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招商 > 全部 > 正文

厉害了!这个大孵化器会下“金蛋”!

来源:珠海高新区 发布时间: 2016-12-30 10:13:20 编辑:夕歌

导读:在珠海高新区南方软件园内,“南洋国际创谷”众创空间开业短短1个多月,已迎来11家企业入驻,涵盖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多个重点产业领域。

在珠海高新区南方软件园内,“南洋国际创谷”众创空间开业短短1个多月,已迎来11家企业入驻,涵盖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等多个重点产业领域。

依托南洋国际创谷等一批国际化、市场化、专业化的科技企业孵化器,珠海高新区正着力将全区打造成创新创业的“大孵化器”:科技型企业茁壮成长,高端人才加速集聚,政产学研资多要素协同支持创新,从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创新发展。



行动正在快马加鞭。在载体建设上,该区全力构建完善“创客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孵化体系;在人才引育上,从经费投入、安居保障、激励奖励、培养评价等多方面开展工作;在政策保障上,围绕产业发展、人才引进、高企培育、科技金融、公共服务平台等,打出创新驱动政策“组合拳”。

作为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组成和珠海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阵地,未来珠海高新区将进一步完善“大孵化器”体系建设,为全市建设珠江西岸区域创新中心孵化出更大能量。

载体建设 构建全链条孵化体系

南洋国际创谷内,如今已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不少入驻企业正在紧锣密鼓地开展工作。

谈及未来发展,创谷CEO曾鹏有着更宏大的梦想:“3年内,要在信息及通信技术、生命与健康科学、智能硬件与电子工程、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领域引进和孵化企业超过100家,让20家企业成功融资并产业化。”

这一国际化创新载体落地运作,为珠海高新区建设“大孵化器”体系再添动力。截至目前,该区已有清华科技园、南方软件园等5个国家级和省级孵化器,孵化面积(含在建面积)达76.67万平方米,孵化器内企业803家,在孵企业超过400家。同时,该区还建有新型研发机构9家,以及清华科技园清创空间、南方软件园创业梦工场、珠海银弹谷创客空间等9个创客基地,在孵创业团队102个。

“孵化器是创新创业的空间和载体,在工业4.0时代,孵化器也应该进入4.0时代。”珠海高新区相关负责人说,如今,该区更加注重政企校多方联动。孵化器建设、投资和运营面向民营资本开放,实现主体多样化,推动市场化运作。

以大洲科技园为例,该科技园由高新区政府与本地民营企业合作建设,由区创业服务中心负责项目准入、民营企业负责物业管理,将原来的闲置楼宇打造成5.7万平方米的孵化器,目前已“爆满”,进驻项目均为符合区内产业发展导向的高科技企业。此外,同样由政企合作共建的3.6万平方米的高盛科技园即将竣工;全区9家创客空间中,有3家由民营科技企业建设。

未来,珠海高新区要把全区打造成为政产学研资协同支持创新、具有良好创业生态的“大孵化器”,推动“双创”发展。一系列具体措施正在加快落实:

完善“创客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构成的全链条孵化体系,鼓励南方软件园等4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提升孵化能力,支持中电科技园加速器完善功能,支持工业楼宇升级改造为加速器;实施孵化器倍增计划,推动清华科技园二期、珠海城智数据中心项目加快建设,支持市场主体参与孵化器建设;推进国际创客空间建设,合作共建、资源共享,探索国际创客空间体系建设新模式。

核心资源 “千人计划”专家已有15人

扎根珠海10年的黄建林,如今已是长园共创电力安全技术股份有限公司高级软件工程师。今年10月,他成为珠海高新区首次评选产生的20名高层次人才之一。“珠海美丽而宜居,发展很快。高新区对青年人才的住房补贴、共有产权房政策等也很吸引人。”他说。

建设“大孵化器”体系,人才是核心资源。只有吸引人才、留住人才,高新区这个“大孵化器”才更有创新活力,实体经济发展才更有动力。

作为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重要组成和珠海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阵地,近年来,珠海高新区坚持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吸引、聚集和培养了一批学术造诣精深、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和领军人才。据统计,目前,该区共有“千人计划”专家15人、省领军人才6人、珠海市高层次人才101人、青年优秀人才195人。

位于珠海高新区的远光软件股份有限公司,连续11年入选“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是珠海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企业。自上市以来,年复合增长率达28%以上。该公司董事、总裁黄笑华说:“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资本,尤其高端人才更是创新的驱动力。”

在他看来,高新区对中高端人才的优惠政策,为企业吸引创新型人才提供了基础;高校众多,又为企业提供了基础型人才保障。“正是各类人才多年来不断进入企业并发挥作用,远光才一步步做大做强。”

远光软件“人才驱动”的发展历程也是珠海高新区的缩影。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大幅推动了该区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今年前三季度,该区GDP增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集聚大批优秀人才的“4+2”主导产业中,互联网、智能电网、软件和集成电路、医药器械产业产值增速均超过两位数。

按照计划,明年,该区将引进和培育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超过35位,同比增长25%;引进留学归国创业团队超过15个,同比增长26%。

保障支撑 大胆探索打出政策“组合拳”

2014年,海归博士包晓军卖了房子车子,带着6名科研人员和几百万元资金,来到珠海高新区创办纳睿达科技有限公司。然而,每年约1500万元的高额研发费用难住了他,“如果没有高新区的政策支持,公司无法顺利启动。”包晓军说。

近年来,高新区以天使投资、创新基金为抓手,先后出台了天使投资扶持办法、天使投资资金管理办法、创新基金项目和留学人员创业项目配套暂行规定、扶持在孵小微企业发展暂行规定等“政策包”,成功孵化了不少初创企业。受益于这些科技金融政策,纳睿达获得了2000万元启动资金和后续分期投入的1800万元研发资金。如今,该公司首台价值900万元的雷达系统将于明年正式在广东省气象局投入应用,其自主研发的技术也被国家认定为“国内首创”。

此外,近年来,珠海高新区还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围绕产业发展、人才引进、高企培育、科技金融、公共服务平台等统筹出台了26项创新政策措施,打出创新驱动政策“组合拳”。

其中,在人才引进培育上,该区先后制定出台了高层次人才生活补贴、青年人才租房补贴、扶持大众创业、博士后创新工作管理规定、高层次人才评审、引进创新创业团队和扶持院士工作站等配套政策,初步形成涵盖人才经费投入、安居保障、激励奖励、培养评价等具有珠海高新区特色的人才政策体系。

在孵化器及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上,该区推出了包括科技企业加速器管理办法、鼓励市场化主体建设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暂行规定在内的多项措施,鼓励更多市场主体和民营资本参与共建服务体系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全力打造全链条、一体化的创业孵化体系。

完善的创新政策体系,为珠海高新区打造成“大孵化器”提供了有力保障和支撑,成功“孵化”出不少创新成果。

在政策支持推动下,今年前三季度,一批创新型企业保持强劲增长势头,兴业新能源、赛米控同比增长超过100%,健帆生物、智迪科技、泰坦科技、岩谷气具增幅均超过30%以上。预计到今年底,该区高企数量可达213家,同比增长72%;上市挂牌企业40家,占珠海总量的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