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i~上市 > 上市 > 正文

贝壳计划回港上市,业内称不排除进一步融资

来源:凤凰WEEKLY 发布时间: 2022-05-06 16:04:25 编辑:夕歌

导读:此次贝壳回港上市将采用“双重主要上市+介绍上市”方式,该方式不涉及新股融资,无发售环节,适合现金流充裕、无迫切融资需求的企业。

和众多中概股一样,贝壳最终选择了回港上市。

早在2021年9月,就有消息称贝壳考虑赴港上市,并计划筹资约20亿港元,但随后贝壳方面否认了该传闻。

半年后,传闻成真。

今年4月21日,贝壳等多家中概股还被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纳入“预摘牌”名单。

彼时贝壳方面称,公司一直在积极寻求可能的解决方案,以最大程度地保护股东的利益。“公司将继续确保遵守中美相关法律法规,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保持本公司在纽约证券交易所的上市公司地位。”

汇生国际融资总裁黄立冲对《凤凰WEEKLY地产》表示,目前贝壳回港股是迫在眉睫,“受美国证监会《外国公司问责法》的夹击,如果不迅速回港会遭遇退市的风险。”

“不过时机并不好。”他坦言,虽然现在房地产在国家政策的放松下有一些“小阳春”的迹象,但是地产开发商的危机并没有完全解除,因此贝壳在一手房方面难有大的起色。

“双重主要上市”

5月5日早间,据港交所文件显示,贝壳拟将其A类普通股以介绍形式于港交所主板双重主要上市,每股面值0.00002美元。公司的美国存托股份(“ADSs”),每ADSs代表三股股份,将继续在纽交所保持主要上市地位并交易。

贝壳方面表示,预计公司股票将于5月11日开始挂牌交易,股票代码为“02423.HK”。届时,贝壳将成为港股市场第一支“居住产业数字化服务平台”标的。

此次贝壳回港上市将采用“双重主要上市+介绍上市”方式,该方式不涉及新股融资,无发售环节,适合现金流充裕、无迫切融资需求的企业。

“双重主要上市”是指,公司已在另一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情况下,在香港市场按照当地市场规则上市,两个资本市场均为主要上市地,即使在一个交易所摘牌,也不影响企业在另一交易所的上市地位。

亿翰智库研究中心总监于小雨表示,中概股回港上市对于企业本身没有实质性的影响,更多还是资本市场上的资金会偏向这些企业。投资人可以更加灵活地选择交易地点和交易时间,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人,增加流动性。

“介绍形式不涉及新股融资,适合现金流充裕企业,此前包括中海物业等上市物企也有采取该方式上市的经历。”于小雨表示。

景晖智库首席经济学家胡景晖对《凤凰WEEKLY地产》表示,近期以来港股对于内地房地产股票的估值有着一定幅度的回升,贝壳此时选择回港上市,相信也会获得比较高的估值。“同时也不排除贝壳未来还会有进一步融资的可能性。”胡景晖表示。

截至发稿时,贝壳方面表示,暂无更多可对外披露信息,一切以公告披露为准。

贝壳在港交所提交的文件还显示,公司拥有不同的股权架构,A类股每股一票的投票权,B类股一股10票的投票权。

贝壳控股董事长彭永东及执行董事单一刚分别持有7184万股、5386万股A类普通股,以及1.10亿股、4777万股B类普通股。

此外,公司创始人左晖夫人透过Propitious Global持有贝壳8.85亿股A类普通股,权益占比23.3%,腾讯持有4.10亿股A类普通股,权益占10.8%,其他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持有6427万股A类普通股,权益占比为1.7%。

美股“过山车”

2001年12月,地产中介链家的第一家门店于北京甜水园诞生。

2014年,链家开始发力全国布局,历经数轮融资,引入了包括复星、腾讯、华兴资本、融创、万科等多个投资者,至2018年公司业务覆盖全国29个城市。

随后在2018年4月,链家升级成为贝壳找房。公开资料显示,贝壳平台是线上线下一体化房产交易和服务平台。截至2021年12月31日,贝壳平台上房产经纪品牌及活跃门店数量增至300个和超45000家。

2020年8月13日,贝壳成功登陆纽交所,首日开盘价报每股35美元,收盘价报每股37.44美元,较发行价大涨87.2%,市值突破了422亿美元。此后股价更是走高至79.4美元/股。

