国博弈的重点。

这一点在汽车产业上最能直观感受。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汽车产业起步较晚,很长一段时间只得以市场换技术。

但新能源汽车技术的出现,让我国汽车产业在全球范围内实现逆袭。

目前,中国汽车工业在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蹄疾步稳,连续9年成为世界第一大新能源汽车产销国。另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消息,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491万辆,首次超越日本442万多辆,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

“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科技和产业融合发展”分论坛现场 图源:时代周报

广汽埃安总经理古惠南在会上表示,“新四化”正在重塑传统豪华品牌格局,当下正是自主品牌向上冲击、打造高端品牌的好时机。

在EV+ICV关键技术方面,电池能量密度提升趋缓,以全固态电池为代表的次时代革性技术正在酝酿中,快充技术和能源生态也在加速发展。

古惠南认为,新能源汽车的下半场将是智能化与电动化变革同时存在的技术变革。ICV技术将迎来二次腾飞,2024将成为ICV技术发展和市场普及的重要拐点。而广东省凭借着政策的前瞻性布局以及完备的产业基础,将在新能源汽车的下半场竞争中,抢占有利位置。

作为我国传统燃油汽车强省,广东积极推动传统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绿色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一路冲刺,新能源汽车产量从2019年的15.59万辆提升至2023年的253.18万辆,以绝对的领先优势稳居全国第一。

去年,全国每4台新能源汽车就有1台是“广东造”。未来,这一比例还将继续提升。

“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来看,其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等特点无一不是颠覆性创新的特点和作用”,在国家发展改革委创新驱动发展中心主任白京羽看来,颠覆性创新活动一旦获得成功,将给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带来新的跃升,格局性、根本性、全局性地改变原有的生产平台。

同时,广东却并未放松抢占未来产业的制高点。

在“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科技和产业融合发展”的分会场上,广东明确表态,将继续出台系列政策支持新能源、生物制造、新型储能、低空经济等新兴产业发展,超前布局6G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创新引领力,抢占产业发展战略制高点,在新的高度开拓产业发展新空间。

加码支持企业创新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为企业培育优良土壤,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从癸卯兔年到甲辰龙年,广东高质量发展大会从广州移师到深圳,但企业唱主角这一宗旨依然不变。

作为扎根广东的高科技制造企业,TCL科技集团首席运营官王成分享了TCL参与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过程。

43年前,TCL只是一家做磁带的小企业,后来逐渐扩展到电话、电视机等家电产品,再到挺进产业链上游半导体领域。

目前,TCL横跨智能终端、半导体显示和新能源光伏三大领域,不断完善全球产业布局,将装配环节输出到海外的同时在国内保留研发等核心环节,并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产品出口,不断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

据了解,TCL牵头成立的广东聚华“国家印刷及柔性显示创新中心”,已成为推动我国印刷显示核心技术进步的重要引擎。TCL去年将电池项目落子广州,是广州引进的首个大型光伏制造项目,将有力助推广州在光伏全产业链及相关配套产业实现聚集效应。

实际上,广东GDP连续35年全国第一,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7年第一的背后,离不开对企业的创新活力建设的重视。

2023年,深圳GDP达到3.46万亿,增长6%,规上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连续两年实现全国“双第一”,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8.8%,占GDP比重提高至41.9%。在分享经验时,深圳方面提到的第一条便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

据悉,深圳制定、出台了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文件,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方面,加大对企业支持力度,支持企业以长期主义投入研发。

目前,深圳现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47万家,PCT国际专利申请量连续20年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5.8%以上,企业研发投入总量居全国前10,培育了华为、比亚迪、腾讯等一系列龙头企业。

接下来,广东仍将继续加码助企业推动创新。

据了解,广东将出台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政策文件,大力推广90%研发人员、研发机构、科研投入、专利生产集中在企业的经验做法,鼓励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大力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创新平台,切实提升原创技术需求牵引、源头供给、资源配置、转化应用能力,推动更多科创成果转化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

下一步,广东将全力支持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聚焦科技创新、要素市场化、投融资、营商环境建设、人才等重点领域,实施更多的创造性引领性改革,帮企业解难题、办实事,让各类的企业在广东扎根。

以产业集群促进良性互动

传统制造业进入门槛低、企业数量多,产能过剩,产品同质化严重,利润薄,这也是我国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深化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重要原因。

但一个现象是,高新技术产业也有可能存在产能过剩。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国家发改委外经所原所长张燕生此前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就曾指出,我国高技术产业长期存在一个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一些发展前景较好、见效较快的产业,各地区都争抢着列入新增长点,补贴、投资、信贷资金大规模涌入,部分企业也会不论条件,盲目跟进。一哄而起的结果就是形成过剩产能,造成价格战,导致收益下降。

如何突破单一企业和单一产业的边界,如何避免各自为政,恶性竞争,形成企业、相关机构、政府、民间组织等的良性互动?广东给出的答案是发展产业集群。

与分散的产业发展模式相比,产业集群能够实现规模效应、集聚效应,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从而形成竞争优势。不仅如此,产业集群内各企业之间的竞争合作还能激发创新活力,推动企业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

实际上,为了更好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促进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广东早在2020年前就提出,打造十大战略性支柱产业集群和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培育若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打造产业高质量发展典范。

以新型储能为例,广东新型储能国家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姜海龙介绍,近年来新型储能的应用场景不断拓展,从最初的电力系统储能逐渐拓展到新能源并网、独立储能电站、微电网等领域。

由于行业大规模增长,全国各地围绕储能展开新一轮竞争比拼。竞争之下,全国新型储能仍然存在着安全经济和效能的共性技术难题有待突破。

“全国各个地市都在招商引资,都在引入储能产线,这进一步导致了产业结构过剩,项目利用率市场空间有限,高端人才和团队引进的困难等问题。”

如何突破现有难题?姜海龙表示,目前,全国唯一的国家地方共建新型储能创新中心落户广东。下一步,储能创新中心将通过突破储存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加速科技成果商业化的产业发展,形成以创新中心为核心的多层次网络化创新体系,提升新型储能制造业创新能力。

此外,中心还将引入中科海钠、北京卫蓝、上海良信等十家以上新型储能头部企业进驻,培育新型储能新质生产力产业集群,目的是提升新型储能制造业创新能力,带动广东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目前,广东已形成8个超万亿元级,3个五千亿至万亿元级,7个一千亿至五千亿元级,2个百亿元级的“8372”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格局。

2023年,全省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实现增加值同比增长5.2%,占GDP比重达四成;全省工业投资同比增长22.2%,为2006年以来最快增速。未来,广东还研究修订“1+20”战略性产业集群文件,谋划出台5个未来产业行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