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招商 > 北京 > 正文

北京冰雪产业红利来临 市场需求旺盛

来源:北京商报 发布时间: 2016-03-07 16:48:34 编辑:蝶舞

导读:随着滑雪产业红利的释放,北京的滑雪场也面临由旅游体验型向目的地度假型的转型和升级,并由此刺激和带动周边产业链上包括雪具租赁和销售、滑雪大型设备制造以及餐饮住宿业的发展,实现更为丰厚的产业红利。

2015滑雪季逐渐结束,北京各大雪场获利颇丰。相关数据显示,去年北京23座雪场接待169万人次,全国居首。多家北京滑雪场负责人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这一滑雪季,无论在人数还是收入上都有一定程度提升。随着滑雪产业红利的释放,北京的滑雪场也面临由旅游体验型向目的地度假型的转型和升级,并由此刺激和带动周边产业链上包括雪具租赁和销售、滑雪大型设备制造以及餐饮住宿业的发展,实现更为丰厚的产业红利。

需求旺盛仍微利运营

随着天气的回暖,北京及河北地区的雪场也相继进入停业修整的阶段。北京渔阳国际滑雪场副总经理王海东表示,今年的雪季将于3月6日结束,并进入修整阶段。北京南山滑雪场市场总监徐心文也表示,南山滑雪场的滑雪季也基本进入尾声,经历了一个冬季的运营,滑雪场在人数方面同比增长约为10%,人均消费基本持平。

根据日前发布的《中国滑雪产业白皮书》显示,2015年滑雪总人次为1250万,较2014年的1030万人次增长21.36%。在全国滑雪市场中,拥有23家滑雪场的北京以169万人次居首,成为滑雪人次最多的区域。在北京滑雪人数位居全国首位的背后,是滑雪公司的高额投入。上述滑雪场相关负责人均表示,滑雪场每年的改扩建及维护方面的资金投入均以千万元计。

尽管北京在滑雪人数上处于国内领先的地位,但在调查中北京商报记者发现,大型滑雪场由于受资金投入大、运营成本高、回报周期长等多种因素影响,整个滑雪场行业的经营实际上一直处于微利甚至是亏损的状态。崇礼县万龙滑雪场办公室主任段建军表示,万龙滑雪场2014年滑雪人数增长了80%,达到11万人次,包括观光旅游在内的游客访问量达到30万人次。而万龙滑雪场仅季节性用工一项投入就已经超过800万元。

谋求转型借休闲度假盈利

数据显示,目前国内只有3%的滑雪场为目的地度假型,初级体验型和城郊学习型滑雪场则分别占比75%和22%。在调查中,北京商报记者了解到,目前崇礼境内超过八成的滑雪场均有配套的酒店及餐饮设施,部分滑雪场的酒店甚至有4-5个配套酒店。而在北京地区,度假型的雪场则相对稀缺。

一名负责滑雪场酒店项目开发的业内人士表示,对于远离县城的滑雪场来说,酒店的配套是营收增长的重要一环,通常占到总营收的3-4成,甚至对于小型雪场来说,如果没有酒店配套,雪场很难实现盈利。渔阳滑雪有限公司法人代表姚宝东坦言,单纯做滑雪场无法留住客人,目前公司正在制定向度假区进行转型升级的计划,除了住宿、餐饮外,还将丰富其他的娱乐业态。

据了解,在2015年以前,万龙滑雪场已经连续11年亏损。对于连续亏损11年后实现盈利的原因,段建军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目前,滑雪门票以及雪具租赁约占万龙滑雪场营收的七成,其他三成分别为酒店及餐饮的收入。”此外,他还介绍,虽然2014-2015雪季万龙滑雪场实现了盈利,但是盈利规模不到雪场营业额的10%。

产业带动转型中现新商机

在滑雪场从单一的业务经营模式向借助酒店餐饮以及商业街区等配套资源的休闲度假模式发展的同时,与之相配套的滑雪装备也迎来了冬奥“红利”。有行业机构测算,待市场成熟,中国个人滑雪装备年消费规模有望达到150亿元。此外,随着冬奥会的日益临近,政策红利以及社会配套对于滑雪产业上下游的刺激作用也日 渐显现。

冬奥申委财务及市场开发部副部长周星此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公布了申奥预算:2022年冬奥会赛事编制的预算规模约为15.6亿美元,包括场馆运营、人力资源支出及医疗、通讯、交通等方面。按照现行汇率,冬奥会编制的预算规模将突破100亿元人民币。此外,非组委会预算场馆资本投资总额约为 15.1亿美元,将大量引入社会资本,65%来自社会资金投入。而这也将进一步刺激民间资本涌入冬奥市场。

中国体育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何文义认为,“未来滑雪场会逐渐成为旅游目的地是毫无疑问的,随着滑雪项目的普及,体育产业可以通过旅游来转化产业价值”。他表示,从体育产业来说,旅游可以作为其商业模式之一,将体育的吃住行游购娱模式开发出来,从旅游的角度来看,可以加入体育的内容,增加客流和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