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创业圈 > 案例 > 正文

投资360万,万科“扫地僧”30年大赚1000多倍,收益超过巴菲特

来源:韬略资本连盟微信公众号 发布时间: 2023-06-29 16:59:24 编辑:星尘语

导读:刘元生,1942年11月30日生于上海市,祖籍山东省掖县(现莱州市),刘仁政先生五子,幼年随父母移居香港,后移民加拿大,现任仁达国际(香港)有限公司、仁达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及北京、上海仁达信息工程公司董事长。

刘元生,1942年11月30日生于上海市,祖籍山东省掖县(现莱州市),刘仁政先生五子,幼年随父母移居香港,后移民加拿大,现任仁达国际(香港)有限公司、仁达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及北京、上海仁达信息工程公司董事长。

投资业绩超过巴菲特

1988年刘元生以360万,拿下360万股万科,持股万科28年,其财富至少已经增值到44亿,赚了1000多倍,成为“万科的扫地神僧”。

刘元生仅仅花了360万元便赚了1000多倍,这一投资的增幅,超过了全球股神巴菲特。巴菲特最骄人的业绩是持有《华盛顿邮报》股票30年,股票价值增长也不过128倍。

赚1000多倍,投资收益率超过巴菲特,万科“扫地僧”有什么投资秘诀?


(参会的刘元生与万科执行副总裁王文金在交流)

剧院相识,相中老王有抱负

20世纪70年代末的一天,刘元生在广州友谊剧院演出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王石来听,二人从此相识。王石早前做录像机生意时,就是由刘元生的香港仁达国际有限公司供应日本货源。1983年王石在创业万科之前,两人便开始合作。刘元生记得,在夏天37度高温下,他还经常和王石并肩扛货在深圳交货。刘元生觉得王石的特点之一就是能吃苦。

  那时,刘元生跟王石谈了很多关于国外成功企业家、成功公司的话题,王石对此很有兴趣。刘元生曾回忆道:“那几年,王石经常来香港,但和其他内地人不一样,他从来不要求去观光,而是要我带他去逛书店,买了很多企业管理和财务方面的书……我感觉他是个有抱负的人。”刘元生觉得王石的特点之二就是肯学习。

除此之外,刘元生还会经常向王石介绍香港公司的运作方式。在王石后来酝酿公司股份制改造时,他也大力支持,帮王石搜集香港上市公司的章程、年报。

为老王慷慨解囊360万

1988年12月28日,万科成立后1个月,开始向社会公众发行2800万元新股,每股1元。万科这次发股,比最早发股的深圳发展银行更进一步:不仅向国内,也向国外公开发行股票,外资股可占25%。

  那时,过惯了紧巴日子的人们对虚拟的股票,是怀疑和抵触的。对于万科股份制改造这块试验田,能否成功结出硕果?当时政府官员、改革理论家以及有意跟进的企业们都在焦急地期待着……

  当时万科的净资产只有1324万元,为了推销股票,王石亲自带队上街,在深圳的闹市区摆摊设点,有时甚至跑到菜市场里和大白菜摆在一起叫卖,或是跻身在卖杂货的小摊上售卖。万科招股队被戏称为“打狗队”,在深圳的街头巷尾四处出击。

  在万科股票发行不畅之时,一家原本承诺投资的外商也打退堂鼓。这又陷王石于难处。闻讯此事的刘元生,出于兄弟义气,慷慨解囊,在得到了深圳证券交易所的特许后,用外资身份开设的A股账户,投资360万元购买了万科原始股票360万股,占股本总额的8.7%。

  万科在1988年公布的招股通函中,其发起股东之一是深圳仁达国际(香港)有限公司,法人代表为刘元生。根据该函“筹委会及其人员简介”信息显示:刘元生,曾受教育于美国,长期从事纺织品、电子产品、高级体育用品、珠宝产品的贸易。在美国有房地产投资,并在经营上述业务的四家公司同时任董事长,曾任香港美国商会纺织品委员会主席。

  有一个小插曲是,虽然万科股票推销不易,不过当时的华为老总任正非请“打狗队员”吃烧乳鸽,还买了万科几十万股股票。

  经过一系列的前期动员宣传努力,1991年1月29日,万科A以14.58元的价格挂牌深圳证券交易所,成为深市最早期的“老八股”(开启中国股市发展先河的八家公司)之一。

  万科A正式上市之后,很快上涨,许多人都卖掉股票套现。不过在刘元生看来,通过万科IPO上市捞一把不是目的,他不想赚快钱,不想投机,所以基本上就没动。“还是希望这个企业能够长期做下去,能够更成功。当时也没有想到规模能够做这么大。”刘元生在后来接受采访的时候说道。

1992年后,万科热衷于股权投资,刘元生也积极策应,还参与万科在天津、东北等地的项目投资。而之后刘元生住在加拿大时,仍跟王石保持着密切联系,万科经营管理的很多重大决策都会征求刘元生的意见。


(1988年,伴随着万科股改的成功,其业务也节节上升)

相信老王,相信深圳

  就在万科开始向公众发行新股的当天,深圳特区报刊发了一篇主题为“移植香港经验,万科股票发行”的报道。时任深圳现代企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的王石在该报道发表心声:“万科股票今天正式发行了,鉴于原现代企业有限公司基础改组而成的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开启了新的运行机制,她就像躁动于母腹中的婴儿,在盼望之中呱呱落地!”

