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i~上市 > 上市 > 正文

构建激励机制、强化信息披露……易纲再表态绿色金融,这些点值得关注

来源:Fintech圈子 发布时间: 2021-04-26 16:37:14 编辑:夕歌

导读:4月20日,央行官网发布消息称,央行行长易纲出席了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金融支持碳中和”圆桌会议,并就“如何更好地动员资金支持低碳转型,如何管理好因气候变化引起的金融风险以及国际协调与合作”三方面作主旨演讲。

关于绿色金融,央行再次发声。4月20日,央行官网发布消息称,央行行长易纲出席了博鳌亚洲论坛2021年年会“金融支持碳中和”圆桌会议,并就“如何更好地动员资金支持低碳转型,如何管理好因气候变化引起的金融风险以及国际协调与合作”三方面作主旨演讲。

易纲称,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央行联合相关部门不断完善绿色金融顶层设计,首先是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央行在2015年、2018年分别制定了针对绿色债券和绿色信贷的标准,即将完成修订《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删除化石能源相关内容。

其次是强化信息报告和披露。金融机构目前需要披露银行间市场绿色金融债、报告绿色信贷的资金使用情况和投向,易纲透露,未来还将分步建立强制的信息披露制度,覆盖各类金融机构和融资主体,统一披露标准。

构建激励机制方面,易纲表示,已将绿色债券和绿色贷款纳入央行贷款便利的合格抵押品范围,并将创设碳减排支持工具,激励金融机构为碳减排提供资金支持。央行还将通过商业银行评级、存款保险费率、宏观审慎评估等渠道加大对绿色金融和碳减排的支持力度。

易纲还提到了促进跨境绿色资金流动。一方面,央行将尽快制定绿色金融共同分类标准。目前正与欧盟共同推动绿色分类标准的国际趋同,争取年内出台一套共同的分类标准,供国际投资者参考,促进国际绿色金融协同发展;另一方面,将继续扩大金融业开放,便利国际投资者参与中国绿色金融市场。央行将在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扩大外资金融机构业务范围,扩大资本市场双向开放,增强中国绿色金融市场对国际投资者的吸引力。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央行此次发声,再次释放发展绿色金融这一积极信号,明确下阶段工作重点,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强化信息披露和构建政策激励,有助于提升金融机构参与积极性。

不过,易纲也提出,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等亚洲发展中国家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目前中国宣布的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时间较欧美发达地区要短得多,碳中和曲线斜率更陡峭,因此要付出更加艰苦的努力、提前做好应对,也要督促金融机构尽早转型。

具体来看,在央行层面,将及时评估气候变化对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的影响,目前,央行正研究在对金融机构的压力测试中,系统性地考虑气候变化因素;还将在外汇储备中继续增加对绿色债券的配置,控制投资高碳资产,在投资风险管理框架中纳入气候因素。

另在金融机构层面,将鼓励金融机构早做准备,积极应对气候挑战。央行已经指导试点金融机构测算项目的碳排放量,评估项目的气候、环境风险,正在探索建立全国性的碳核算体系,已按季评价银行绿色信贷情况,正在研究对金融机构开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的业绩评价体系。

周茂华称,绿色金融为各类型金融机构提供了新业务和新的金融品种,也为各金融机构在细分领域发展提供广阔空间,银行可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业务;保险机构可与环保结合发展绿色保险,可以预见的是,未来绿色数字金融将有助于提升绿色金融市场资源配置效率,尤其是绿色普惠金融方面。

不过,周茂华也认为,由于绿色项目成本较高,收益回报周期长,金融机构对绿色项目识别定价方面还有不足,目前绿色金融市场发展相对仍不够成熟。在他看来,优质绿色项目标的是吸引投资者参与的重要因素之一,这就需要严格绿色项目准入标准,统一高标准、完善法律法规、严格的信息披露制度和独立客观评估体系等。

易纲也表示,“我们目前的绿色金融发展也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部分资产的价格未充分体现环境的负外部性,这一方面是由于一些企业的环境信息还没有有效披露,另一方面是许多行业还没有纳入碳定价。我们将要求金融机构做好有序、渐进绿色转轨。在转型过程中,安全第一,节能优先,在充分考虑现有基础设施设计使用寿命和折旧的前提下,加快绿色转型。”

在周茂华看来,在全球流动性泛滥、普遍缺乏“安全资产”的背景下,国内绿色债券市场将丰富投资者组合;随着国内绿色债券市场深度与广度不断增强,市场规则更透明并与国际接轨,将吸引全球广泛投资者参与。

北京商报记者 岳品瑜 刘四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