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看点 > 正文

河南神童李书磊调任北京 被誉为习近平文胆

来源:城市驻马店在线 发布时间: 2016-11-30 10:47:36 编辑:夕歌

导读:李书磊出生、长大在郑州北边隔河相望的原阳县,14岁考上北大,44岁任中央党校副校长,好读书、勤写作。两年前从学界转入官场,赴福建任宣传部长。1月4日《北京日报》报道,李书磊任中共北京市委常委、纪委书记。

河南原阳人李书磊调任北京市纪委书记,这位14岁考上北大的神童,曾是习近平的老部下。他写得一手好文章,还是豆瓣“网红”。

李书磊曾说:“古时候学而优则仕,但我真正欣赏的不是读了书做官,而是做了官读书。读了书做官总有点把读书当敲门砖的意思,既贬低了读书也贬低了做官;做了官读书才是一种雅兴,一种大性情,一种真修炼。”

李书磊出生、长大在郑州北边隔河相望的原阳县,14岁考上北大,44岁任中央党校副校长,好读书、勤写作。两年前从学界转入官场,赴福建任宣传部长。1月4日《北京日报》报道,李书磊任中共北京市委常委、纪委书记。

河南神童李书磊调任北京 被誉为习近平文胆

李书磊是谁?相信关注时政的朋友并不陌生。值得一提的是,李书磊不仅在政界颇受关注,他也曾是文学评论界的明星学者,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中国当代文学评论界,时常能见到这位北大才子的精彩文章。
他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

他在中央党校副校长这个副部级职位上待了6年,因此和时任中央党校校长的习近平结缘。从党校副校长、福建宣传部长到北京纪委书记,这位河南神童、北大才子在政界开始冉冉升起。

1

1964年,李书磊出生在河南原阳县黄河滩边的一个小村庄。14岁那年,也就是1978年,李书磊考入北京大学图书馆系,之后又在北大中文系拿下硕士、博士学位。相比大多数同龄人,他要早上4年进大学,“神童”之名由此而来。

李书磊有一次对“神童”之名进行了解密:“我小学时连跳两级。跳级是因为在班里学的东西我大哥在家里都教过我了,听课没意思, 就逃学。逃学被老师逮着,我就装病,装肚子疼,肚子疼不好查。老师告状到我家,我爸就和我哥商量,让我跳级,跳了级,课都是新的,都不会了,就不敢逃学了。”

读小学时,李书磊并不是一个讨老师喜欢的学生。这点李书磊后来自己也承认:“老师不喜欢我,还老整我。我被同学评上‘五好’学生,老师却把我‘拿’下了,我觉得很受伤害,天昏地暗。”

李书磊曾自称“小孩儿里的文人”。

他上小学时的那个大队叫破车庄,一个大队有好几个自然村,所以同学们来自不同的村子,两拨小孩儿见面就大声咳嗽,谁咳嗽得厉害谁就是爷爷,因为老爷爷们都咳嗽。往往见面咳嗽之后就陷入混战。

李书磊并非打架主力,一般只出主意,故自称“文人”。“文人”李书磊儿时生活也不全在“刀光剑影”中虚度,李书磊最愉快的事情就是自己能看很多书。“我把家里的书都看了一遍,《林海雪原》《西游记》《红楼梦》,能找到的我都看。当时我最喜欢《西游记》了,看了就学孙悟空,撅断我们家后院的小树,把皮剥了,当金箍棒。”


2

生于1960年代早期的孩子常常被人们视为幸运儿。

“文革”狂飙突起时,他们还小,受到的冲击不大,也不用像他们的哥哥姐姐们一样,早早地就上山下乡了。等到他们大了些,接受完高中教育的时候,1977年,高考又恢复了,成绩好的农村孩子就可以考入大学,毕业后进入各个领域贡献自己的光和热。1964年出生的李书磊都赶上了。

