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投融资 > 产业 > 新兴产业 > 新兴信息产业 > 正文

我国已构建出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网络雏形

来源:国际在线 发布时间: 2017-09-30 14:27:24 编辑:诚富

导读: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29日正式开通。结合“京沪干线”与“墨子号”量子卫星的天地链路,我国科学家成功实现了洲际量子保密通信,这标志着我国已构建出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网络雏形。

我国已构建出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网络雏形

世界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29日正式开通。结合“京沪干线”与“墨子号”量子卫星的天地链路,我国科学家成功实现了洲际量子保密通信,这标志着我国已构建出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网络雏形。

量子通信是迄今唯一被严格证明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可以有效解决信息安全问题。建成后的“京沪干线”,实现了连接北京、上海,贯穿济南和合肥全长2000余公里的量子通信骨干网络,通过 “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兴隆地面站与“京沪干线”北京上地中继接入点的连接,真正打通了天地一体化广域量子通信的链路。中国科学院院长白春礼表示,这一突破显示我国在量子通信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目前,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与‘京沪干线’已成功对接,在全球初步构建起了首个星地一体广域量子保密通信网络的雏形,不仅成功保持了我国量子通信技术实用化的国际领先地位,也为下一步星地广域量子保密通信骨干网的建设以及量子信息技术的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9日,中科院院长白春礼在北京使用量子加密视频会议系统与上海、济南、合肥和乌鲁木齐南山地面站实现了视频通话,并通过“墨子号”量子卫星与奥地利地面站的卫星量子通信,与位于维也纳的奥地利科学院进行了世界首次洲际量子保密通信视频通话。“京沪干线”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潘建伟介绍说,当量子卫星“墨子号”经过各个地面站的时候,就把密钥分发下来,这样北京、乌鲁木齐等地面站就都有了共享密钥。在现有技术下,乌鲁木齐与北京,北京与维也纳之间较远距离通信会使用量子卫星作为中继,而上海到北京之间仍然使用光纤作为通信媒介。潘建伟表示,未来将能结合量子卫星和光纤的技术优势,让量子通信变得更加可及:“量子通信 就是先有密钥分发,分发完了之后加密,加密完了之后,别人收到就是那些数字010101,但是就我们自己可以听到声音,看到图,等等。其实我们今天展示了,有了‘墨子号’之后,北京的人就可以跟乌鲁木齐的人通话了,北京的人都可以跟维也纳通话了,首次把一个有限的应用变成一个无线的应用,任何两人之间,光纤有很方便拉倒家里来,保证它可以到千家万户。”

2013年,“京沪干线”由国家发改委批复立项,整个项目建设周期42个月,2016年底完成了全线贯通和星地一体化对接,经过半年多的应用测试和长时间稳定性测试,于2017年8月底在合肥完成了全网技术验收。目前,已经在交通银行(6.320, -0.01, -0.16%)、中国工商银行(6.000, -0.05, -0.83%)京沪间远程应用,并在阿里征信数据的异地加密传输等方面实现应用示范。潘建伟说,未来将推动建立完整的量子通信产业链,最终构建基于量子通信安全保障的量子互联网:“我们希望能够通过十年左右的努力,构建多横多纵的、有星座辅助的、空地一体化的广量通信网络体系,在相关的国防、政府、金融、能源等领域开展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