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养生 > 资讯 > 正文

五脏之间有何关联?其实不必死记硬背

来源:国医宝藏 发布时间: 2020-08-31 15:31:34 编辑:夕歌

导读:我们治肺就必须先治脾,起码要脾肺同治,娘壮才能儿肥,儿健才能母安。现在给大家介绍一首最常用的健脾益气方剂,它就是鼎鼎有名的——“补中益气汤”!

脾肺,脾肺,母子相依,娘壮儿肥

中医理论受中国道家思想,特别是《易经》的影响很深,它用原始朴素的“取类比象”的方法,用“五行”学说来解释人体脏腑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中医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把“关联”看得比“因果”更为重要。

跨越几千年,一个屹立于东方,一个兴起在西方,近些年兴起的大数据,居然在思维方式上与中医的思维方式极为相似,大数据也不刻意追求“因果”,而更重视“关联”。难道这只是巧合?只是偶然?

中医把“脾”看成是“土脏”,即属“土”;把“肺”看成是“金脏”,即属“金”。“金”是从“土”里出来的,“土”生“金”,所以,“土”与“金”是“母子关系”。也就是说,“脾”和“肺”是母子关系。“土得掉渣”,但却朴素而深刻。

一个30来岁的年轻人爬楼梯,如果从第一层连续爬到第五层基本不喘气,说明“肺气”基本还可以,如果爬到第四层,甚至第三层就开始喘气了,那就说明其“肺气不足”了。

对于“肺气不足”的人,中医往往不是,或者不简单的只是去“补肺气”,往往是用“健脾益气”的办法来“生肺气”。就是调整你的脾胃功能,让你吃得香,消化吸收好,“脾气”健运,“肺气”自然也就充盈畅顺了。

广东人为什么对黄芪这味中药情有独钟?煲汤用它,煮茶用它,配方用药更是常用它。老百姓一般不叫它黄芪,而称之为“北芪”,即产在中国北方的黄芪,强调它的产地,强调是“道地药材”。

就是因为黄芪这味中药具有“补气而不助湿”的特性。换句话说,就是它不仅能“补气”,而且还能“健脾”,让“脾”不至于因为“补气”而为“湿”所“困”。这正是身处“卑湿之地”而总是“湿气重”的广东人、岭南人的明智选择。

我到广东已经三十年,也可以算是新的一代“客家人”了。我在临床上就体会到,健脾补气,用黄芪比用人参好。从中药炮制的角度看,直接晒干或者烘干的叫“生黄芪”,而加蜂蜜制过的叫“炙黄芪”。

生黄芪不仅能“补气”,而且还能“利水”,“炙黄芪”之“补气”之力大于“生黄芪”,而“利水”之力却减弱。如果病人气虚得厉害而“湿”又不是那么重,我就会用“炙黄芪”;如果病人“气虚”而兼“湿重”,我就会选用“生黄芪”。

实践证明,这样选用,临床上是有效的。其目的,都是为了“补气”,而不误“健脾”,甚至是通过“健脾”来“补气”。

“脾”是“母”,“肺”是“子”;“脾”生“气”,“肺”主“气”;“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

我们治肺就必须先治脾,起码要脾肺同治,娘壮才能儿肥,儿健才能母安。现在给大家介绍一首最常用的健脾益气方剂,它就是鼎鼎有名的——“补中益气汤”!

脾健心安,张口就吃,倒头便睡

从五行的归属分类看,“心”属“火”,“火”可以“生土”,所以“心”和“脾”也是“母子关系”。

在临床上,我们会接触这样一些病人:动则心慌心悸,失眠多梦,或食欲很差,对饮食不感兴趣,或想吃想喝,但“完谷不化”,不能消化吸收,乏力气短,面色萎黄。

女性则还会经期紊乱,经量减少;或一来月经就如同江河奔腾,控制不住;也有不少人一来就如同下雨屋漏,滴滴答答,淋漓不断,后来就干脆不来了,闭经了。







标签:五脏 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