1978年,14岁的李书磊参加完高考后并不作多想,乖乖回家干活。一天,他正在黄河滩上放羊,他姐姐拿着北大的录取通知书去找他,他在看到通知书的那一刹那,把羊鞭狂甩进黄河,“当时就想,这下子终于不用放羊了。”

为什么选择北大?李书磊后来解释过,是因为那张光可鉴人的大桌子。

“在考大学之前,我在报上看见一幅照片,是北大中文系工农兵学员高红十和她的同学在讨论长诗《理想之歌》。高红十与《理想之歌》,我当然仰慕得很,但当时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诗,也不是诗人,而是他们围着的那张桌子:桌子有光可鉴人的桌面,他们的影子映在上面,在我眼中,那太漂亮了,太高级了。这桌子极大地打动了我,使我对北京大学产生了强烈的向往之心。”

李书磊的本科并不在中文系,不过,他的硕士和博士都选择了文学作为自己的专业。

3

北大中文系教授孔庆东曾是李书磊的同学,他在《北大四博士》一文中曾这样回忆求学期间的李书磊:“因为他从少年时代起,就一直生活在比他年纪大,经历多,比他饱经沧桑,比他老奸巨滑的人群里。所以尽管他实际上也学到了许多老奸巨滑,但从表面上却看不出来。就像《西游记》里的红孩儿,看上去活泼可爱,实际上却妖法高深,非有孙悟空的火眼金睛才能看穿。”

孔庆东还在一篇《北大博士李书磊的怪异风采》的文章中写道:“李书磊在当今的青年学者圈里,属于少年得志、官高爵显的一位,我等文学青年皆以师兄事之。事之是事之,然而在感觉上,李书磊却怎么看也并不像个师兄,连师弟也不像,说得冒犯一些,倒有点像师外甥——即某位师姐的高徒或者令郎也。”

孔庆东还记得,刚上北大不久,班主任温儒敏老师说:“你们不要那么狂,今晚我带一位研究生来给你们介绍学习经验。”

到了晚上,温老师领着一个白白胖胖的大孩子来了,说:“这就是你们的李书磊大哥哥。”大家顿时好奇心起,心想别是温老师上中学的儿子吧。一交谈,“才知原来李书磊跟我同岁,但比我早四年上大学——他是少年大学生”。

河南神童李书磊调任北京 被誉为习近平文胆

李书磊和那些“老三届”同班,班里有的同学比他年纪大一倍,还有的女同学是带着孩子来上北大的,孩子的户口就落在他们班上……

师弟孔庆东回忆,“年轻的李书磊很受男生嫉妒,也很受女生那个,但他似乎浑然不觉。他甚至不觉得自己年轻,他真的以一位兄长的态度给我们介绍北大的掌故,介绍他的研究课题。”

当时李正在研究20世纪80年代“青年作家群”的问题,他讲得兴致勃勃,眼镜后面的小细眼睛笑眯眯地看着簇拥在他身旁的几个女生。

“他不知道,坐在远处的男生才是认真思考他的课题的,坐在近处的女生则大都是心怀叵测之徒。”孔庆东有点戏谑地写道。

身处燕园的李书磊虽然有“少年老成”的一面,但他的思想和笔触始终保持在最先锋、最前沿的状态。李书磊在攻读现当代文学博士专业期间,已经是小有名气的文坛评论家了,在80年代的“寻根热”、现代派文学论争等文学思潮中,李书磊的评论文章时常刊登在学术刊物上。

4

北大十年,同学们也教会了李书磊很多东西。他们大都是高中毕业后闯荡过一阵子的人,工农商学兵五行八作的人都有,他们带给李书磊的简直是一部中国社会史。

李书磊后来谈起这段岁月,“同学们的经历与见识使我很快摆脱了中学时代通过报纸、课本认识世界的偏狭,加上当时正如火如荼的思想解放运动,我的思想与心智在不断的惊愕中进步。”

