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看点 > 正文

工程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深圳启动蓝色经济“引擎”

来源:南方都市报 发布时间:2024-03-11 12:40:05 编辑:夕歌

导读:深圳,秉着“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雄心壮志,担负着先行示范的使命,正不断提升“蓝色经济”的“硬核力”: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海洋科技创新动能强劲,海洋生态持续优化,海洋合作不断深化……有专家表示,海上新质生产力,将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和战略支撑。

在深圳举行的2023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主会场,展出一批海洋装备的模型。 南都记者 霍健斌 摄

3月8日,深圳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强调,要抢抓机遇,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快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奋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勇当尖兵。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推动服务业和工业互促共进、协同发力,加快建设具有深圳特点和深圳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努力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要坚持全面深化深层次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入推进深圳综合改革试点,全面推进各领域体制机制创新,持续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为推动深圳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要全面融入和服务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积极作为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加强同其他区域发展战略和区域重大战略的对接,在更大范围内联动构建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更好发挥经济大市的辐射带动力。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深入推进山海连城绿美深圳生态建设,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加快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

会议强调,要聚焦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和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持续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持续激活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持续增进民生福祉,全力争取全年实现最好发展成果,并为中长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南都推出相关报道,从发展海洋经济、产业科技创新、智能网联汽车等方面,解读新质生产力深圳如何“上新”。

2024年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深圳,秉着“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雄心壮志,担负着先行示范的使命,正不断提升“蓝色经济”的“硬核力”:海洋经济快速发展,海洋科技创新动能强劲,海洋生态持续优化,海洋合作不断深化……有专家表示,海上新质生产力,将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和战略支撑。

代表委员建议

全国人大代表黎明华:

探索“香港-前海”船籍组合港

共建大湾区国际船舶组合登记中心

海洋,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近年来,深圳深耕蓝色经济“高产田”,加快推进“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建设,努力打造“中国式现代化”海洋强国城市范例。

据2023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发布会上的相关信息:深圳涉海企业增加至近3万家。深圳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位居全球第四。南海东部油田油气年产量突破2000万方油当量;截至2022年底,全市已建75个涉海创新载体,包括5个国家级载体、22个省级载体和48个市级载体。现代海洋产业体系不断完善。大力发展海洋实体经济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海洋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速培育壮大海洋新兴产业。深圳正积极地探索海洋经济相关的诸多创新。

在深全国人大代表也带来了他们关注的议题。在深全国人大代表黎明华提交了“关于加快发展船舶租赁业务 深化深港航运服务合作的建议”。黎明华提到,近年来,深圳以前海船舶租赁业务创新发展为重要抓手,推进深港在航运、海洋、海事等领域深化合作,大力拓展粤港澳大湾区及内地广阔市场,支持香港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巩固提升国际航运中心地位,取得突飞猛进的进展。

截至2023年底,前海船舶和海工设备租赁资产125.3亿元,相对2022年增长12.5倍,海上风机租赁资产17.8亿元;以租赁资产计,前海船舶租赁资产总额已经超越南沙,跃居华南地区首位,在全国仅次于天津和上海。他建议,以“香港—前海”船籍组合港为探索,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船舶组合登记中心。优化船舶租赁配套外汇制度,支持深圳前海创新试点船舶租赁财税制度等。

全国政协委员聂竹青:

打造复合型码头、增加航线

将宝安综合港区提升为对外开放码头

日前,南都记者获悉,第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鹏信资产评估土地房地产估价有限公司董事长聂竹青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上提出了《关于支持深港先进制造业合作,设立CEPA示范园区的提案》。

聂竹青认为,加快建设深港先进制造业合作区有利于促进香港长期繁荣稳定,有利于促进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有利于促进大湾区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有利于探索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有利于探索“一国两制”实践新样本。同时,他指出,深港先进制造业合作区的发展还存在合作区建设的推动层级较低、深港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不够完善、跨境生产的制造业产品和跨境生活的人员通关的便利性不足等困难。为此,聂竹青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建议商务部将深港先进制造业合作区纳入新版CEPA,助力香港新型工业化,允许香港与深圳合作,在深圳宝安的深港先进制造业合作区建立香港飞地(CEPA示范园区、CEPA示范工厂),在合作区生产的产品视同香港制造,打造“双循环”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支点。

