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创业 > 资讯 > 正文

企业的实力来自产品的实力!新农人创业经营,核心是学会产品打造

来源:园丁谷风 发布时间:2024-03-14 11:36:14 编辑:夕歌

导读:创业的本质是什么?多次成功创业的知名企业家孙陶然说,创业就是做买卖,做出一种有人愿意花钱来买的产品,找到一种方法,把它持续卖出去。

创业的本质是什么?多次成功创业的知名企业家孙陶然说,创业就是做买卖,做出一种有人愿意花钱来买的产品,找到一种方法,把它持续卖出去。

所以,创业无非两件事,产品和营销。做出产品、然后卖出去。(这里所讲的产品是广义上的,既包括有形的物质,也包括无形的服务,如观光、采摘、餐饮、住宿、休闲体验以及各种服务等,只要能让顾客持续买单,都是产品。)

乡村振兴战略下,不管你是跨界转型而来的工商资本,还是返乡创业的新农人,不管你是做生态有机农业、精品农业、特色农业、农产品加工、农业电商,还是做一二三产融合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经营也是如此:把产品做出来,把产品卖出去。

一、打造好产品,是经营的核心‍‍‍

新农人乡村创业,经营上有3大难点:顶层设计,产品,营销。打造好产品,是经营的核心。

步步高、OPPO、VIVO和拼多多等多个品牌的幕后老板,也是一位多次成功创业的企业家段永平有句话,“没有哪家公司的失败是因为营销失败,而公司失败本质都是因为产品的失败。”段永平还说,真正的好产品,就没有营销短板之说,顶多是卖得慢点。

很多创业者抱怨,我不像新希望娃哈哈那么有实力,缺资金缺人缺合作伙伴,所以产品不好卖;我的休闲农庄没法打广告,所以没人来。等等。这种说法对不对?

在《定位》这本书中,定位专家特劳特分析过众多跨国公司的成败案例后说,要避免一个误区:“领先者犯的典型错误,往往是错认为自己的产品实力产生于企业的实力。”“企业的实力来自产品的实力,以及产品在预期客户头脑里占据的地位。”

换句话说,产品有力量,才能带动公司成长,是好产品成就企业:淘宝和支付宝成就了阿里巴巴,激光照排系统成就了北大方正,智能手机成就了苹果公司。引进德国生产线和工程师生产的汇源果汁,成就了后来的汇源集团;正因为有了味甜皮薄、甜中微微泛着酸、像极了人生味道的褚橙,才有了后来褚时健老爷子的东山再起。

反过来,公司大企业有实力,产品未必一定牛。地产巨头恒大号称投资100亿做“恒大冰泉”却年年亏损狼狈离场的经历,就是一个典型的反面案例。

看这些连续成功创业的企业家和大咖观点不谋而合,再想起我们古人有一句话“酒香不怕巷子深”,都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新农人要担心的,不是相比同行自己的资金实力够不够,而是自己产品的实力够不够。

二、好产品的3大作用

1、企业的生存之本:帮客户解决问题

企业之所以能生存和发展,是因为能帮客户解决问题。用什么来解决问题?好产品。严格说,没有产品的企业,就不是实体企业,而是一个空头公司。

产品能否满足顾客需求,能多大程度上解决顾客的问题,直接决定你能否卖出去,卖出去多少。

2、产品是赚钱的主要工具

企业必须盈利,才能生存和发展。靠什么盈利,尤其是持续盈利?只有靠产品。产品是我们最重要的营收来源。

3、产品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做企业,产品是因,品牌是果。大到伊利蒙牛,汇源娃哈哈,小到洽洽瓜子三只松鼠,每当人们提到这些品牌,第一印象就是它们有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品:牛奶、儿童饮品、水、瓜子和干果。

对多数企业和农庄来讲,主导产品,尤其是有灵魂、有不可替代特色价值的拳头产品,就是核心竞争力。这种不可替代性越强,竞争力越大。

三、大势:打造好产品已成为经营当务之急

来自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9》和蔬菜协会等权威渠道公布的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蔬菜总产量70347万吨,水果总产量约2.57亿吨,人均占有量分别为184.4公斤和505.1公斤,均为世界第一。蔬菜一年产能能满足150亿人的吃菜需求,人均水平是世界的3倍!

更严峻的是,水果从2018年的2.57亿吨到2020年的2.87亿吨,蔬菜从2018年的70347万吨到2020年的72102.6万吨,总量还在逐年增长。

目前中国几乎每类农产品都存在严重同质化、供大于求的问题:中国蔬菜协会会长薛亮曾说,脱水食用菌占世界总产量的95%,菠菜占90%,黄瓜占80%,辣椒占48%……此外,水产品总产量保持世界第一30年。马铃薯、甘薯、苹果、桃子、梨、核桃、澳洲坚果产量世界第一。蜂蜜产量世界第一,占全球总量的四分之一还要多;西瓜年总产量可达8000万吨,占全球总量的8成还多,菠萝、葡萄等水果的产量也是位列前列……一句话,在化肥农药、设施农业等现代科技的帮助下,我们生产的一般农产品确实太多了!