  与此同时,刘元生也以仁达国际(香港)有限公司董事长的名义表达股东的希望与信心。刘元生说,购买万科的股票,对其而言是在尝试一种到中国投资的新方式。仁达国际(香港)有限公司与万科已有几年的贸易关系。对于万科的管理方法及各方面的发展,其个人认为与那时香港现代化的企业没有区别。

  尽管当时刘元生受困于未知的迷雾,但是他对王石和万科的信任始终没有动摇。他说,当时是投资在王石这个人身上的。他很欣赏王石身上的一些特点。“我看人还是比较准的。刘元生保持乐观随和的态度。当时有人对刘元生说,他的投资肯定泡汤了。而他表示“顺其自然”,“只是希望能把事情促成……在中国开辟新的一条路。”

“面壁”近30年 岿然不动

  从1991年1月29日万科A正式登陆深交所算起,随着万科A不断送股、配股,加上刘元生后来继续增持,其持有的万科A股逐年增加:1993年为504.39万股,1995年为767万股,2006年为5844.63万股,2007年为8252.97万股,2016年持有13379.12万股。

刘元生永远做万科股东!扎根万科已经将近30年,30年A股市场经历过数次牛熊交替,但刘元生就如同一颗螺丝钉,永远刻在万科身上。在2015年宝万之争被挤出前十大股东之前,刘元生从未减持万科股票。

  刘元生持有万科A显然有些“任凭风吹雨打我自岿然不动”的意味,信奉巴菲特投资名言的刘元生执著地坚守着地产股,无论牛市与熊市。

2014,刘元生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表示,他仍然把万科这些股票稳稳拿在手里,因为他觉得“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挥。”不同于其他投资者那样整天关注行情,他把90%的精力放在音乐、艺术和慈善方面。”

  不过2006年,时任万科董事会秘书肖莉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刘元生坚持持有万科股票,可能也有“被迫”的成分。“1991年后深交所成立,他的股票因为没有更换成标准股票而被冻结,也是客观上不能出售的原因。”

被挤出十大流通股东行列

  虽然刘元生可以穿越若干牛熊循环,万科第一大个人股东地位纹丝不动。但是它却有首次被挤出十大流通股东的尴尬,这一变动颇受外界注意。

2015年10月,坚守万科A 27年的刘元生退出公司十大流通股东行列一事引发关注。事后证明,刘元生并没有离开万科A,只是被挤出了前十大流通股东行列而已。而根据万科2015年三季报数据显示,在当季A股市场大调整中,多数知名“牛散”进行了减持避险。

  对此,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在“宝能系”大举增持的情况下,刘元生撤离万科的概率较小,他只是因为“股灾”期间,一些机构大手笔买入而被动退出前十大流通股股东。

  截至万科A停牌时,刘元生持股量约为1.34亿股,持有的万科股权为为1.21%。

“神僧”出关


(刘元生)

  在2015年的“宝万之争”时,刘元生就被认为是一个重量级筹码。不过刘元生对万科股权之争大战中未发布明确表态。而外界从其在1994年“君万之争”期间,力挺王石的表现推测,在万科陷入的股权商战中,刘元生仍然会挺王石。

6月27日刘元生现身股东大会时,仍表示不愿多说,在整场会议中,从未发言提问过。

直到2016年7月,万科控制权之争如火如荼之时,作为万科最大的自然人股东,刘元生长久沉默后终于发声,向监管层抛出五点疑问,矛头直指华润、宝能。

时过境迁,当年与王石共同打江山的创业者,如今多数已身影模糊,而七旬老人刘元生依然坚守着万科。

七大投资秘诀,成就万科“扫地僧”

第一,刘元生懂商业。

他本身就是企业家,仁达公司的董事长,有第一手的实业经验。更关键的是,他对商业和企业家有非常广泛和系统的观察、研究,“当时王石经常来香港,刘元生跟王石谈了很多国外的成功企业家、成功公司,王石很有兴趣”。从这个细节可以看出,当时的刘元生的商业视野比王石还要开阔得多。对国内外成功的、失败的企业和企业家进行复盘和分析,也应该作为我们自己的投资习惯。

第二,刘元生会看人。

用他自己的话说:“我看人还是比较准的。”“当时是投资在王石这个人身上的。”他从一些细节就能判断出王石的抱负和能力,爱学习、能吃苦的精神。例如,王石对他讲商业很感兴趣,到香港不观光却到处找书看,不怕吃苦自己炎热的夏天扛包。如何看人,是投资中的大学问,刘元生无疑是顶尖高手。