二是建议海关总署支持对深港先进制造业合作区内CEPA示范园区、CEPA示范工厂实行新型海关监管,在特殊监管区域内,对港方制造业生产物资出入境进行特殊监管以便利制造业生产活动,特殊监管区域内使用进口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制造且加工增值超过30%(含30%)的货物,内销时免征进口关税,照章征收进口环节增值税、消费税。

三是建议交通运输部将宝安综合港区提升为对外开放码头,将宝安综合港区打造成“货运+客运+游艇+跨境直升机”复合型码头,并增加直通香港的航线,进一步提升深港交通畅达水平。

据了解,今年的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建成宝安综合港区一期。

宝安综合港区将重点开发新型智慧建材和区位配套业务,将深圳货物延伸至中欧、中亚;为湾区新型物流园区打造提供纽带。在深圳宝安国际机场北侧,超150万平方米的空间里,宝安综合港区一期工程项目正在加紧施工,将建设两个5000吨级通用泊位和1个5000吨级、两个1000吨级多用途泊位,年设计吞吐量达250万吨。

行业专家建言

拓展发展版图

向海洋要动力是深圳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国家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背景下,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得到了国家层面的支持,成为深圳先行示范区建设的一项使命任务,海洋经济也成为深圳发展的新课题,尤其在海洋工程和装备业、海洋电子信息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新能源等海洋新兴产业领域,有望催生新质生产力。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区域和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王福强认为,目前国家发展版图还是以陆域为主,要陆海统筹、向海图强,那么蓝色国土空间的开发是一个很迫切的任务。向海洋要动力是深圳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深圳发展海洋经济,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展现了建设海洋强国背景下深圳的先行示范,也能够为城市发展注入更多动能。

据悉,根据《深圳市海洋经济发展“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全市海洋生产总值目标达4000亿元,占全市GDP约10%。王福强表示,海洋经济涵盖的范围比较广,包括了海洋传统产业、海洋新兴产业以及海洋现代服务业。深圳作为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在培育壮大海洋装备制造等海洋新兴产业、加快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等方面有广阔作为空间。此外,香港在航运金融、海事法律服务等海洋服务业方面有着很强的能力,深港在发展海洋现代服务业上也可以进一步加深合作。

夯实学科基础

南科大入选联合国新一批签约行动

海洋新兴产业需要科研的引擎,深圳在提出“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雄心之初,就一直强调夯实海洋科研学科基础。近年来,深圳大学成立海洋信息系统研究中心,启动共建大鹏新区海洋研究院;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海洋生态与人因测评技术创新中心获自然资源部批准建设;深圳海洋大学、深海科考中心、海洋博物馆一体化建设等诸多工作正在有序推进中。

深圳首度成为实施伙伴

刚开年,就传来好消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学委员会(IOC-UNESCO)公布了联合国“海洋科学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简称“海洋十年”)新一批签约行动,南方科技大学成为本次唯一同时入选项目和实施伙伴的高校。牵头申请的两项内容入选,分别为“智慧型沿海城市-海湾二氧化碳排放研究”项目(简称“智慧立方iCUBES”)、“提升公民海洋素养”实施伙伴计划。这是深圳继2023年首次在该计划实现项目突破后,花开并蒂,并首度成为实施伙伴。前者iCUBES的使命是开发一个集成的、智能的三维海洋生态监测系统,通过与其他地区的合作,实现沿海-城市-海湾复合区域的碳中和,并推动全球范围内负碳排放的进展。而“提升全民海洋素养”实施伙伴计划由欧洲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海洋高等研究院院长、深圳海洋大学筹建负责人林间牵头。该计划将结合最新科技,实质性地提升公众对认知与保护海洋的意识,打造深圳与粤港澳大湾区的示范社区。