太多的后果是什么?当然是掉价,是卖不出去!

主管部门其实也深知这一点。2020年,原农业农村部部长韩长赋在人大会议上说:

“现在的情况是,没有种不出来的东西,只有卖不掉的东西。要让贫困地区的农产品真正出村进城,不仅卖得出去,还要卖个好价钱。”

换言之,主要问题不是在生产上,而是出在经营上。

另一方面,富起来的城市消费者不再满足于吃饱就行,对口味、特色提出了更高要求,用流行的话讲,这叫“需求升级”。但与需求升级相反的是,却是农产品品质的滑坡:由于前些年环境污染,超量使用化肥和农药等,导致许多地方水土退化,很多蔬菜水果甚至鱼肉禽蛋,“再也吃不出儿时的味道。”

其实不只是农产品,哪怕是提供乡村休闲旅游服务的农家乐、采摘、农庄和民宿,也面临着遍地开花、供大于求、同质化严重的局面,早在10年前,国内农家乐数量就突破150万家。一个中部省份,疫情前的2019年,就有休闲农业经营主体近2万家。不少休闲农庄和乡村旅游园区,除了餐饮外,体验大多是老三样:采摘、钓鱼和棋牌,千篇一律,留不住人。少数项目的熙熙攘攘和多数项目的门可罗雀同时并存。

总之,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进入农产品总量和低端供应供大于求、同质化盛行、亟需供给侧改革的新时期。新形势下,新农人想要增收,不在质量和经营上下工夫,只是墨守陈规关注“量”的扩张,这种老路子已经不行了。

增收解决之道的关键,会经营比会生产更重要。乡村创业和农庄经营,新农人的主要精力,应该放在产品打造上:从“以量取胜”转向打造“有品质、附加值高、盈利好”的产品,走特色路线,我们不得不做!

四、产品打造能力缺乏,是新农人的普遍短板和经营症结‍‍

一边是大路货农产品、加工品、农庄低水平重复,数量普遍供过于求的现状,导致很多新农人经营困难。一边却是城市中产阶层不断提升的消费需求,呼唤更多有特色价值、有档次的好产品。不信请看:

疫情前面积不过200亩的北京意大利农场,年营业额却达4000万元;五常大米单价普遍在10元/斤以上且供不应求,催生出“年产105万吨、在售1000万吨”的搀兑现象;还有高出普通冰糖橙价格2到3倍以上的褚橙, 119元一斤的香椿芽,68元一斤的柞水黑木耳……

但是现阶段相对应的,却是新农人产品打造能力普遍缺乏的“痛点”,体现在:

不知道如何做产品定位和产品选择,而是一味跟风,三天两头换品种,形不成经验和市场的积累;

好产品得不到顾客的信任,销不出去,好东西卖成白菜价。奶贱伤农、果贱伤农、菜贱伤农等时不时轮回上演。

产品和服务同质化缺乏特色,不足以打动消费者,更不足以支撑可以盈利的价格。

产品设计和包装同质化,不能支撑起品牌和档次,不能吸引消费者的关注和光顾。

产品消费体验和场景千篇一律,缺乏粘性,不聚人气,留不住回头客,更没法把顾客变成自己的长期客户。

农产品销售的“潮汐现象”严重,“卖了今天愁明天,卖了上季愁下季”,没法形成持续稳定的销售。

产品形态单一,农庄营收单一,缺乏好的产品矩阵。风险大,一场天灾,一次人祸,就容易导致一年辛苦付之东流。

没有品牌,经不起市场波动,行情一不好,大家都竞相打价格战。以效益尚好的草莓采摘园为例,你30块一斤,我就20块;你20块,我就15块。实在可惜。

以上问题,其实都和产品设计、产品打造有关。我们看到好的价格高、供不应求的产品和农庄,都是面向市场、有鲜明的定位,精致设计、用心打造的结果。从褚橙到三只松鼠,从北京意大利农场到“京城第一葡园”北京天葡庄园,都是如此。

一个有经验的产品经理,往往就是一个好的产品“总设计师”, 从产品定位、产品选择、产品设计、产品生产、产品延伸到产品推广(产品的品质、特色提炼、服务、设计套餐定价、产品包装、背书、活动)上能未雨绸缪,打造出有特色、有持久粘性、甚至是“爆款”的好产品。

五、产品打造方法论:解决新农人经营痛点

无论做一产,做二产农产品加工,还是做农文旅三产,如何走出产品和服务同质化、卖不起价、营收单一、缺乏粘性和回头客的经营困境,打造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主导产品,提供不可替代的特色价值和体验,提升价格实现持续的营收?这个经营痛点问题,让不少新农人冥思苦想、绞尽脑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