毕业后的李书磊走了一条坚定的学而优则仕的道路。

1984年硕士毕业后,李书磊被分配到中央党校文史教研部任教,两年后,他又重返北大中文系拿了一个博士学位,之后又回到了中央党校任教。

自1989年12月起,李先后担任中央党校语文教研室主任、文化学教研室主任、文史教研部副主任、主任,中共中央党校培训部主任,中共中央党校校务委员、培训部主任,校务委员、教务部主任。

河南神童李书磊调任北京 被誉为习近平文胆

其间,他还曾先后赴河北青龙挂职县委副书记,赴陕西西安挂职市委副书记。2008年12月,年仅44岁的李书磊出任中央党校副校长,官至副部级。其时,中央党校校长是时任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习近平。

2014年1月,李书磊离开北京,转任福建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在福建任职期间,他亲自倡议并策划了《福建日报》关于“习近平同志在福建”的专题报道。

2014年四月,习近平在河南视察期间谈到曾写过一篇《追思焦裕禄》,李书磊随后发表了一篇文采飞扬的解析文章,称“诵读再三,无比亲切,昨日旧句,新我襟怀。”

5

李书磊的学问在学界一直颇受好评。酷爱读书是他的一大嗜好,也写出了一大批叫好的著作。

那个时候,“李书磊”三个字堪称如雷贯耳,他的《为什么远行》《杂览主义》《重读古典》《文学的文化含义》《我观世音》等一系列书籍,不仅引起学界的注意,更在全国拥有相当可观的粉丝读者。

至今,豆瓣读书上关于《重读古典》一书的讨论中,仍然可以看见有年轻读者评价:“读一下他的文章,我们就会知道李书磊的判断是多么深刻。”

河南神童李书磊调任北京 被誉为习近平文胆

1989年到1991年这两年间,李书磊曾在北京西郊赁屋而居,不问世事,只在窗下苦读古书。

“读到感动之处,就特别想找人聊一聊,但没有人,我就把心得写成札记。有一天傍晚,我走出家门,门外正纷纷扬扬地飘着大雪。我一下子就想起了艾青的诗《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站在雪地里,不知为什么,我竟泪流满面。”李书磊说。

后来,李书磊把这些读书札记整理发表,写了一系列重读古典文学的好文章,也就有了1997年的《重读古典》。

李书磊从不否认自己著书是出于一种情感需要。“人过了25岁,沧桑感就有了,漂泊感也有了。年轻的时候,凭青春力量四处闯荡的那个阶段结束了,情感的浪漫主义也结束了。这时候,就特别需要一种情感的寄托、一种情感的皈依。追根溯源,对于国土的情感,对于中华民族的情感,包括对于中国经典和汉语的情感,才是我们真正的精神寄托。”

这种情怀在孔庆东的文章中也得到佐证:“每见书磊,他总是号召大家埋头读书,为国效劳,一副‘龙头老大’的气派。”

李书磊曾自称最敬佩白居易。

他认为,白“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他用佛家的无差别心洞见人生,他避免了人们常用的那种等级偏见”。从《琵琶行》到《长恨歌》,白居易不仅体察了下层的苦难,为歌妓的遭遇而湿了青衫,也还给了帝王“人”的角色,同情作为一个帝王内心的痛苦与无助。

李书磊说:“这入骨三分的倾诉使我们对无限的人生肃然起敬,我们从这里读出了对人类整体命运的深深悲悯。

河南神童李书磊调任北京 被誉为习近平文胆

李书磊曾说:“古时候学而优则仕,做官的都是读诗书的人,这很好,很值得欣赏。但我真正欣赏的不是读了书做官,而是做了官读书。读了书做官总有点把读书当敲门砖的意思,既贬低了读书也贬低了做官;做了官读书才是一种雅兴,一种大性情,一种真修炼。”

2016年新年伊始,这位从河南北上,又从北京南下的学者型官员,将重新回到北京这片熟悉的土地,开始政坛之路的新征程。

标签:李书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