提升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南方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系主任陈永顺从深圳城市发展的角度特别剖析了“提升公民海洋素养”这一项目的特别意义。“提升公民海洋素养不仅可以增强城市居民对海洋环境的认识和理解,还可以激发其保护海洋的意识和责任感。这有助于改变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减少对海洋的污染和破坏,从而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此外,提升公民海洋素养还可以促进城市居民与海洋之间的互动和联系,增强城市的海洋文化氛围,推动海洋旅游和海洋产业的发展,为城市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

陈永顺表示,获批两项联合国“海洋十年”行动计划确实是一件非常令人振奋的事情,它具有深远的意义。联合国“海洋十年”行动计划是一个全球性的倡议,旨在推动全球海洋领域的可持续发展和保护。这次同时获批两项行动计划有助于提升南方科技大学在海洋科学领域的国际学术地位,进一步吸引国际一流的学者和研究人员加入,引领大湾区海洋学科的发展。其次,这也体现了南方科技大学在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和突破。“通过该行动计划的实施,与国际上的相关机构和组织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有助于促进深圳在海洋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话语权。”

据了解,南方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系经过8年的努力,已经汇聚了34位全球海洋领域有影响力的教授,这些科学家代表着世界领先的科学前沿和科研水平。此外2023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发布,南方科技大学海洋科学与工程系共有9位学者荣登榜单。

发展海上三“新”

海洋新制造、海上新服务、下海新业态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湾区经济与产业规划研究所所长、中国海洋学会海洋经济分会委员安然表示,海上新质生产力,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和战略支撑,海洋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集中体现了创新、质优和先进生产力等关键词。在他看来,海上新质生产力,包含三个“新”,即以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海洋未来产业为代表的“海洋新制造”、以海洋贸易和新潮文旅为主体的“海上新服务”以及以场景化和数字化为路径的“下海新业态”。

深圳具备三大基础

安然给南都记者分析了深圳在发展海上新质生产力的现有优势:深圳具备新兴产业基础、创新基础和人才教育基础。“一是以海洋工程和装备业、海洋电子信息业、海洋生物医药业、海洋新能源等海洋新兴产业增加值合计占海洋生产总值比重超过23%。蓝鲸系列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成功开展南海可燃冰试采;变频器设备打破国外垄断,在我国钻井平台上成功应用;海洋通信、定位、导航设备实现了自主生产。此外,海洋创新载体初具规模,海洋人才教育和学科建设也初具成效。”

可在三大方面发力

在安然看来,发展海上新质生产力可在三大方面发力。一是大力发展海洋电子信息(数字经济)。围绕海洋网络与通信,推动5G通信技术从陆地走向海洋,构建空、天、地、海、潜一体化的智慧海洋信息服务平台。发展水声通信系统和网络,聚焦无线、移动水声通信系统,推动水声通信和水下无线组网技术在海洋能源勘探开采、国防安全、海洋风力发电、海洋应急处理、海底管网检测维护等领域的应用。二是探索新能源船舶,推动船用动力电池、电机、箱式电源、电池管理系统、充换电设备以及岸电储能一体化设施等上下游配套产业集聚发展。三是推动智慧港口和智慧航道应用。支持企业参与港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港口智能航道感知设备部署应用,搭建港口及高等级航道智能感知网,实现基础设施自动化监测。鼓励建设港口和航道数字孪生平台等。

“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最重要是打造全球海洋科创新标杆。要推动科技引领发展,建设国家海洋科技自主创新策源地、国际海洋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和示范平台;通过引才育才,建设全球海洋人才母港与教育先锋;推动建成引领国际 科技前沿,凸显国际创新实力的全球海洋科创新标杆。”安然说。

海上新质生产力,像是强力的蓝色引擎,带领着深圳,驶向更广阔的未来。

采写:南都记者 黄璐 王睦广 张小玲 潘莹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