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看点 > 正文

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7年全国第一 广东如何科创争先?

来源:南方都市报 发布时间:2024-02-21 11:25:31 编辑:夕歌

导读: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已连续7年全国第一,“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4年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广东如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创新源头供给,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岭南春早。2024新春开工第一天,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在深圳召开,各界贤能共议推动科技与产业互促双强,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断增强科技创新对高质量发展支撑引领能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广东如何破题?南都大数据研究院推出“广东科技生长力”系列报道,多方面展开解读。

科技创新就是争当第一名,寻求“从0到1”的突破。近年,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大科学装置等“国之重器”相继在粤布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等密集落地,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科技领军企业等积厚成势,原始创新在广东各地勃发。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已连续7年全国第一,“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4年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广东如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创新源头供给,以科技创新引领高质量发展?

加速布局

争取到2025年全省建成5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

东莞松山湖一片郁郁葱葱的荔枝林里,坐落着迄今为止我国已建成单项投资规模最大的大科学工程——中国散裂中子源。“它就像‘超级显微镜’,是研究物质材料微观结构的理想探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总指挥陈和生介绍。

2018年,中国散裂中子源正式投入运行,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4个拥有脉冲式散裂中子源的国家,同时实现广东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领域零的突破。自投入运行以来,其已累计完成10轮开放运行,年均开放机时超过5000小时,注册用户已达5000多个,完成课题1000余项。

陈和生表示,中国散裂中子源的成功建设,充分展示广东省引进大科学装置、推动科技创新的决心和成就,吸引国内许多一流的科研机构落户广东,共同建设大科学装置。

2020年7月,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先行启动区获批。以此为牵引,广东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实现“从1到多”的跨越,一批“国之重器”在谋划、推进中。在广州,冷泉生态系统研究装置与其配套科研综合楼落户南沙,人类细胞谱系大科学研究设施在中国科学院广州健康院加快建设;在东莞,松山湖材料实验室联合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共建国内第一台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在深圳,智能超级算力平台“鹏城云脑III”已获批立项,未来网络试验设施(深圳)完成一期工程建设;在江门,我国第二代中微子实验装置——江门中微子实验装置在地下700米深处加紧建设;在惠州,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和强流重离子加速器建设现场热火朝天;在汕头,海底科学观测网南海子网(汕头登陆点)有望在2025年建成……

“十三五”时期,广东布局建立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实现国家实验室零的突破,成为广东战略科技力量的典型代表。在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两大“国之重器”引领下,广东正加快战略科技力量布局建设,着力建设大平台、集聚大团队、承担大任务、产出大成果,打造一支体现国家使命和广东担当、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科技王牌军”。

据广东省科技厅数据,目前全省已建有国家实验室2家,广东省实验室1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31家,“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4家,广东省重点实验室435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31家。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与载体方面,全省已打造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0个,地市拟建和在建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9个,国家应用数学中心2个,高质量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与华南国家植物园等。

展望将来,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提出,要对标国际一流水平实验室,加大对实验室创新资源整合和倾斜力度,提升实验室层次,推进广东实验室高质量发展,争取到2025年建成5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450家省级重点实验室,成为广东的战略科技力量之一。

企业创新

全省超7.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

2023年底,《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在北京发布,广东连续7年占据榜首位置。报告显示,广东区域创新体系的特色“长板”是企业,“企业创新”指标连续多年领跑全国。

目前,广东拥有超7.5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连续8年位居全国第一;超7.6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这些科技型企业创新动力足、能力强,激活广东区域创新的“一池春水”。

在与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同步举办的产业科技融合发展成果展上,多家企业展出其最新成果:鲲云科技推出全球首款可重构数据流架构CAISA芯片、优必选科技打造智能云平台商用服务机器人、佳都科技展示佳都知行交通大模型、迈瑞医疗研发国产首台高清晰度三维脏器彩超设备、国星光电研发高端半导体光电器件及其模组……近年来,广东企业在产业科技攻关中“唱主角”,在新能源汽车、新一代通信、新材料、终端操作系统、工业软件、高端医疗器械、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取得一批突破性成果。

数据显示,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中,企业牵头项目超过一半,参与项目超过九成,有效解决了一批产业关键技术问题;依托企业建立省级工程中心达6648家、占总数的87.6%。以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科技企业群体,已经成为广东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打造新发展格局的主力军。

以深圳优必选科技为例,自2012年成立以来,其持续投入人形机器人核心技术研发,借助广东产业链优势,率先实现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截至2023年6月30日,优必选全栈式技术拥有1800余项机器人及人工智能相关专利,推出的“硬件+软件+服务+运营”智能服务机器人解决方案,已服务全球5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900多家企业客户,售出超76万台机器人。