第三,眼光非常长远。

万科董秘肖莉在2006年的一段猜测让人以为刘元生长期持有万科只是迫不得已。这种猜测显然是没道理的,否则如何解释2006年股权分置改革股票全流通后,刘元生仍然一直持有万科呢?刘元生自己的回答也许更有说服力。2014年万科工作人员问刘元生:“二十多年来您为何一直持有万科股票?”刘元生答:“以我的性格来讲,不喜欢搞投机的生意,我总是希望能看远一点。”

第四,看淡市场波动。

刘元生不像其他投资者那样整天关注行情,而是把90%的精力放在音乐、艺术和慈善方面,他说,“一个人不应该这样活,整天盯着股价,我觉得太不开心了。”离市场越远,离价值越近。不理会无意义的市场波动说起来简单,但在剧烈的波动面前,如果没有对投资深刻的理解,没有强大的神经,根本无法做到岿然不动。我们看万科上市以来的波动是非常大的,例如2007年牛市达到顶点后,股价跌幅达到近80%,几乎10年后才回到07年高点。也许很多人觉得这么做很傻,可是很少有聪明人能达到这种收益。

第五,卖出标准是,只要企业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就永不卖出。

现在刘元生仍然把这些股票稳稳拿在手里,因为他觉得“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挥”。我们价值投资者常说的三个卖出标准:极度高估、基本面发生了变化、找到了更好的投资标的。我们看,万科2007年牛市高点中市盈率高达近100倍,绝对可以说是极度高估,后面也花了近10年时间来消化这种高估值。所以,刘元生似乎提出了第四个卖出标准,只要企业的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就永远不必卖出。其实,这也不是刘元生的原创,费雪在《怎样选择成长股》一书中也是这么提倡的。

巴菲特的在1998年与佛罗里达大学演讲时也说自己的卖出方法,“一年找到一个好的投资机会,然后一直持有,等待它的潜力充分释放出来。什么叫潜力释放出来呢?最理想的情况是,买的时候,你觉得根本不会有这一天。我买可口可乐的时候,不觉得它 10 年或 50 年后就奄奄一息了。可能会发生意外,但是我觉得概率几乎是零。我们特别想买入我们愿意永远持有的公司”。对于少数非常优秀和有前景的企业,我们确实可以作为巴菲特所说的“永恒的持股”,只要企业的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永远都不考虑卖出。

第六,对自己所投资的企业倾注感情,始终关注企业发展。

根据万科周刊,回顾与万科打交道的三十多年,刘元生认为,这几年万科还是保持了创业期的很多优点,但千万不能忽略人才的问题:“一个公司要成功,人是最主要的资本,怎么样把人,尤其是有能力的各层次人才留下来,这是万科现在一定要考虑的因素。我希望在这个问题上能有突破,那就能够战胜其他竞争者。”这说明刘元生投资万科后,虽然在股票上几乎没什么操作,但他对万科的发展是密切跟踪的,而且是非常近距离的跟踪,我们外人是不清楚万科的“人才问题应该做的更好”。

2016年7月,万科控制权之争如火如荼之时,作为万科最大的自然人股东,刘元生长久沉默后终于发声,向监管层抛出五点疑问,矛头直指华润、宝能。举报信是以保户散户利益的名义,但刘元生应该不是害怕股价的下跌,毕竟万科80%的下跌和10年的不涨对他也不是什么事儿,他更可能是担忧万科管理层被赶出去,从此万科不再是万科。投资了一家自己热爱的企业后,这家企业就会像是完全属于自己家的一般,很多长期投资者都有这种心理。当然,也要防止自己因此变得不客观。

第七,投资之外丰富而有意义的生活。

投资的能力,说到底是投资者观察世界和观察人性的能力的体现。“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刘元生是企业家,还爱好体育和音乐,尤善演奏小提琴,还做慈善。这说明,和芒格一样,他具备投资之外的多种爱好和能力,这样的生活无疑是丰富多彩的,他对世界,对人性的观察、体验和思考是全方位的。这也说明刘元生是非常有才华的人,想想也知道,要不怎么能在1988年拿出360万买万科股票呢?有时候,投资和生活的其他部分也分不开,而且相得益彰。如果当初他在广州友谊剧院演出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与王石相遇,是不是就没有后来的故事了呢?如果不是他的企业和王石有业务来往,是不是就无法更仔细地观察王石“能吃苦”呢?

“鸟儿没有学过空气动力学,却可以飞得很好”。从目前的资料来看,刘元生未必系统地研究过价值投资,也未必系统地读过巴菲特、费雪等投资大师的书籍。段永平也说过自己做投资前并没有系统读过巴菲特的东西。是什么让他们的投资段位如此之高呢?

个人的悟性,以及做企业的经验,让他们一开始就抓住了投资中最核心的思想——买股票就是买企业。对这一最根本的原理理解透彻,加上对市场充满不确定性的认识,以及合适的个人性格,得出的投资体系一定是价值投资体系。因为我们看到的是同一个世界。

这就够了。