受房地产行业下行及多重因素影响,贝壳股价自2020年12月以来一路走低,至2022年5月初,区间跌幅超80.13%,总市值已跌至172亿美元。

根据贝壳在港股披露的招股书显示,2021年,贝壳通过其房产交易和服务平台完成了超过450万笔房屋交易,合计总交易额达到人民币3.85万亿元,交易额同比增长了10.1%。

其中存量房业务成交额2.06万亿元,新房交易业务成交额1.61万亿元,两者分别同比增长了6.1%、16.3%。

根据灼识谘询报告,按2021年的总交易额计,贝壳找房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房产交易和服务平台,以及全球前三大商业平台。

财报显示,2021年贝壳全年实现收入808亿元,净亏损5.2亿元,经调整后净利润为22.94亿元。

营业成本中,外部分佣及内部佣金及薪酬分别占贝壳营业收入的39.4%、32.6%,因此导致公司业务毛利下滑至2021年的19.6%,此前的2019年、2020年则分别为24.5%、23.9%。

2021年四季度,贝壳营业收入同比下降了21.5%,成交额为7324亿元,存量房成交额3546亿元,新房交易额为3568亿元,分别同比下滑了39.4%、24.0%。

根据贝壳研究院数据,2021年第四季度全国二手房市场GTV同比下降43%,贝壳存量房交易GTV同比下降39%,其中二手房交易同比下降41%。

“在新房市场的下行环境中,贝壳主动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业务收缩,同时将风控管理提升到更重要的位置。”贝壳方面曾表示。

中信证券此前发布报告称,过去的一段时间内,贝壳找房所面临的政策环境的确是偏负面的,“主要表现为地产销售被压制,二手房流转率被限制,由于对新房贷款的发放明显优于二手房,导致二手房的交易量也相对下降更多。”

过去的一年,贝壳也在尝试将业务布局拓展至家装家居、租赁住房等领域,对外宣布完成“一体两翼”的战略升级。

“将多个业务线整合,通过贝壳平台进行更好的呈现,或许也是未来贝壳需要发力的地方。”有业内人士此前对《凤凰WEEKLY地产》表示。

回港潮

2020年以来,受美国监管环境收紧及退市风险等多重因素影响,私有化、A股上市、港股双重上市或二次上市,成为中概股面临的三条主要路径。

根据美国SEC官网显示,该机构周三(5月5日)又将包括京东、哔哩哔哩、拼多多在内的88家中概股加入“预摘牌”名单,使得名单上的中概股数量上升至105家。

机构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中概股加速开启回港上市进程,包括阿里巴巴、京东、网易、百盛中国在内的多个大型中概股接连以第二上市或双重主要上市的方式回港。

2021年11月,港交所公布《针对优化海外发行人上市制度的改革看法咨询总结》。

该文件一方面进一步降低第二上市和双重主要上市的门槛,另一方面,为已二次或双重主要上市的企业设置缓冲期。已二次或双重上市的发行人在原交易所除牌后,港交所将给予会计准则转换的12个月宽限期和3年的上市规则豁免期,缓冲中概股的海外监管风险。

分析指出,考虑到私有化再上市对资金、外汇要求较高、时间较长,同时A股、港股近年来都下调了二次或双重上市的门槛,中概股回归A股或港股以第二或双重上市的可能性较大。

相较于A股二次或双重上市的条件,港股对市值收入要求更低、VIE(可变利益实体结构)上市不需要政府部门特别审核、不确定性较小。

以港股为例,经修改后的政策条款为,申请第二上市的同股同权大中华发行人创新要求降低,最低市值由100亿元降至最低30亿元,获豁免的VIE公司也可双重主要上市。

此外,使用美元等外币的国际投资者更容易兑换港元、避免汇兑风险,因此回港上市仍是目前中概股的首选。

机构数据显示,当前符合回港第二上市条件的中概股共有32只,合计总市值达1.55万亿港元(截至2022年2月28日),其中市值最大的中概股为拼多多、蔚来、满帮集团等VIE架构企业,此类大型新经济企业将更偏向于选择对VIE架构企业具有豁免权的港交所上市。

此前还有机构分析称,部分目前未满足上市时间要求,但满足市值、营收等要求的龙头中概股如贝壳、BOSS直聘等,也有望在未来三年回港。

如今贝壳回港的消息已经落地,市场将会作何反应?

“目前香港市场整体比较低迷,由于美元加息等因素,愿意投资中概股的投资人其实处于一个减少的趋势。”黄立冲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