为有力支撑企业创新,广东多措并举,积极赋能。2023年,广东通过普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全省近10万家企业享受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金额预计超6800亿元;打造“高企服务团”行动体系4.0版,推进“百名专家万企行”“金融赋能行动”、科技企业诚信倡议书等企业创新服务“三大行动”,完善科技企业服务体系;全省277家省级新型研发机构集聚专职科研人员2.3万人、累计服务企业约12万家,更好发挥新型研发机构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对产业和企业创新的支撑作用。

湾区科创

“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4年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

多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点实验室先后投入运行,搭建起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的“桥梁”。《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曾明确提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近年来,广东锚定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任务,携手港澳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

在产业科技融合发展成果展现场,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东莞研究部副主任童欣介绍,中国散裂中子源从建设起,就与港澳科研机构保持着良好的合作与互动,例如与香港大学、澳门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高校都有合作,可免费把样品拿到中国散裂中子源开展实验研究。香港大学黄明欣团队发现了效能创世界纪录的“超级钢”。他们在中国散裂中子源上利用中子的穿透能力,精确测量获得相体积分数和位错密度,首次从微观层面揭示了这种“超级钢”既有创纪录的强度,又有非常好的韧性的新机制,为改进这种钢的断裂、韧性和腐蚀性等问题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

童欣表示,粤港澳大湾区集聚了大批高校和研究院所,且与国外交流合作频繁,以及强劲的经济实力等多项优势,为科研人员开展基础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

2023年9月,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迎来了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正式开园。这是香港科学园在内地设立的首个分园,是内地首个由港方运营、适用国际管理规则的科研空间,也是河套合作区内首个享受深港两地联合评审、联合支持独特政策的科创园区。

三个“首个”标签的背后,标志着深港两地科技创新合作的新起点。数据显示,香港科学园深圳分园已吸引香港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5所高校共10个优质科研项目落地,实质推进和已落地高端科研项目逾150个,与港方园区共同聚焦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三大领域,初步形成六大科创产业集群。

2023年9月20日,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4年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报告数据显示,过去五年中,“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平均每100万人可以生产2291份PCT申请,发表3092篇科学论文。

在香港科技大学深圳研究院及香港科技大学深港协同创新研究院院长杨晶磊看来,粤港澳大湾区的区位优势体现在它有世界级的大市场和高效完善的供应链,能为科研人员提供接触产业一线的绝佳窗口,有助于在研究中聚焦真问题,推动技术找到落地点。在政策层面上,粤港澳大湾区,特别是河套、前海、南沙、横琴等合作平台的一系列支持政策举措,有助于港澳科研机构充分利用大湾区的大市场承接能力,让一流的科研成果尽快落地。

例如在2023年,香港科大深港协同创新研究院与一家港资背景的内地企业在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共同发起绿色可持续开放实验室项目,成为合作区内首个校企深度合作,聚焦绿色可持续领域,协同深港沪三地的开放平台。

杨晶磊介绍,该项目让港科大能够近距离、高效地了解产业需求,进而吸引科研人员参与相关项目攻关,充分发挥校企双方在绿色可持续领域的学术优势与产业资源,推动港科大绿色可持续领域科技成果的高效转化。他还提出,港科大持续欢迎与具有技术攻关需求的企业合作,以深厚的技术积累和可落地的双创经验为大湾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深化改革

系统性推进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落地实施

从中国散裂中子源到鹏城实验室,从大科学装置到国家重点实验室,原始创新在广东各地勃发。

当前,广东正系统性推进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落地实施,以“量子科技”“生物多样性”等旗舰项目为引领,分层次、体系化布局开展研究,积极解决重点领域重大科学问题,努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不竭的源头动力。据广东省科技厅数据,2023年省级科技创新战略专项资金中基础研究投入30.5亿元,占实际支出近40%。

十年“卓粤”计划,是广东“十年磨一剑”的决心。一方面提供长期稳定的支持,另一方面打造足够宽松的科研环境,为科研工作“松绑”“减负”。近年来广东积极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从提高科技管理服务水平、开展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加大科技政策供给等方面入手,推动政府科技管理职能向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转变,深化科技评价改革,完善科研经费使用管理机制,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管理方式;聚焦科技创新领域重点环节,在基础研究组织管理、核心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改革探索;加快制订省科技创新条例,研究制订构建全过程创新链、深化职务科技成果管理改革、推进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等政策。

“岭南处处是春天,科技创新要争先!”广东省科技厅党组书记龚国平在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表示,全省科技系统将奋力谱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新篇章,奋力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奋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为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